APP下载

大学生认知风格与辅导员工作效能感关系探析

2016-03-22滕敏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辅导员

滕敏(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大学生认知风格与辅导员工作效能感关系探析

滕敏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在校最直接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与学生互动最为频繁.了解和分析大学生认知风格,基于学生个体认知风格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职业规划,辅导员才能在学生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与效能感,实现辅学生成长、导学生成才、圆学生梦想.

关键词:认知风格;辅导员;工作效能感

1 研究大学生认知风格是辅导员建立工作效能感的前提

1.1辅导员个人工作效能感源于学生

“辅导员”这一称谓自1953年清华大学的蒋南翔校长提出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政治辅导员”到如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和引路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者”、“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辅导员”的内涵逐渐多样化,这种变化意味着辅导员在高校中发挥着更为得力的作用.在辅导员这一职业尚未完成专业化之前,辅导员工作具有基层性、复杂性、繁琐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容易导致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倦怠感,从而降低工作效能感.工作效能感,主要指个人或集体能否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能力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辅导员工作效能感的研究成果,大多从外围层面和个人层面的角度进行论述,如外围层面的社会支持水平、职业认同程度、政策激励机制,个人层面的工作胜任力、工作信念、职业生涯规划等,这些层面存在的问题的确是影响辅导员工作效能感不高的重要因素,但当我们解读“辅导员”三字不难发现,辅学生成长、导学生成才、圆学生梦想是辅导员这一角色的核心内涵,也是辅导员实现职业成长的价值归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而实际高校中的配比是大于这一标配的.辅导员面对的学生数量之多,个性之迥异,只有了解和熟知每一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从每位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感,真正做到学生工作有针对性,避免出现大一统模式.

1.2了解和尊重大学生个体认知风格差异

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属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模式上的个体差异,描述人在加工、转化和提取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①.简言之,即个人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关于认知风格的分类也有多种,本文沿用将认知风格分为认知倾向、认知行为、认知方法这一分法(见表1).诸多研究成果表明,在影响个体认知风格的众多因素中,学校教育较之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性别角色期待等其他因素有更大程度的影响力.因此研究大学生认知风格的意义在于:认知风格是决定个体和组织行为的重要因素,辅导员如果能够了解和把握大学生个体不同的认知风格,尊重大学生个体认知风格的差异,就能在指导大学生学习和实践时真正体现个性化,帮助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这不仅能赢得学生信任、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也能使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工作效能感.

2 基于大学生认知风格特点提升辅导员工作效能感

2.1大学生认知风格特点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在认知倾向、认知行为和认知方法等方面的情况,本研究选取了某理工类大学的65名学生.他们分别来自动画、环境设计艺术、数字媒体三个艺术类专业和广告非艺术类专业,其中女生33名,男生32名.本研究向每个被试者分别发放了一份镶嵌图形测验试卷②和一张调查问卷.首先进行的是有严格时间限制的镶嵌图形测验(以下简称EFT),在所有人完成这一测验并上交试卷之后,再让其进行无时间限制的调查问卷填写.为避免认知风格三要素六类型的名称对被试者造成干扰,问卷中只出现了六种类型的定义和特征,而对应的名称为空白,让被试者选择与其行为特征相契合的类型.调查结果如下:

表1 EFT测试结果及其与大学生自我认知风格比照表

(1)从EFT所得出的分数看,49%被试者为场独立型,其余51%为场依存型.而从调查问卷来看,有40%被试者认为自己的认知倾向为场独立型,而其余60%人则选择的是场依存型.

(2)对于认知倾向.在65名被试者中,EFT结果与调查问卷结果一致的只有25人,其余40人均为不一致.即他们对自己一贯的认知倾向与EFT判断结果不相符.

(3)无论是EFT结果还是调查问卷结果,场独立型的男生数要多于女生数.即男生在认识事物时很少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他们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信息,对各种事物和行为在非人格化、抽象化的方面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能力;而女生则相反.

(4)对于认知行为,女生多属于沉思型,男生倾向于冲动型.即女生在碰到问题时倾向于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在一番深思熟虑后选择一种相对好的解决方案,降低问题发生的错误率.较之男生,她们能较好地约束自己的动作行为,抗拒诱惑,忍受延迟性满足.

(5)在应用认知方法上大部分被试者选择了序列型.他们在学习、记忆和概括一组信息方面时,重视子问题的逻辑顺序,在尊重这种顺序基础上逐渐解决问题.其中女生更易于选择序列型的认知方法.而男生在从事学习任务时倾向于将信息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对整个问题的层次结构和自己所采取的方式进行预测,并把一系列子问题组合起来.

(6)在认知风格的三个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和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无明显区别.

2.2辅导员在“三位一体”实践模式中体验工作效能感

对大学生认知风格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后,我们获得了许多宝贵信息.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同时实现三方反馈(如左图显示),信息接收方分别是课程教师、辅导员、学生本人.而这三方的联动将促成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辅导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生更清楚地进行自我认知.

课程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核心,专业培养目标就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课程教师就承担着重要角色,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专业培养目标转换成为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成果是课程教师必做的功课.辅导员将大学生认知风格的调查结果反馈给课程教师,课程教师可以对教学班中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进行了解与分析,再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与专业培养目标,在进行大班教学时既做到“求同存异”,又力求“各个击破”,尽可能兼顾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高质量的教学成果的生成和愉快的课堂气氛的营造一定是尊重了学生个体认知活动差异的师生互动,融合了学生青睐并认可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等综合因素的空间.课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锻炼了业务技能,又提升了专业素质.

近年来辅导员角色内涵逐渐多样化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辅导员成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为大学生安排了不同的思政类课程,如何在“看的见”的课堂教学之外将德育巧妙地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是辅导员应当思考的,尤其对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来说,这项工作更有难度.但如果我们在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基础上,结合其需要、兴趣等具体因素,寻求能够被学生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从思政教育的“被动者”、“接受者”成为“主动者”、“参与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将会更有活力.

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也是辅导员的分内之事,每个人的认知风格都会以不同程度的显性或隐性方式贯穿于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只不过学生自己没有察觉.而当我们将测验结果以文字的方式反馈至被试者,他们发觉原来自己看似“无意识”的行为活动竟是自身认知活动模式的体现.需要说明的是:每一种认知风格并无绝对的好坏评价之分,它们提供给学生一种参照与思考,让个体更加了解自己.有研究表明,当个人的认知风格与职业所需要的风格相匹配,他的能力才能得到更深入的挖掘和提升.大学生在完成四年学业生涯随后面临的就是职业选择过程,人们职业选择过程就是寻求个人风格与环境所要求的风格相匹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人会直接寻求适合自己的环境,另一部分人需要调整自己的风格以适应周围环境的需要.辅导员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在大学伊始的适应阶段及时进行自我认知、明晰个人认知风格,便有助于他们在大学不同阶段生涯规划中循序渐进选择和寻找与风格相匹配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职业选择的针对性.

因认知风格将辅导员、课程教师、学生本人促成的“三位一体”实践模式能够帮助辅导员、课程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帮助其在课程学习、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发挥长处规避短处,从而获得更多的成绩与满足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进取心.而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指导与培养也将体现为出色的教学成果.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就是回归到教育、管理、服务学生,当学生回馈给我们信任与依赖时,当我们看到学生大学阶段的突破与成长时,这种主观体验所带来的效能感要远远胜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疲倦感.而做好做细学生工作的过程也正是辅导员队伍实现专业成展不断走向职业化的过程,将学生工作的经验与反思细则化,对于辅导员提高工作绩效、增强工作动机、端正工作态度有重要意义,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辅导员的能动性与主观体验也不断深化,他们关注自身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由工作带来的效能感和归属感也将持续不断地增强着、积累着.

注释:

①张敏,张仁美.大学生认知风格与职业类型的关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②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 Figure Test)简称EFT.要求把一个图形从其周围的场景中分离出来,主要用于测量场依存型(Field-dependence)和场独立型(Field-independence)这一认知风格特征,以及测量认知加工的脑型特征.在测验中,能排除背景因素的干扰从复杂图形中迅速地、容易地知觉到指定的简单图形者为场独立型;而完成该项任务较为困难者为场依存型.本测验适合个人的自我测试,也适合企业的员工招聘.

参考文献:

〔1〕李萍.试析学生的认知风格与教育教学管理[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

〔2〕张晓文.认知风格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戴家芳.高校辅导员角色现状描述、评价及其归因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收稿日期:2015年10月17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1-0233-03

猜你喜欢

辅导员
光荣啊,少先队辅导员
新入职辅导员角色适应之管见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思考
如何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