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巴黎圣母院》的音乐风格与人性折射

2016-03-22王紫滢

人间 2016年1期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音乐剧舞台

王紫滢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云南 昆明 650300)



论《巴黎圣母院》的音乐风格与人性折射

王紫滢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云南 昆明 650300)

摘要:《巴黎圣母院》与《猫》《西贡小姐》《悲惨世界》并称为“世界四大传奇音乐剧”,也是法国歌坛上享誉最久的音乐剧,它在演唱形式、音乐布置、音乐素材等方面有自己的别样之处,并具有了一定的启发性,使得这部音乐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deParis,又名《钟楼怪人》)原著维克多.雨果,经过吕克.普拉蒙顿和李查得.科西安蒂的共同努力把它改编后搬上了音乐舞台。它与《猫》《西贡小姐》《悲惨世界》一起并称为“世界四大传奇音乐剧”,也是法国歌坛上享誉最久的音乐剧,于1998年9月16日首映于法国巴黎,得到了高度认可,后来又巡演于多国。它在演唱形式、音乐布置、音乐素材等方面有自己的别样之处,并具有了一定的启发性,使得这部音乐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相对于其他音乐剧,跳唱分离是《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以往的音乐剧中,并没有明确对歌者和舞者的分工,通常是采用一人担当好几个角色,然后舞蹈演员参与合唱的形式。但我认为这样不利于演员更好地融入角色,达到水平的高度发挥。而《巴黎圣母院》则进行了创新,全剧的歌曲主要由七位演员演唱,将歌者和舞者分离,不会出现因为迁就歌者演唱工作而降低舞蹈标准或迁就舞者令歌声失掉水准的情况。这种表现形式使每人都能各司其职,完全投入其中。因此才能营造出声音和内心的完美融合,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20世纪末的音乐发展,中国开始慢慢注重流行音乐的发展,音乐剧也不例外。《巴黎圣母院》采取了流行化的演绎,全程没有使用一点美声元素。而在伴奏乐器上,也全部采用了现代摇滚乐器。在同时期其他音乐剧中,大多数仍会或多或少地引用美声唱法或采取管弦乐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或者少量地引入摇滚乐伴奏。这也是《巴黎圣母院》的一个大胆创新。

不同于百老汇歌剧和伦敦西区音乐剧的绚丽舞台布景和仿真的道具,《巴黎圣母院》是简单而具有冲击力的。音乐剧一出场就只是以简单的几块泡沫做成的柱子和墙壁来代表巴黎圣母院。但柱子上张牙舞爪的雕像和舞台昏暗的灯光却给营造出一种昏暗压抑的气氛,再配合演员强有力的舞蹈,直接给观众展现出巴黎当时水深火热的社会现象。就因为舞台布景的抽象性,所以就更考验了演员的肢体语言和声音的技巧和表达能力。我认为,演员的表达能力也是《巴黎圣母院》的一个重要说证。

即使在舞台布景方面《巴黎圣母院》略显单调,可是惊险刺激的高空特技却是整场音乐剧的亮眼之处。不论是艾丝梅拉达被吊死的一幕还是剧终四位演员吊着钢丝的表演都能给观众一个惊喜,让观众陶醉于演员声音技巧的同时也有视觉的享受。高空特技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是有难度的,但导演还是大胆地采用了特技。这让观众在惊叹之余也为演员们捏一把冷汗,加深了对剧情的演绎。

虽然剧中各方面都完美地展示了演员的素质和工作人员的精心布置。但美中不足的是,《巴黎圣母院》中每一幕的歌曲风格都独立成篇,很难让观众把每一幕的故事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我认为,在音乐剧的创作中,创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断变化的同时能做到首位呼应。让观众既不会有捉摸不定的感觉,又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这才是音乐剧创作的最佳状态。

有评论家认为,20世纪百老汇歌剧和伦敦西区大多数音乐剧制作人只追求舞台特技,而音乐本体却似乎沦为配角。和这类音乐剧相比,《巴黎圣母院》进行了独特的创新。它将引领音乐剧从20世纪80年代韦伯式音乐剧的阴影中脱离开来。它将音乐剧引领回到以歌唱和舞蹈为美的审美状态中。但同时《巴黎圣母院》又巧妙地做了很多的创新,如明确的演员分工体系等。因此,《巴黎圣母院》也被称为“另类音乐剧”。

意大利歌剧较为注重演员声音的表达,通常是以演员一个人的情绪起伏来代替丰富的故事场景,因此缺少了舞台的互动性和活跃性,让观众很难引起共鸣。而英国歌剧又太注重舞台活动性,却又缺乏了音乐剧本应具有的严谨性。法国歌剧却是他们的中和,在引起观众共鸣的同时又保留了音乐剧的传统。而《巴黎圣母院》则是法国音乐剧的代表作。可能就是因为这样,这就是乐坛对《巴黎圣母院》给予肯定的原因。

音乐素材引用方面,《巴黎圣母院》很巧妙地通过吉普赛女郎、教父和其他一众角色把吉普赛音乐、城市歌谣、教堂音乐等多种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再以作曲者自身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进行适当地编整,使乐曲在流行音乐的包装下更震慑人心。

吉普赛音乐在剧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吉普赛人源自于印度,是一个流浪的民族,在欧洲每一个地方几乎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因此,吉普赛音乐便与很多地方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第一幕中艾丝梅拉达诉说身世的《吉普赛人》中既有佛拉门戈的基调,又有印度西塔尔琴的特色。这些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却不会冲突,这就是吉普赛音乐的特色。

城市歌谣曲“香颂”(chanson)以唯美的曲调、抒情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法国人的细腻。如剧中艾丝梅拉达演唱的《菲比斯》和百合唱的《我十四岁的年华全都给你》都属于“香颂”。

教堂音乐在剧中通常以伴唱的形式出现,它起到了塑造戏剧环境的作用。如神父在第二幕中独白的《遇见你之前我是个幸福的人》。虽然教堂音乐在戏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对情绪的渲染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除了上述的基调音乐元素外,剧中也采取了少量的宣叙调唱腔。使得整个音乐架构变得更加丰富饱满。

《巴黎圣母院》除了以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起到影响作用外,同时也因为它具有人性批判和社会折射功能留给世人深刻的印象。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悲剧。当时正处于法国阶级激烈斗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冲突的年代。1794年雅各宾政权被推翻后,又经过了拿破仑复辟后波旁王朝长期的黑暗统治,后来无产阶级也开始 登上历史舞台,政局呈现混乱现象。《巴黎圣母院》就是在这样一个尖锐的时期被动写下的。 而雨果充分地使用了美丑对比手法展现出当时多个政权并立的社会现状,把外表丑陋内心高尚的加西莫多和衣冠楚楚可内心龌蹉的副主教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雨果也从资产阶级民众的思想角度出发,在揭露上层社会人性丑恶的同时,也赞扬了平凡民众勇于反抗,不惧牺牲的高尚品德。它是继《艾那妮》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的又一胜利,是一部充

满血泪的命运交响曲。

在理论的体现与实践上,《巴黎圣母院》既是理论的颠峰,也是实践的翘楚。雨果在反省美的同时更提出了对丑的呼唤。认为丑才是人类原始的人性。其实社会发展中哪个时代都一样,美和丑是没有区别的,两者都能随着人心转换,就如当初教父把被遗弃的加西莫多接回教堂抚养一样,不知道教父当初是以如何的心理来抚养加西莫多的,但是以前的教父我想也是美的。只是很多人都被社会给同化了,然后又用着一样的借口来忽略现实。用假惺惺的美来屠杀和压抑丑的人才是真正的丑。而表面上丑的人或事都只是客观中的异类,但他们都是被摆在一边没人欣赏的美,虽然没人愿意承认。就像加西莫多一样,即使他丑陋不堪,可是又有谁能说他在心灵上不会比教父和一切嘲笑他压迫他的人更崇高呢?而世人也只有站在艺术欣赏的角度才能客观的感受到真正的美丑。其实,丑陋藏在高贵的后面,怪异畸形也靠近着优美崇高;美与恶共存,光明与黑暗共存,公平地看待世间所有事物,是雨果创作《巴黎圣母院》时对社会的提醒和对浪漫主义的实践。

就如作曲家三宝曾说过的:“音乐剧就是给你好听的音乐、好看的舞蹈、漂亮的舞台设计,给你从头到脚的享受。”《巴黎圣母院》无论是从演员的分工、音乐元素的结合和创新或是场景的布置和特技的运用都体现了整个剧组的水平和技巧,达到了要求。它献给了观众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而我认为,一部音乐剧真正的成功,除了完美的表演外,留给观众一定的思考也是很重要的,《巴黎圣母院》无论从观赏性、操作性、启发性还是功用性都达到了要求,这就是它的成功之处。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是在借鉴的同时又保留风格,不失本质,这也是值得我们一直去思考和实践的。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46-02

关键字: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音乐元素;创新

猜你喜欢

巴黎圣母院音乐剧舞台
巴黎圣母院的神秘石棺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跟踪导练(二)
巴黎圣母院没有消失
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