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教育》中关于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及其当代意义

2016-03-22张晴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人间 2016年1期
关键词:贵州省少数民族贵州

张晴(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贵州教育》中关于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及其当代意义

张晴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聚居的省份,省内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民国时期,贵州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成为当时的一个研究热点。《贵州教育》当时作为贵州省影响最大的教育杂志,刊载了不少关于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的文章。本文对在《贵州教育》杂志上发表的有关贵州省少数民族教育的文章做一个综述,并分析其对现今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创刊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近代化开始在中国逐步推行,相比其他省份,贵州省的教育水平非常落后。为了改善这一情况,贵州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积极引进和传播西方的教育思想,如李端棻、严修、周恭寿等。他们对贵州教育的研究主要为办学方案和新学堂的规章制度上,也对贵州省教育的近代化作出了贡献。民国时期,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界全面觉醒,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贵州的教育报刊杂志开始出现。近代创办最早的贵州教育报刊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创办的《贵州教育官报》(月刊),但很快就停办。民国时期,由于学术界对教育的关注,大批的教育杂志应运而生。贵州省教育司、教育厅等机构都先后办过一些刊物。如贵州省教育司编辑、贵州官书局发行的《贵州教育公报》( 半月刊)(1913—1924)、贵州省教育厅秘书处编辑的《教育公报》(月刊)(1935年)、贵州省文献征辑馆编辑出版的《贵州文献季刊》(1938—1947)等。贵州省各地区、各学术团体及学校也办过一些刊物,来宣传教育思想,但这些刊物存在的时间都不长。贵阳达德学校创办的《达德周刊》,除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文章外,也发表政治时事评论,鼓励留洋,提倡汉、苗文化交流等。在这些刊物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就是贵州省教育厅主办的《贵州教育》(月刊)。

《贵州教育》于1938年创刊,是贵州省政府教育厅在调整了《贵州义教》的组织机构、办刊宗旨、刊物内容、对象范围后,在此基础上创办的,并由中华书局公开出版发行。1939年2月,贵阳遭到了日本飞机的猛烈轰炸,位于贵州省教育厅的《贵州教育》编审室在轰炸中损失惨重,许多资料、稿件付之一炬,期刊的正常出版受到了严重影响。之后出版的师范教育、民族教育专号等,都改为合刊。1939年10月,《贵州教育》正式改为月刊,直到1948年6月停刊。《贵州教育》既刊载了国民政府的教育法令、方针,也刊登了大量贵州教育方面的文章,对研究贵州教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贵州教育》中关于少数民族教育方面的论述

《贵州教育》作为民国时期贵州省教育刊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杂志月刊,其在办刊期间刊载了大量优秀的文章,对贵州省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有涉及。在少数民族教育方面,《贵州教育》不仅刊载了学者们对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文章,也刊登了国民政府的教育方针以及关于贵州省少数民族教育的调查资料等,对贵州省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这些文章指出了发展贵州省少数民族教育的必要性、贵州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发展贵州省少数民族教育提出了实质性的见解和意见。

(一)发展贵州省少数民族教育的必要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陷,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贵州省地处西南的交通枢纽,陪都重庆的屏障,自然为国民政府所重视,建设贵州、开发贵州,使之安定繁荣,成为支援抗战的大后方,成为国民政府的主要任务。但由于贵州省少数民族多聚居或杂居在偏远山区,经济不发达,文化水平落后,甚至有些少数民族群众不知国家为何物。抗战形势严峻,对于树立贵州省少数民族的国家观念、调动他们参加抗战的积极性,是边疆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学者们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陈国均在《贵州省的边疆教育》一文中提到:当值抗日战争时期,需储备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充实国力,凡是我国同胞,应不分地域,共同努力,完成到抗战建国的使命。“然国力培育,尤贵激发民众自动,欲激发民众自动,端赖教育力量之引导。 ”贵州苗夷人口约占贵州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抗战建国大业是苗夷同胞不可推卸之责任,然以往苗夷教育不普及,汉苗之间至今仍存在分歧,为了保家卫国,抵御敌人入侵,“故本省苗夷教育之推进,实为当前要务。”王盈川在《贵州省边民教育之设施》一文中也指出:“抗战以来,本省作为西南文化经济交通重心,拥有边民三百余万之众,在这争取民族生存、国家独立的全面全民神圣抗战中,需要全国每一个地区的每一个人民都担负起这一任务,也需要用进一步的教育来引导他们走向抗战建国的大道。”可见,为了团结贵州省的各族人民,支持抗战建国,必须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国家、民族意识。

(二)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关于贵州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也有不少论述。陈国均在《贵州省的边疆教育》中详细介绍贵州省少数民族教育从晚晴至抗战时期的发展历程,认为贵州省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最早发源于安顺基督教内地会开办的苗夷学校,此后,教会还在石门坎地区开办了学校,并逐步扩大其在石门坎地区的教育势力。陈国均认为教会在石门坎办教育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有其弊端。“在教会势力下,沾染宗教的气味太浓厚,很少有国家、民族意识的灌输”,教会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在进行文化侵略。陈赤子在《石门坎的苗民教育》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基督教会在石门坎的传教、办学过程,认为教会教育的成功应该引起国民政府的深思,“亟盼我们贤明当局切实办理苗夷教育,以挽回失却了的教育权。”教会教育虽是一种文化侵略,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取得的成绩。与之相反的是,在国民政府控制贵州前,贵州省长期处于政权更迭、军阀混战的环境中,民族教育一直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关于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时人多有记述和介绍。吴修勤在《贵州边民教育的检讨与改进》一文中,肯定了民国时期,尤其是抗战时期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取得的成就,也指出了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经费困难,人才匮乏;缺乏健全的组织,对于少数民族教育没有一个具体、系统的规划,“执行者各行其是,没有联系,没有互动,工作效率低下”;高调跟风者多,办实事的少;师资缺乏,专门培养少数民族教育师资的学校只有3所,其培养的师资不能满足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需求;从事边教事业的人员工作条件艰苦,因语言、文化习俗问题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影响教学工作的进行。陈国均认为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开展困难,主要有以下原因:1.苗夷子弟及其父母不乐于入校读书,“一是读书后恐强逼改易妆束,尤其是剪发,谓发剪去,其人必被虎吃,”二是读书后恐被逼当兵当差,三是有较开化者认为读书后,必会被送到外省或外国,不能再回家乡,“因有此种心理,苗夷视读书为畏途,若勒令入学,往往出资请他人代替或携家远避,”因此苗夷学生难招是苗夷教育的根本大问题;2.苗夷子弟对汉字不感兴趣;3.苗夷学校很少,多位于镇上,“但苗夷居处偏僻,离镇甚遥,又为经济所不许,故入学不易”;4.各地尚有不明事理之官绅,把持教育,对苗夷教育推行,采取不合作态度,致阻力大于助力,苗夷教育便根本无从着手;5.对少数民族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不清楚,致使制定的少数民族教育方案和政策难以施行;6.师资缺乏,经费不足,筹款不易;7.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语言不通、风俗不同,给教学带来了困难。由此可见,贵州民族教育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贵州省经济比较落后,即使集一省之力发展民族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也是很有限的,师资的缺乏也贵州民族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汉苗之间的隔阂、政府对民族教育的宣传不够等问题也影响了贵州民族教育的发展。

(三)关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意见和见解。

对于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具有实质性的建议和意见。陈国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改进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1.广招苗夷青年,就地选择师资,其薪资从优支给;2.应呈请中央政府拨款,以补充苗夷教育经费;3.改编教科书,取材多用苗夷的风俗习惯内的事实,“以易于了解及对于智慧有所取为主”;4.施行巡回教导,实施二部制度,达到因地、因时、因人施教的目的;5.在个苗夷集中大寨,就地设学校;6.规划苗夷学生的出路,以消除学生家长怀疑教育之错误心理;7.发扬苗夷优秀的传统文化,如神话、传说、歌谣、音乐、舞蹈、刺绣、工艺等,改良一切陋习;8.介绍新的生产方法,生产组织,以提高其生活水平。陈国均在《边民教育之借鉴》一文将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教育与广西、广东两省的少数民族教育做比较,认为贵州可以借鉴粤、桂两省的一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措施,在本省现有的人力、财力范围内,应该完善少数民族教育管理机、监督机制,做好少数民族教育相关的调查,逐年增设苗夷小学,积极在全省推广少数民族教育。针对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吴修勤的改进方案是:增拨培育师资经费,使教育机构有足够的资金来培养师资,以满足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健全督核组织,充实行政机构;增设培育边教师资机关;须政教切实联系进而到政教合一,以便于推进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5.严格统制师资,“师范毕业生必须切实依照规定服务,绝对不许自由改业,政府必须严格统制,”对于违反规定,擅自改业的师范生给予严惩。

三、对当今贵州民族教育发展的启示

《贵州教育》关于贵州民族教育研究的文章中,学者们对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都做了论述,也对如何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提出了具有实践性的意见。这些研究对现今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也有所启示:1.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过程中,既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推进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也要保护好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贵州省的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偏远山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落后于汉族。由于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各民族在长期的隔阂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时,必须要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在推行少数民族教育时可以实行双语教育、编订特殊教材,使少数民族更容易接受教育。我们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时,既不能把现代教育当成游离于少数民族民族社会之外的事物,也不能剥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去单纯地强调教育的现代化和同一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和谐统一。2.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少数民族教育的管理机制。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足够的物质基础来支撑。从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经费的缺乏一直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一大阻碍。因此,要顺利推进少数民族教育,就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经费投入。在使用教育经费时,要将经费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不断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生的住宿和伙食条件等。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民国时期,贵州少数民族教育管理机制的不完善,造成教育政策、法令不能有效的推行。因此,要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的教育质量,必须要加强教育管理工作,在推进少数民族教育过程中,要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加强监督,使少数民族教育的推进工作能顺利进行。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少数民族师资队伍质量。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就很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但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偏僻、落后的山区。这些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教师的生活往往没有保障,致使边教师资大量流失。吴修勤认为边教师资缺乏有以下原因:对边民社会情形不了解者,不敢做边教师资;迷恋繁华,过不惯边民清苦生活者,不愿做边教师资;不谙熟边民语言习性,与不认识边教本质者,不敢做边教师资。因此,师资缺乏成为民国时期民族教育发展的一大阻碍。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热爱民族教育、愿意为其献身的教育人才,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提高边教人员的工资待遇,改善边教师资的生活条件,对贫困地区的学校,给予优惠政策,予以政策上的照顾。

参考文献:

[1]张羽琼.从边缘到中心—贵州教育史研究的学术回顾[J].贵阳: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林怀闽、肖劲松.贵州教育·杂志沿革[J].贵阳:贵州教育,1998年第12期.

[3]吴泽霖、陈国均.贵州苗夷社会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教育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张晴(1988—),女,汉族,湖南衡阳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国史。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13-02

关键字:贵州教育;少数民族;教育

猜你喜欢

贵州省少数民族贵州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