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

2016-03-22杜强

人间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社会保障

杜强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

杜强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自我国19世纪70年代执行计划生育以来出现了约200万的失独老人群体,且这一数字在不断扩大。老人们遭遇失去独生子女悲剧后要面对经济不供给、精神缺乏慰藉和生活缺乏照料三个方面的困境,整体生活质量和满意度较低。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重建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网对于老人能够有较好的晚年生活有很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支持;失独老人;社会保障

一、引言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制度,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计划生育取得巨大成就,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至2008年,独生子女人数已超过1亿人,占总人口的8%左右(赵艳霞,2010)。中国家庭呈现出核心化趋势,家庭规模日益变小。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中国避免了人口过度膨胀,社会经济得以健康发展。但与此同时独生子女家庭也面临着高度的风险,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子女的唯一性决定了风险的存在,一旦夭折、伤残等不幸发生,独生子女家庭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情感上将承受很大打击。目前对于失独家庭承受的风险和损失没有明确有效的保障制度。

二、调查结果

老年人弱势群体地位的表现归纳为以下五个关键词:经济压力大、、医疗不便、日常生活不便、孤独、缺少社会救助。而对于无子女抚养的失独者来说更是处于弱势地位。

(一)失独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作为所有社会设置中的最基本的实体机构,有“社会的细胞”之称,具有性爱的功能、生育的功能、经济的功能以及情感的功能。对于经历丧失独生子女打击的失独家庭来说,其经济功能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对失独家庭经济情况进行统计后,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养老经济负担这一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直接影响:“养儿防老”模式失去根基。中国家庭经济功能中一个重要主题是养老功能,“养儿防老”是中国家庭的传统观念,并且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子女的特殊状况,家长往往对子女宠爱有加,对于儿女的抚养、栽培有着较高的资金投入,家长的养老问题大部分靠子女成年后对自己的赡养。由于丧子时多数人已经进入不能再进行生育的年龄甚至迈入老年需要被赡养的阶段,子女的不幸夭折让这样的家庭赡养模式的平衡被打破,老人的养老问题变得毫无保障。

在养老问题上农村失独老人比城市失独老人面临更大经济压力,有87.2%农村失独老人表示经济养老存在较大和很大的负担,而城市失独老人的这一比例只有61.7%。农村、城市失独老人面临不同的经济负担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保、医保在农村覆盖较低,老年人晚年少有政府保障;

(2)农村以体力劳动的主要谋生方式,老年人身体不能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收入减少;

(3)在农村更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观念影响下(见表1),农村老人相比于城市老人更多的依赖于子女。

表1 农村城市养老方式 资料来源:2007中国统计年鉴

(2)间接影响:经济收入能力降低。失去独生子女对于家庭经济功能的破坏还表现在获得经济收入的功能大大减弱。在遭受丧子打击后部分家庭由于过度悲伤,沉湎于悲伤中的失独者无心工作,在经济收入上大大减少。此外,失独老人还面临着庞大的医疗开销。调查显示76%失独者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老年慢性疾病,并且由于遭受而患上抑郁症。这些疾病的诊治需要庞大且持久的医疗开支,成为失独者巨大的经济负担。

由以上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失独家庭在经济上面临这不容忽视困境,在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的中国,子女的去世带来沉重的养老经济困难。

(一)失独者的精神状况。

相比失独者所面临的经济负担现状,研究资料显示失独者面临的精神问题更为严峻。失独者大多过了可生育的年龄,而领养等也有程序上和伦理上许多的问题,并且对于被领养的孩子来说也更像是替代品。大多数失独者只能选择和爱人孤独终老,非经济养老无法得到满足,生活空虚寂寞精神无法得到慰藉。这类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极度悲痛,精神状况不佳、老年生活孤苦。孩子的辞世将父母置于痛苦和愧疚之中。在笔者的调查中有53%的受访者表示因此患上抑郁症,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

2.夫妻关系紧张。中国家庭关系结构是以亲子关系为主轴的,独生子女的去世也会造成夫妻关系紧张。在笔者的调查中21%的受访者因失独导致夫妻离异、家庭破碎,失独的爸爸抛下失独的妈妈,另辟一段婚姻,只为“不让自己无后”

三、总结

失独老人经历老年丧子后都面临精神上的悲痛、空虚,精神养老面临极大挑战。在经济养老问题上城市、乡村失独老人有所不同,农村失独老人相比于城市失独老人经济上更难以自立、农村失独老人的养老有更大经济负担。在失独老人现有条件下,来自家庭和国家政策的社会支持通道均不畅通且不易改善。但除了正式的社会保障网络和家庭支持之外 , 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或社会互助网络也是失独老人提高生活质量与满意度的重要支柱 。因此对于失独老人来说,扩大其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助于失独老人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更多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 姚金丹.社会工作增能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分析[J].社会工作,2010。

[2] 赵鹤玲.城市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父母的养老模式探究[J].学理论,2011。

作者简介:杜强(1991-),男,汉族,四川省成都市人,法学硕士在读,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D922.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01-01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社会保障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研究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