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个性塑造过程中融入体育课程活动的研究

2016-03-20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系钱晶晶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体育大学生活动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系 钱晶晶



大学生个性塑造过程中融入体育课程活动的研究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系钱晶晶

随着国家对国民综合素质的强调,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体育教学,在教育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国外许多国家已经把高校体育教学当作塑造大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全面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独特优势,需要学校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的特点和场地器材,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实际。学校要根据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创新体育教学的改革思路,改良体育课程,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发展大学生个性,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这些是当前高校教学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 个性塑造 体育课程 改革思路

体育教育专家海格尔教授指出:“体育课主要是教学生如何参加体育运动,并在此过程中利用各种可能性发展学生个性。”国内外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个性塑造的研究发现,传统体育教学主要以运动训练和体能达标为直接目的,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的独立个性。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调整,根据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创新体育教学的改革思路,重新改良体育课程,使教学活动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整和发展大学生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个性塑造相关理论为依据。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深入分析高校体育对大学生个性塑造的影响因素、作用和途径,通过合理有效的重组、整合实现三者的最优化组合,形成一套大学生体育课程改革思路,为促进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高校体育阻碍大学生个性塑造的不利因素

阻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体育课程因素主要包括思想观念落后、课程模式单一老旧、师资水平不高、场地器材受限等几个方面。

二、高校体育塑造大学生个性的作用

1.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们进行劳动创造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健康的体魄。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物质第一性的观点,人体是物质基础,是“硬件”。人的道德、知识、理想、情操、信念和世界观等“软件”需要健康的身体作为载体和物质基础。

2.高校体育是学生展示个性的场所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个性不能离开活动”。个性的发展以活动为中介,活动是个性的存在方式,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个性。学校体育活动包含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学生可以在广阔的领域里尽情游戏、奔跑、跳跃、竞赛。学生可以在体育教学和各类活动中扮演不同角度,发展身体,增强体质。

三、高校体育塑造大学生个性的途径

高校体育通过体育教学、体育竞赛和校园体育文化等途径对大学生个性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学校举办各种与专业相关的体育文化艺术节、体育活动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组织学生开展拓展训练月,实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的特色教学。

四、高校体育塑造大学生个性的改革思路

1.更新教育观念,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校要组织师资队伍转变陈旧的应试教育观念,逐步确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观,充分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拓宽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深化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意识,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校综合能力,进而做到从思想上突破陈旧保守的教学理念,从语言上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在行动上身体力行地带领学生尝试丰富多彩的创新型体育活动。创新能力师资队伍才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知识型和技能型相互结合的现代教育者。

2.因材施教,丰富体育活动课程

每个学校所在地域有所差异,不同的师资队伍、不同来源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及管理方式各不相同。因此,体育教学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专业特点、设施条件以及体育运动目的,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大学生课外锻炼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正确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自主安排运动时间和运动方式。学校要激发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满足其个性发展需要。

3.加强经费投入,增加场地器材

高校实施体育运动,场地器材是关键。高校根据《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落实情况,因地制宜加大体育经费投入,统筹协调学校体育设施,如体育场地的建设,加强对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和维修,鼓励班级和学生自购体育器材,努力满足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需要。

在体育活动中塑造大学生的个性,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要时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个性塑造相关理论为依据,时刻更新体育教学观念,时刻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等不同角度,了解国内外有关高校体育与大学生个性塑造的研究现状,进而探索适合塑造大学生个性的体育课程活动的改革思路。

[1]葛书林.论体育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4

[2]庞群英.高校体育的现状及优化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4

[3]马 英.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改革与发展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

ISSN2095-6711/Z01-2016-06-0251

猜你喜欢

体育大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大学生之歌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