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与精准医学的比较*

2016-03-20吴品萱王鑫杏周雪明陈家旭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8期
关键词:同病异病中医学

吴品萱,王鑫杏,刘 燕,周雪明,钱 旭,陈家旭**

(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 100029;2.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郑州 450008;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黑龙江 150040)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与精准医学的比较*

吴品萱1,王鑫杏2,刘 燕2,周雪明3,钱 旭1,陈家旭1**

(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 100029;2.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郑州 450008;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黑龙江 150040)

最初的传统医学形式存在于多种文化中,西方的传统医学经过多重变革、演变成现在的医学体系,而中国的传统医学却一直保存并获得不断发展。自精准医学这一新生的医学概念产生以来,因其研究模糊了疾病的界限和定义,所以可能出现很多类似于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情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精髓,而精准医学则与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辨证论治 个体化医疗 精准医学

人类不断提出对疾病认识的新见解,逐渐改变了对疾病原有的诊断、治疗及临床决策,也让学者思考是否需要一个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新角度的疾病学分类。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于2011年11月2日提出“走向精准医学”的说法。精准医学中定义疾病除了根据传统的症状和体征之外,还根据疾病的分子机制及其他因素[1]。精准医学更准确地指导对疾病的个体化诊疗,与中医学辨证论治和因人、因时、因地 “三因制宜”的思想有类似之处。

1 中医辨证论治特色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理论及临床治疗的主要特色[2]。辨证论治作为中医理论的核心,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是病理与药理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点,它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之精华[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两条治则广泛应用于临床。如头痛,其治疗方法与用药可因病人病因、病机和身体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是为同病异治的例证。又如异病同治应用疏肝健脾法,予逍遥散为基本方加减治疗痛经、阳痿及抑郁症等,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所患疾病可能不同,但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均见肝郁脾虚证,可用同法治疗而奏效,以上举例说明辨证地运用异病同治法可取得良好效果。同病异证异治、异病同证同治,可见证候是关键;而证候与体质因素有关,即体质是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也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本质所在,同时某些病邪会改变体质从而影响证的形成[4]。根据个体体质的不同进行诊治, 体现了因人制宜的中医特色[5]。

通过临床应用可知,正确地认识“证”,才能有效地进行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原则,并能较深入地认识疾病的共性和个性,抓住本质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临床对疾病的诊治,同病可用多法多方治疗,不同的病又可用同法同方治疗,也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机动灵活[6]。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与优势,中医整体、动态的观念体现在诊断上的重点在于辨证(对机体状态的分析),显示了中医学的卓越思想[7]。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证相关科学问题是中医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 探索复方中有效组分配伍与证候病理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将有助于发展方证相关的理论。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与方法, 开展“基于中医证候宏观表象结合微观病理变化的多靶效应环节, 中药复方组分配伍作用机理的方证对应研究模式”,将开拓传统中医方证相关理论科学内涵的认识[8]。

2 个体化医疗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药物是全球(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神经性疾病普遍使用的药物,目前还是三叉神经痛以及局部癫痫治疗的第一线用药,因止痛效果良好,也广泛被用于治疗带状疱疹或糖尿病引发的神经痛、牙痛、不明原因的头痛[9]。但根据研究发现,带有特殊基因HLA-B*1502的病患,如果服用此药物,引起史蒂芬琼森症候以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严重药物过敏的机率,将比一般人高出数百倍的风险[10]。

以每年新增10万人用药估算使用CBZ药物搭配进行基因筛检,若检出带有HLA-B*1502基因才给予其他替代药物,将比直接使用其他新药,第一年即可省下近亿美金,由于基因检测一生只需进行一次,累计10年后估计可省下数十亿美金。

标准化的医疗模式忽略了不同患者间的个体差异,对于同种疾病使用标准化的相同药物来治疗,不仅忽略了疾病间的异质性,也忽视了患者对相同药物的不同敏感性[11]。然而,个体化医疗是把拥有同样诊断和同样处方的一群病患,在使用同样药物后产生的不同情形区分成组:对药物反应有毒但有治疗效果、对药物反应有毒但没有治疗效果、对药物反应无毒也没有治疗效果、对药物反应无毒并有治疗效果。针对各组进行基因检测,找出造成如此差异的基因序列。在这个观点上,西医和中医是反向并行的。西医是在经药物治疗后发现人的药物反应差异,进而进行基因分组;而在中医的辨证论治观念中,本来就存在对病人的体质寒热虚实、体内正气虚衰的判断,注重机体的整体反应状态,将疾病与患病的人密切结合,如《内经》强调因人、因时、因地“三因制宜”的治疗思想治疗,《伤寒论》每个方证中都有其反映个体化诊疗特点的主证[12],这些主证反映了适合某一方剂治疗的证候中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具有重要的辨证价值[13]。针对个体不同,给予不同药方。可以说个体化医疗是西医在诊治的思想上与中医学不谋而合。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在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思想的同时,又注重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个体化治疗[14]。西医个体化治疗也类似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体现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方面,将使其疗效有较大提高,同时也说明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中医学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它可能这也将成为中医、西医结合之处,可能是实现“个体化”医疗的契机[15]。

3 精准医学

美国总统奥巴马总统宣布将斥资两亿多美元,来推动收集100万美国人民的基因资料库,探索众多疾病的基因病因,研发能够对治危险基因变异的新药,全力推动为不同病患量身打造治疗方法的精准医学。精准医学计划将是人类历史上,缔造医学突破最重大的机会之一。奥巴马在今年1月20日的《国情咨文》演讲中就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希望以此引领一个医学新时代,用我们想不到的方式来改变医药**https∶//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5/01/20/remarks-president-state-union-address-january-20-2015。

精准包括准确和精密两重含义。精准医学根据病人个体特异性制定个性化精准预测、精准预防、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方案[16]。精准医学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17]。

从传统循证医学到精准医学是一个粗放到精确的过程:循证医学关注于“群体”统计学差异,精准医学则关注于“个体”组学特征;循证医学强调随机对照数据,精准医学强调分子生物学证据。循证医学中对疾病模糊的诊断、分期、评估而实施的临床研究,常常产生模糊的结论,远离临床实际,甚至起到误导作用[18]。在精准医学中试图分析造成疾病走向的背后原因,研究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与人体个体差异的关联,使医院可以在不同人不同基因但同样适应症的情况下,针对个体差异给予适应治疗。

测序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测序成本也越降越低,1999年来自多个国家的科学家花费30亿美金、10年时间完成了一个人的基因图谱序列,2007年测定一个亚洲人基因图谱序列花费3 000万人民币,目前测定一个人的基因图谱序列只需数千元人民币[19]。但是要把人的基因和药去做搭配分类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现在还很难去预估精准医学的财政前景乐不乐观。当药针对人们的基因被分成极细的种类,药的价格就会上升,因为对患者产生的价值也会上升;而另一方面,现在有一些患者服用的药是没有达到应有的好效果,精准医学可以避免这种不合适处方造成的财政浪费发生。但精准医学一词是对完美临床结果的一种期待,其带有的理想主义色彩使得其潜力可能被高估[20]。

4 个体化医疗和精准医学的关系

贺林院士认为:所谓的精准医学是个体化医疗的基本要素,个体化医疗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1]。而精准医学是个体化医学的基本要素,内涵更为广泛,例如它将纳入有关模式生物的海量数据,将来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全都能使用“精准医学”建立的数据平台。

精准医学与个性化医疗不同。个性化医疗强调为个体设计独特的治疗方式,而精准医学是服务于疾病新分类的需求,是整合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信息,并依据不同分子学基础定义疾病亚型,从而达到在分子学水平为临床疾病亚型群体提供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22]。

个性化治疗声称:得了疾病Y的病患X需要服用药物Z;而精准医学会说:病患X得了一个总称疾病Y的病,事实上,是疾病Y3,不是疾病Y1、Y2或Y4,而得到疾病Y的病患服用药物Z会倾向得到更顺利的结果。

个体化医疗是以每个患者的信息为基础,来制定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的基因组成或表达中可能会产生的不同治疗效果或毒副作用等,给予每个患者最适宜的药物和治疗。

精准医学较个体化治疗更细微更科学,它的基础是精确的科学诊断、对发病机制精确的了解,对病情变化及预后发展的精确评断、对治疗方案的精确制订及调整、对疗效精确的评估。这两种方式都类似于中医学的同病异治的思想,依照不同个体所处环境及适应程度等方向来选择适当治法。而精准医学更进一步的考虑到预后问题。

5 中医辨证论治与精准医学的异同

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是最能体现中医诊疗特色与优势的技术,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临床思维和确切的临床疗效,是建立在整体观念上的个体化诊疗技术,犹如量体裁衣。所谓“精准医学”,就是每一次都给对的人在对的时间施加对的治疗,病人看病时医生会有他完整的基因资料,而针对基因和疾病型式来给予对应的精准治疗。但是显而易见的,除了个体自身的情况外,还会有很多其他人有同样的基因而遭受同样的疾病,这一套方法除了是个人的,也同样可以治疗其他人。这和中医辩证论治理论中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治则不谋而和。

精准医学,是通过分析人体的基因组排列,并且透彻的分析不同基因片段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对疾病产生更全面的认识。它也模糊了疾病自身和疾病与疾病之间的界线,使未来看病不仅仅是透过病理数据判断病名,也打破了我们现阶段对病名和病程的认识。中医辨证论治与精准医学的比较见表1所示。

表1 中医辨证论治与精准医学的比较

综上所述,人类基因组计划颠覆了世界,改变了人类;对于自然新医学时代正在到来。精准的疾病分类体系建设是精准临床医学的基石,目前对疾病增加基因型的分类是必然趋势[17]。精准医学的研究模糊了对目前所知的疾病界限和定义,诊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判断病名了,一种疾病能分成好几种基因类型,同样的不同的疾病也能出现同样的适应治疗方式。中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思想渐渐体现在现代西方医学上,表明现代医学在经历了无数次科学研究与分析,对于自然、人体与疾病的认知仍然得回到最初最自然的状态。运用先进的医学科学技术,搭配古老传承的睿智结晶,虽然还得花费大量人力、资源去建立庞大的基因数据数据库,并且找出其间的关键联系,但对于西方医学这种回归根本的做法,其方向和想法是具革命性的。因此,精准医学与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1 刘利丹.走向精确医学.医学与哲学, 2012, 33(1B): 80.

2 张清苓,姜元安,李致重.论中医辨证方法及辨证论治体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 25(4): 5-9.

3 焦一鸣,王放.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病”谈.中医药学报, 1990, 6: 21.

4 何靖霜.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与体质关系的思考.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 33(1): 3-4.

5 陈家旭.体质因素在中医诊断中的意义.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96, 3(1): 1-2.

6 李海丹,胡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临床应用体会.时珍国医药, 1998, 9(4): 302.

7 陈家旭.中医证候与辨证体系研究现状、展望.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24(4): 3-8.

8 陈家旭.试论开展方证相关内容研究的意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0(9): 581-582.

9 陈宝,郑思嘉,吴传斌.卡马西平制剂的研究进展.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08, 35(1): 35.

10 王蕊艳,蔡兰云,付丽琴.抗癫痫药物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1502基因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第34期总第316期): 20-22.

11 李静,顾江.个体化医疗和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医学与哲学, 2014, 35(1): 5-10.

12 苗阳,徐浩,高铸.从《伤寒论》辨证组方看个体化诊疗.北京中医, 2005, 24(2): 89-90.

13 刘建平.循证医学与个体化医疗.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9, 7(6): 505-508.

14 王芳.辨证论治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概况.湖南中医杂志, 2015, 31(3): 174-175.

15 武翔,许林利,查名宝.中医证型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个体化治疗相关性临床应用探讨.四川中医, 2010, 28(6): 32-34.

16 Dolsten M, Sogaard M. Precision medicine: An approach to R&D for delivering superior medicines to patients. Clin Transl Med, 2012, 1(1): 7.

17 梅甜,张洋,胡珊,等.精准医学体系的构建及其面临的挑战.中国数字医学, 2016, 11(1): 44-48.

18 肖飞.从循证医学到精准医学的思考.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14, 3(3): 123.

19 李艳明,杨亚东,张昭军,等.精准医学大数据的分析与共享.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 7(6): 4-10.

20 Roden D M,Tyndale R F. Genomic medicine,precision medicine, personalized medicine: What’s in a name? Clin Pharmacol Ther, 2013, 94(2): 169-172.

21 贺林.新医学是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真正钥匙.遗传, 2016, 37(6): 613-614.

22 何明燕,夏景林,王向东.精准医学研究进展.世界临床药物, 2015, 36(6): 418-422.

Comparisons Between Precision Medicine and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zed by TCM Syndrome-Based Treatment

Wu Pinhsuan1, Wang Xinxing2, Liu Yan2, Zhou Xueming3, Qian Xu1, Chen Jiaxu1

(1.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2.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3.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 China)

The original form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existed in many cultures, while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medicine underwent multiple changes, which involved in the current system of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been persistent and growing. Since the emergence of a nascent medical concept, that is precision medicine, and because of its related studies that blur the distinction and the definition between diseases, some situations may occur in many cases, which are similar to "the same disease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 and "the same treatment for different diseases" in the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system. Treatment rest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s always a feature of TCM, involving the essence of clinical diagnoses and treatments, with which precision medicine share the same purpose and thoughts.

Syndrome-base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ividualized medicine, precision medicine

10.11842/wst.2016.08.001

R241

A

(责任编辑:朱黎婷,责任译审:朱黎婷)

2016-04-06

修回日期:2016-06-0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81630104):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海马-杏仁核神经活性甾体变化及逍遥散的作用机理,负责人:陈家旭。

** 通讯作者:陈家旭,本刊编委,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诊断学。

猜你喜欢

同病异病中医学
基于“异病同治”探讨当归芍药散治疗子宫腺肌病和盆腔炎的作用机制
上热下寒证的同病异治浅析
子宫内膜功能亢进性疾病的“异病同治”诊治研究思路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庚子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异病同治”理论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中的应用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
从四逆散的使用看“异病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