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机 件惊慌失控的声音
——安徽师范大学舆情处置得失分析

2016-03-19杨叶秋

公关世界 2016年21期
关键词:硕士论文安徽师范大学公共关系

文/杨叶秋 鲁 歌

危机 件惊慌失控的声音
——安徽师范大学舆情处置得失分析

文/杨叶秋 鲁 歌

2014年11月14日,安徽师范大学遭遇形象危机,缘起于传媒学院副院长XXX的微信发声:“我若抄袭,被车撞死”,掀起一轮网络围观、“扒粪”,大学诚信、教授声誉、管理机制等均遭受严峻挑战。学校的沉寂、传媒学院领导的发声、出版社的回应、当事人本人的应对,均在媒体的围剿下显得捉襟见肘。网民的围观、参与、发声,构成大学层面最令人反思的舆情处置失当之教训。

2015年1月13日,安徽师范大学终于从60天的舆论风口浪尖中暂时“解放”了出来,免除传媒学院副院长黎泽潮职务,至此,由北京新京报、上海澎湃新闻引起的一场涉及三方——上海原复旦大学硕士鲁明、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原副院长黎泽潮、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副主编、责任编辑朱移山的涉嫌抄袭事件终于有了比较明确的着落。

两个月来,卷入此事件中的地域、单位、人群分布均创历史最高记录,相关组织、机构的舆情分析师为此列出了细致轨迹、日志,热心的网友积极参与,在豆瓣、百度上晒出涉嫌抄袭的原文、原著,用红色标出抄袭部分,在专家鉴定前,网友给出了结论:抄袭。

北京、上海等地媒体积极跟进,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安徽师范大学暨传媒学院均认真、审慎地发声,当事三方积极努力配合,在第三方(北京专家鉴定)结论下,1月7日《光明日报》率先发声,安徽师范大学当天下午宣布对于当事人黎泽潮的处理意见。

一 、事情起因

2014年11月14日,对于百年名校安徽师范大学来说遭受近10年来最严峻的诚信危机,传媒学院副院长黎泽潮教授、硕导、博士,被原复旦大学硕士生鲁明揭露:“在网上浏览到《〈因话录〉校笺》,此书《校笺说明》的部分段落、几乎全部的校勘记,以及附录,都是截取我硕论部分内容,而无一语引及。”11月14日,这本校笺在“豆瓣”上的读书简介赫然写着:“本书系抄袭鲁明《〈因话录〉研究》(复旦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和史佳楠《赵璘〈因话录〉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等相关著作而成。其中许多内容涉大段抄录他人著作。”[1]

《〈因话录〉校笺》,124页、94000字,去年12月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黎泽潮,这样一本获过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立项支持,《因话录》是唐代笔记小说集。[2]

15日,黎泽潮对此回应称:“如果有抄袭,我出门就被车撞死”。[3]

二、事件发酵

安徽师范大学上上下下均没有想到,黎泽潮的一本点校书《〈因话录〉校笺》会掀起一起事件,连引起事件的当事人也没有料想到会在国内掀起如潮水般的申讨热浪,使冬日的中国舆论场如狂飙般风生水起。

三股热浪席卷学术界:

1.质疑黎泽潮的学术操守

通过黎泽潮的《〈因话录〉校笺》,怀疑其学术操守,网民扒出其疑似抄袭、拼贴的关键部位,并用红色、蓝色、黄色标注出来,坐实了该书作者的无良:拼贴、抄袭;有人又进一步怀疑其《公共关系总论》与熊源伟《公共关系学》的相似处、雷同处,仍然用红线标注出来,有图有真相。[4]

更有网名扒出其博士论文与华东师范大学谭帆论文的相似处,怀疑其拼贴、模拟、借鉴多处。[5]

又有网友扒出其此前因被怀疑学术不端(校方曾调查过),校方不了了之矣。(激起民众不满)

更有网民对其发表的系列论文和在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6本书怀疑起来。

2.质疑安徽师范大学不作为

莱考夫非常强调概念隐喻在数学中的作用,他在阐述复杂数学思想时指出,概念隐喻是把基本算术延伸到数的复杂应用的核心认知机制。而且,他认为对算术本身的复杂理解需要概念隐喻使用非数值的数学来源域(mathematical source domain)(例如,几何学和集合理论(set theory))。他进一步认为,概念隐喻也是试图为数学提供集合理论基础(set-theoretical foundations)和理解集合理论本身的主要的认知机制。[2]47

网民们最关心的就是涉嫌抄袭的当事人(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导、博士)的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作为一所一本(一批次)综合性师范大学,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曾经是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的故乡最高学府,诸多名流学者在此留下难忘而不朽的篇章与印迹。作为省内重点高校,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一大批海内外知名的学者、教授,成为安徽的骄傲。

出现如此涉嫌抄袭的丑闻,客观上有损学校百年声誉与名节。如何客观、科学应对,是新媒体时代的难题,无法回避,无法直接发声,只能是采取调查的方式,弄清事实真相。在危机四伏的新媒体时代,每所大学每个教授的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的危机事件,恰恰是最好的佐证。难怪,2013年邹恒甫要说北大的不雅之言,今年刚好北京大学某副教授性侵女学生,被其作为法庭证词了,可悲可叹,伟大的北京大学却连续遭遇几多名誉侵害了。也许,这些大学的病实在不轻,安徽师范大学于十年前的2004年就因某副校长的学术腐败而受到业内外的抨击,最后结果是副校长辞职了事。难道,以如此方式解决矛盾是最好的方式?

如今,时代变了,网络的力量不容低估了,10年前的老方式(以辞职回避矛盾)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新形势了,抄袭、剽窃的处罚,教育部有明文规定。

网络见光最厉害,会打破一部分领导干部的以“捂盖子”“冷却”而平息事端的僵化思维方式,倒逼行政方式的改变。

在事件发生7天后,校方终于发声:“学校高度重视此事,已在第一时间展开调查,目前正委托第三方进行学术鉴定,并将根据鉴定结果依纪依规进行处理,欢迎媒体和社会继续关心和监督。”

可惜,来得太迟,已经失去处置危机的最佳时机。

3.质疑出版社无良

显而易见,黎泽潮从2004年—2014年间,在一家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连续出版6本书,可谓高产,但高产的背后,隐藏着诸多不规范的操作。为何如此密集,集中于一位责任编辑(朱移山)之下,难道,作者是“神跨界”,责任编辑朱移山也是神跨界?

难怪,有人指责大学出版社审稿不规范。

显然是推脱责任。

真实的情况是,两篇硕士论文于2012年10月就进入知网(硕士论文),一般常识:只要在百度输入相关关键词:赵麟、《因话录》,就会清晰看到两篇硕士论文,并能够下载。

相信,黎泽潮在做《因话录》校笺时,参考了两篇硕士论文(其前言中提到上海师范大学的硕士论文),唯独没有提复旦大学硕士论文,在参考文献中也没有出现。

从心理学角度衡量,黎泽潮的行为是企图侥幸,试图掩盖其借鉴、抄袭的痕迹。(从黎泽潮在回应鲁明的言行中得出如此较为科学、准确的判断)

责任编辑朱移山的回答显然是不明智的,什么硕士论文没有出版,(知网收录总该知道的),软件里没有数据等,那么,为何作者要承认其参考了两篇硕士论文?只能得出如下判断——出版社在出版环节中出了差错,没有认真审核、比对,责任编辑失职过失不可推诿。

6本书,先后短时间内连续在一家出版社出版,可见两者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作为大学出版社,是传递学术、弘扬文化的精神圣地,为学者的成果提供有力的载体,本功德无量。但,无视学术规范,草率操作,给学术腐败(抄袭、剽窃)提供温床,何其道德沦丧?为的不外乎“银子”而已。出版可谓双刃剑:传递文明火种,惠及千秋万代;传播劣质知识残品,贻害万民千人;倘若没有基本的道德底线,贻害的就是万千民众,流传万古骂名!

三、事件背后的反思

舆情的力量无法阻挡,真相在网络的公开、立体化展示下,犹如漫漫长夜里的探照灯,直接点亮学者的天真良心,也把衡量的尺子交给了社会公众,舆论的声音犹如鞭子在不断抽打着虚假、唐突、推诿的人与事,恰如安徽师范大学某教师说:“人在做,天在看。”天地良知,天地良心,舆论的力量在传统的官僚主义的枷锁下被挤压得难以喘息,人们期盼网络舆论场能够冲破大学——官僚主义控制下的现实生活场,喧嚣也罢,诋毁也罢,赌咒毒誓“如果有抄袭,我出门就被车撞死”,显得何等振振有词、慷慨激昂啊!但接着24小时之间,又向当事人承认错误,道歉云云,试图挽回失控的网络喧嚣、咄咄逼人之势,看来,作为传播学、广告学圈中的资深人士,定有高人指点其迷津一二了。小小硕士、微微编辑,可能是80后吧,怎能与久经沙场的老将较量?有人看到其中“三眛”,在网上发声,试图用当年鲁迅先生的投枪、匕首,与眼下不正当的学术生态“圈子”博弈一把,也许为“弱者”报不平,可能更能引起公众的同情、关注与垂青。

我们无法抵御利益的诱惑,也不可能推脱相关利益方应该负的责任。不能推卸责任,因为,从事件发生开始的“因素”——被抄袭者“点火”,疑似抄袭者的“赌咒”,继而用“道歉”来搞“危机公关”,此前就出版过《网络公共关系》教材,可能借鉴了其随机应变的本领。然而,舆论,恰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说“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日都在获得新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的力量取代权威的力量。”

网络舆论的风起水生,任何组织与个人的力量都无法阻碍。中国高校的发展从规模到效益,从粗放到节约,从基础到内涵,均走过一条无法阻碍、勇往直前的道路,但也存在着浮躁、急功近利的思维与态度。

我们无法改变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困顿、懈怠导致的裹足不前的弊端,但却能够在普世价值观的导引下走向光明灿烂的现代大学成功之路。现代大学的精神——科学、诚信、民主、效率,能够不断还原大学之道的仁爱、求是、务实、多元价值观,不断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大学的探索、求实之路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1] 杨俊, 新型实用公共关系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杨俊 邵喜武, 新型实用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 杨俊 新型实用公共关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 刘春赋,杨俊 公共关系实务与礼仪【M】,北京: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5] 黎泽潮等,网络公共关系【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项目《新媒体时代高校应对媒体与舆论引导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6SYC-220)

杨叶秋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

鲁歌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语言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硕士论文安徽师范大学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7卷总目次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Next-Generation Materials for Cutting Tools: Superhard Materials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泰国来华留学生硕士论文语言特征分析及教学启示
Hemingway’s Marriage in Cat in the Rain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博硕士论文计量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辨析类硕士论文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