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焦裕禄精神 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2016-03-19许海波

大庆社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三害兰考焦裕禄

张 静,许海波

(1.焦裕禄干部学院教务部,河南 兰考 475300;2.中铁十四局四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2)

学习焦裕禄精神 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张 静1,许海波2

(1.焦裕禄干部学院教务部,河南 兰考 475300;2.中铁十四局四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2)

随着脱贫进入攻坚期,遇到的问题多而复杂,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关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质量和效率。目前,一些地方出现了扶贫工作停滞不前的现象。用榜样的力量激发扶贫热情和干劲就显得十分紧迫。焦裕禄精神在改变兰考贫困面貌的过程中产生,正是焦裕禄精神指引兰考人民走向了今天的康庄大道。学习焦裕禄精神,是我们在扶贫工作中汲取精神力量,焕发崭新精神风貌,做好扶贫工作的关键一环。

焦裕禄精神;精准;扶贫;攻坚

一、学习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把精准扶贫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但是,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我国农村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约占农村人口的7.2%。精准扶贫既是促进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小康实现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威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拿出硬办法,确保实现脱贫目标,决不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落伍掉队。”[1]

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上世纪60年代的兰考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为了生计纷纷外出逃荒要饭。当时的县委县政府领导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理“三害”的办法,只能无休止地申请救济,发放救济款、救济粮。面对大批外出逃荒要饭的灾民,专门成立了“劝阻办公室”,设立层层关卡阻止灾民外出逃荒要饭。迫于压力,许多灾民不得不返回到寸草不生的贫瘠土地上耕耘,或者回到家里等死。1962年12月,焦裕禄到了兰考亲眼看到了兰考人民的苦难,亲身体验了兰考人民生活的窘迫。为了改变兰考人民的贫穷,他决定带领兰考人民与“三害”斗争到底。他提出,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救灾是扬汤止沸,治灾就是釜底抽薪。治理“三害”是长期工程,短期内政绩不明显。比如,治理风沙需要植树造林,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林要长成能起到防风固沙作用的防护林需要5~10年的时间;治理内涝需要挖沟挖河,更是容易引起民怨的事情。面对这些问题焦裕禄毫不动摇,毅然决然投入到除“三害”的行动中。因为,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比焦裕禄当时的局面要好很多,可利用的手段也逐渐多元化:国家大力度的扶贫政策以及“互联网+”等。能不能早日脱贫,能不能在2020年带领全体人民如期实现全面小康,首先要看各地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有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脱贫,像焦裕禄那样从行动上做到“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二、学习焦裕禄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扎实做好精准识贫

精准识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精准识贫,包括按照贫困标准确定扶贫对象和精准识别贫困原因。目前,一些地方确定贫困户是以村委会呈报的贫困户为准。部分核查人员也是从在列名单中核查贫困户情况。就此而言,核查人员的求实作风与村委会干部的求实作风直接关系到扶贫对象确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个别村委会干部将与自己关系亲近或给自己送“好处”者确立为贫困户,而那些“真贫户”则被恶意漏掉。核查人员在核查过程中或过于信任村委会提供的信息不入户调查,或工作敷衍,走马观花走过场,使“真贫者”失去了被帮扶的机会,造成扶贫资源无法流向真正的贫困户。同时,也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加剧了社会不公平的产生。

贫困户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因缺乏劳动力而贫,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教返贫,还有的因生产生活条件恶劣造成贫困等。不搞一刀切,精准把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这就需要相关机构和部门人员长期深入到贫困户调查致贫原因,了解贫困户的所思所想。同时,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科学的贫困退出机制必不可少。一些贫困户在真正脱贫后,要及时将其从贫困户名单上划去,这样既能保证扶贫资源的高效利用,又能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但是,受被确立为扶贫对象所带来的附带利益的驱使,部分贫困户在脱贫之后依然顶着贫困的“帽子”不肯摘。这时就需要发扬求实作风,让脱贫者及时摘帽。

求实作风在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改变贫困面貌的过程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焦裕禄在到兰考赴任前,组织上就跟他讲明了兰考的贫困。为了摸清兰考贫困的原因,他到兰考工作的第四天就去了城关公社老韩陵大队查看灾情。在牛屋里,焦裕禄和70多岁的饲养员萧位芬彻夜长谈,这次谈话让焦裕禄找到了种植泡桐防风沙的办法。与“三害”调查队的同志日夜兼程地奔波找到了兰考的84个风口,进而提高了防风固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查清水的流向,他形成了自己“什么时候下雨就什么时候往外跑”的独特习惯。一次次的雨中勘察终于完成了他亲手绘制的兰考的洪水流向图,准确地找到了能够有效地起到排水作用的排水沟的选址地。为了区分盐碱类别,焦裕禄经常用舌头舔舔盐碱味道的办法区分盐碱的类别,还经常推着自行车在田间地头调查,思考除盐碱的办法。也正是这股子求实作风,让他在固阳区黄口公社独角楼村找到了“翻淤压碱”这个当时有效的治理盐碱的办法。焦裕禄就凭着这股子求实作风,在积贫积弱的兰考大地硬是找到了治理“三害”的“良方”。在这样努力下,兰考的小麦在1964年就获得了丰收,百姓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精准识贫工作直接关系到扶贫的精准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只有发扬焦裕禄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才能使识贫更精准,贫困原因找得更对,精准发力也更有针对性。

三、学习焦裕禄“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迎难而上破解扶贫难题

扶贫越是走向深水区,扶贫难度就越大,脱贫成本也越高,遇到的问题也会不断增多。问题的出现不是扶贫政策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扶贫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没有做到“因地制宜”而造成了“水土不服”的现象。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破罐子破摔,放弃寻找脱贫的路子,使扶贫之路半途而废,而是要越挫越勇,发扬焦裕禄“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认真查找原因,积极整改。我们扶贫的对象是贫困户,每个贫困户不但致贫原因不同,每个贫困户的打算亦不同。摸清贫困户的思想动向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一环。当我们的政策与贫困户的意愿背离时,行动与结果就会南辕北辙,事倍功半。驻村扶贫人员要与贫困户做朋友,经常与贫困户交谈掌握其真正想法,只有顺着贫困户的想法为其寻找脱贫办法,才能“真扶贫”。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2]

焦裕禄在到兰考赴任前曾向组织上发誓“不改变兰考我绝不离开那里!”到兰考之后,面对兰考肆虐的“三害”,焦裕禄说:“我要亲自掂一掂‘三害’的分量!”他没有被兰考的困难吓倒,而是决心与困难作斗争。在焦裕禄奋斗精神的带领下兰考出现了与灾害作斗争的典范——“四面红旗”:韩村的精神、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和秦寨的决心。韩村作为建国前25户人家24户坐牢,建国后共有27户人家的贫困村,就在听了焦裕禄的“鸡有两只爪子能挠食,难道人还找不到吃的”这句话的激励下,1963年冬天割了27万斤干草。不但用卖草的钱养活了全村人,还救济了邻村人。赵垛楼的社员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在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从1963年春天就开始挖河,一直到雨季的到来,中间没有停歇。成果的显现也在雨季。当别的村子因发生涝灾而绝收时,赵垛楼的水却全部排出,秋天获得了丰收。双杨树通过走集体经济的道路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度过了一个个灾荒年份。秦寨的村民发扬蚕吃桑叶的决心,将该村的盐碱地用“翻淤压碱”的办法翻了个遍,老百姓也因此而获得了丰收。这“四面红旗”村面临的情况不同,但是努力的结果却一样。这就是各个村子在焦裕禄的奋斗精神的带领下,充分尊重群众智慧的结果。

脱贫走到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我们不仅需要有物质保证,更需要“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的激励,使我们奋勇前进破解难题。

四、学习焦裕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无折扣地落实扶贫政策

再好的政策不落实也是白纸一张。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需要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不打折扣的扎实推进。识贫容不得半点“私情”。我国扶贫政策的出发点是使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识贫环节有很大的主观化活动空间,一些“现管”人员在识贫过程中唯亲定贫、看礼定贫。识贫环节的“特殊化”不但会使国家的扶贫政策结果偏离预定目标,还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扶贫款关系到贫困户的生计和未来,关系到扶贫工作的成效。贫困户易地搬迁、发展产业等都需要扶贫资金。相关部门对扶贫资金的任何贪污、挪用、截留行为都会使国家的扶贫效果大打折扣,影响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愿景的实现。总之,所有扶贫政策的落实都需要相关部门具有焦裕禄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焦裕禄家庭人口多,生活并不宽裕。但是,他从不伸手向国家要救济、要补助。1963年1月中旬,焦裕禄从乡下回到县委,看到墙上贴着的机关福利救济名单上有他的名字时,就问机关党支部书记:“救济有什么条件吗?”支部书记回答:“家在灾区,生活困难,本人申请。”焦裕禄说:“我家又不在灾区,本人又没有申请,为什么有我?”他接着说:“发放救济款,不仅仅是几个钱的问题,要把它当成政治任务去做。要教育干部,对生活上的困难,首先要依靠自己省吃俭用去解决。我们都有工资,不能两眼向上,坐等救济。”

鉴于扶贫资金的敏感性,各相关部门应加大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力度,各相关人员应严格自律,用焦裕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落实扶贫工作,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给群众造成的误解。

[1]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立下愚公移山志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N].新华每日电讯,2015-11-29.

[2]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1-30.

〔责任编辑:李敬晶〕

D64

A

1002-2341(2016)04-0101-03

2016-06-01

张静(1983-),女,河南兰考人,科员,硕士,主要从事焦裕禄事迹、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三害兰考焦裕禄
《世说新语》:周处除三害
又访兰考
“三清一改”靓兰考 人大代表作示范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周处除三害
“互联网+履职”:兰考人大代表的新行动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兰考交卷
弘扬焦裕禄精神,做“四讲四有”党员
周处勇除“三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