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甬优1540钵苗机插平衡栽培亩产超吨粮关键技术

2016-03-19吴文革许有尊杨剑波肖扬书杨成林孙雪原孔令聪马荣荣王晓燕吴晓鹏赵前进王松洋周陶竹叶为发丁玉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关键技术

吴文革,许有尊,杨剑波*,肖扬书,习 敏,陈 刚,杨成林,孙雪原,孔令聪,马荣荣,王晓燕,杨 飞,吴晓鹏,赵前进,杨 俊,王松洋,周陶竹,叶为发,丁玉华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合肥 230031;2.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宁波 315000;3.安徽省无为县农技中心,安徽无为 238300;4.安徽白湖农场集团,安徽庐江 231508)



甬优1540钵苗机插平衡栽培亩产超吨粮关键技术

吴文革1,许有尊1,杨剑波1*,肖扬书1,习 敏1,陈 刚1,杨成林1,孙雪原1,孔令聪1,马荣荣2,王晓燕2,杨 飞3,吴晓鹏3,赵前进3,杨 俊4,王松洋4,周陶竹4,叶为发4,丁玉华4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合肥 230031;2.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宁波 315000;3.安徽省无为县农技中心,安徽无为 238300;4.安徽白湖农场集团,安徽庐江 231508)

摘要钵育机摆栽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机插栽培技术,近年在安徽水稻主产区示范推广,2015年在无为、白湖两地百亩以上超高产攻关示范上双双亩产超吨粮。总结了无为、白湖两地超高产方栽培关键环节的技术参数、指标,归纳出钵育机插平衡超高产栽培的品种选用技术原则,钵育机摆栽的育秧、机插和肥水管理以及病虫草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措施,以规范钵育机插平衡栽培绿色超高产技术,加速钵苗机插技术的推广。

关键词钵苗机插;平衡栽培;亩产吨粮;关键技术

我国水稻机插秧技术已取得较大进展[1-3],但传统机插秧技术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不利于当前杂交水稻特别是大穗型超级杂交稻高产潜力的发挥[3-5],为解决传统机插技术的不足,我国于2010年从日本引进了新型水稻钵育高速插秧机及配套产品,并在其基础上由我国自主研发了新型水稻钵苗机具。研究表明,钵苗育秧机摆栽技术具有播种量低、秧苗素质高、秧龄弹性大、移栽无植伤、返青分蘖快、有效分蘖多、产量潜力高等优点[6-8]。张洪程等[9-10]认为,钵苗机插技术将成为21世纪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主要发展方向之一。2012年,水稻钵苗机插技术被农业部列入12项主推农机技术之一[11]。

为进一步提高安徽江淮水稻机械化生产水平,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联合安徽省优势力量,经过4年的攻关研究,在原有的杂交稻毯苗机插平衡栽培技术[12]的基础上创新集成了江淮水稻钵苗机插平衡栽培技术[8],2015年依托安徽粮丰工程项目在全省19个水稻主产县市开展技术示范。2015年11月4日科技部农村中心组织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国家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湖北省农技推广总站、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权威专家对安徽粮丰工程水稻项目组在无为县陡沟镇、白湖农场两地实施的甬优1540钵育机插平衡栽培百亩以上高产攻关片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专家组依据农业部超级稻验收办法[13],测得无为14 hm2攻关片平均单产为15 163.5 kg/hm2,白湖农场7 hm2攻关片为15 307.5 kg/hm2;2个百亩以上攻关片平均单产双双突破吨粮,创造了稻麦轮作制条件下较大面积机插水稻单产新的高产纪录[14]。为规范钵育机插绿色增产技术,加强钵苗机插平衡栽培技术的推广,笔者总结了无为、白湖两地亩产吨粮关键技术,以期为安徽省水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品种选择及技术原则

采用钵育机插技术,33 cm的行距更有利于群体通风透光,优化群体的起点与结构,因此,在品种选择上应选择分蘖力强、株高适中偏高、冠层结构优良的品种,不仅有利于构建高产苗架,而且在保证健康栽培的前提下可提高光能利用率,实现高产超高产。选择甬优1540,系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而成适应性较广的籼粳杂组合[15],2014年通过浙江审定(审定号:浙审稻2014017),2015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号:国审稻2015040)。该品种具有株高适中,株型穗型良好,茎秆粗壮抗倒,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米质优良,抗逆性好,丰产性好等特点。

2科学制定栽培技术方案

根据甬优1540的生育特点及产量构成特征、高产途径,结合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和传统机插平衡栽培技术原理,科学制定百亩攻关示范田的栽培技术方案。

2.1目标产量及构成设计目标产量为15 t/hm2,其结构:有效穗数在270万/hm2以上,每穗总粒数≥300粒,结实率为85%左右,千粒重为23.0 g左右。

2.2栽培技术方案根据平衡栽培原理,采用稀播旱育化控培育标准壮秧,精细耕整地高质量栽插,扩行窄株合理基本苗[16],优化本田肥料运筹,耦合间歇湿润灌溉促早发,80%够苗提前烤田控制中期群体数量,构建高产群体结构,增施穗粒肥养根护叶防早衰,补偿花后群体光合势,增强物质积累与转化。

3关键技术

3.1稀播旱育壮秧

3.1.1营养土准备。选择菜园土,耕作熟化的旱地土和经过秋耕、冬翻、春耖的稻田土作营养土,营养土需培肥。选择晴好天气及土堆水分适宜(手捏成团,落地即散)时进行过筛,使细土粒径在0.2~0.4 cm。每公顷大田备900.0 kg细土和4.5 kg壮秧剂拌匀。

3.1.2秧田准备。按秧本比等于1∶60备好秧田,播种前2~3 d干耕干整,精做秧板,上虚下实,秧板宽为1.50~1.60 m(比毯状苗秧板宽),同时做好秧沟,秧沟宽为0.30~0.40 m,深为0.15~0.20 m,确保水系畅通。

3.1.3物资准备。

3.1.3.1种子。按照22.50 kg/hm2种子准备,种子处理参照机插秧育秧要求。播时要注意种子湿度,不能太潮;播种前进行种子清选、晒种、浸种消毒和催芽。

3.1.3.2钵盘。准备448孔专用钵盘525张/hm2,秧盘规格:61.8 cm(长度)×31.5 cm(宽度)×2.5 cm(高度)。

3.1.4播期与播量。5月21日统一流水线播种,播量为每孔2~3粒,每盘播种量干种35~40 g,湿谷约50 g。

3.1.5播种。调试播种机,使钵内营养土厚度稳定在1/2~2/3孔深,按播量精播匀播,素土盖籽,盖土厚度不超过盘面,摆盘前畦面铺细孔纱布,防止根系窜长至底部床土中。钵盘紧密铺放,秧盘压实,与畦面紧贴不留空隙。摆盘后灌平沟水,水深不超过盘面,湿润秧板后立即排出,以利于保湿齐苗。

3.1.6秧苗期管理。

3.1.6.1揭膜、水分管理。齐苗后,在第1完全叶抽出1.0~3.0 cm时揭膜炼苗。揭膜要求:晴天傍晚揭,阴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揭膜当天补1次足水,随揭膜随补水,而后观其秧苗卷叶情况,不卷叶不补水,卷叶到什么地方,补水到什么地方。齐苗后采用旱育管理。雨天注意排水,防止苗床沟水淹没秧盘。育秧后期,特别是在移栽前3~5 d,将苗床沟水放干,控制秧盘水分,防止影响钵苗插秧机的栽插。

3.1.6.2施肥与化控。1叶1心期及时施断奶肥(4 g/盘复合肥),栽前2~3 d每盘用尿素3~5 g作送嫁肥。于傍晚撒施,施后用喷壶轻洒清水,防止烧苗;如预计秧龄超过25 d,在秧苗2 叶1心期前后叶面喷施200 mg/kg 烯效唑进行二次化控防徒长。

3.1.6.3病虫防治。育秧过程中注意防治苗瘟、立枯病、烂秧、虫害等危害。移栽前3~5 d 进行1次药物防治,用2.5%快杀灵乳液450~525 mL/hm2和10%吡虫啉乳液225 mL/hm2对水600.00~750.00 kg/hm2进行喷雾,做到带药移栽,一药兼治。

3.2阔行稀植机摆栽田块翻耕、平整后,淀浆1~2 d,田表水层2 cm左右,6月15~16日使用RX-60M型钵苗插秧机摆栽,栽插深度为2 cm左右,秧龄为25 d左右,移栽叶龄为4.5叶,株高为16.5 cm;移栽行距为33 cm,株距为18 cm,栽量为16.845万穴/hm2,每穴2~3苗,基本苗42万株/hm2。

3.3“促前、控中、强后”平衡施肥施肥原则:有机无机结合,氮、磷、钾肥和中微量元素平衡施用。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供肥能力精确定量施用,稳氮适磷增钾合理配方,氮肥运筹施足基肥、减少分蘖肥、增施穗粒肥。

参照精确定量施肥原理[17],根据目标产量和基础地力确定总施肥量,合计施纯氮354.75 kg/hm2,纯磷82.50 kg/hm2,纯钾130.50 kg/hm2,氮肥基蘖肥∶穗肥=58∶42。具体施肥情况:①施足底肥,打好丰产基础。施有机肥2 250.00 kg/hm2(N、P2O5和K2O含量;2-1-2),复混肥750.00 kg/hm2(7-5-3),折纯氮97.50 kg/hm2,纯磷60.00 kg/hm2,纯钾67.50 kg/hm2,另外,施硅肥150.00 kg/hm2和锌肥30.00 kg/hm2。②早施、减施分蘖肥,促进分蘖的早生快发,防止群体过大,提高分蘖成穗率。2次施用,第1次在栽后5 d(6月19日),施尿素150.00 kg/hm2,第2次在栽后12 d(6月27日),用复合肥225.00 kg/hm2(18-10-12),折纯氮109.50 kg/hm2,纯磷22.50 kg/hm2,纯钾27.00 kg/hm2。③增施穗粒肥,提高物质生产和转运能力,防止早衰,促进大穗形成。分2次施用,7月22日施用促花肥(倒4叶),用水稻专用穗肥300.00 kg/hm2,折纯氮96.00 kg/hm2,纯钾36.00 kg/hm2;8月2日施用保花肥(倒2叶),用尿素112.50 kg/hm2,折纯氮51.75 kg/hm2。

3.4开挖丰产沟,间歇湿润灌溉水分管理原则:强化栽后管护,活棵晾田,够苗提前烤田控苗;重视开挖丰产沟技术,间歇湿润节水灌溉,提高根系活力。

3.4.1移栽至有效分蘖期。栽后2~3 d保持2~3 cm水层,切忌长期保水,多次放水露田,一是降低秸秆还田不利影响,二是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气促根,促进分蘖的早生快发;同时注意打好平水缺,雨天及时排水防渍害。田间每隔10~15 m开一条丰产沟,沟宽为25~30 cm,深为15~20 cm,田块周围开围沟,沟宽为30~40 cm,沟深为25~30 cm;做到沟沟相连,排水通畅。

3.4.2无效分蘖至拔节期。当群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75%~80%时及时排水烤田,待丰产沟内无水后,间隔1~2 d再上新水,保水1~2 d后放水落干,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拔节。拔节后间歇湿润灌溉,浅水勤灌,干湿交替,待丰产沟内水自然落干后再上水;抽穗期如遇高温采取深水(5~10 cm)灌溉,调节田间小气候,以降低高温的危害;抽穗后干湿交替,以干为主,保根护叶防早衰,收获前7~10 d断水,活熟到老。

3.5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治按照“预防秧苗期,放宽分蘖期,保护成穗期”的绿色防控原则,优选性诱剂(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物理控害技术(如频振式杀虫灯、色板诱杀技术)等,或者使用生物源农药控制病虫害,如用真菌杀虫剂(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等)和植物源杀虫剂(鱼藤酮、苦参碱等)控制螟虫、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用真菌杀菌剂井冈霉素控制纹枯病,用春雷霉素控制稻瘟病,用井冈·蜡芽控制稻曲病等。

秧田期重点防治恶苗病、苗瘟、灰飞虱和1代螟虫等,做到带药下大田;破口前后重点防治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抽穗后重点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杂草防治在大田移栽前至少5~7 d或者活棵后以低毒性除草剂封闭除草。

4小结

在项目管理、技术支撑部门以及具体执行技术人员等组成的攻关团队共同努力下,坚持良种、良机、良法、良田、良态的配套,实现了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了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亩产超吨粮的目标。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良种。甬优1540属于籼粳交品种,结合了籼稻和粳稻的优点,高产潜力大;生育期适中,株高适中,株叶形态好,穗大粒多,结实率高,茎秆粗壮,抗倒性好,为高产奠定了良种基础。

(2)良机。采用了新型的钵苗育秧设备和机摆栽机械,秧苗素质高,移栽无植伤,栽插质量有保证,行距达到33.0 cm,有利于大穗型品种高产群体的构建和高产潜力的发挥。

(3)良法。采用的钵苗机插平衡栽培技术是在传统毯苗机插平衡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前期攻关研究,针对钵苗机插的技术特点,对关键技术集成组装形成的新型机插技术体系开展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为高产的获得提供了最关键的技术支撑。

(4)良田。2个项目区的百亩方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具有较好的高产基础;并且2个百亩方,一个是在种粮大户田块具体实施,另一个是在国有大型农场实施,有利于统一管理,确保技术的落实到位。

(5)良态。项目区温光资源丰富,水稻抽穗之后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籽粒的灌浆结实,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5讨论

新型钵苗机插栽培技术通过精量稀播旱育壮秧,“阔行窄株”稀植摆栽,创建高产群体,“促前、控中、强后”高效运筹肥水等综合栽培管理技术,解决了传统机插稻存在的秧苗素质差、缓苗期长、群体调控难、后期易早衰倒伏、难以高产稳产等技术难题。

该研究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根据目标产量精确定量施肥,在施纯氮354.75 kg/hm2的条件下,氮肥偏生产力达到42.7~43.2 kg/kg,远高于常规栽培条件下的30.0~35.0 kg/kg,大大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丰产沟和间歇湿润灌溉技术的应用对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构建高产群体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保持后期较高根系活力和高效光合性能的维持,促进灌浆结实,在节约大量灌溉用水的同时实现了水肥耦合,减少了肥料流失;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实现了新型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与绿色增产模式的融合,在实现“控水、减肥、减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绿色增产目标的同时创造出全国水稻机械化栽培高产的新纪录。

虽然江淮水稻钵苗机插平衡高产栽培技术在安徽省水稻主产区获得了一批高产超高产典型,与传统毯苗机插技术相比,体现出一定的增产效应和优势,并对关键技术环节和指标进行了定量,但是高产优势主要体现在大穗型超级杂交稻品种方面,而安徽省品种类型和种植制度复杂多样,针对穗数型和穗粒兼顾型品种钵苗育秧机插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还不完善,而且现有成型的钵苗插秧机行距无法调节,不能适应不同品种类型高产群体构建的要求,影响了农机和农艺的深度融合,还需要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文毅,袁钊和,吴崇友,等.水稻种植机械化进程分析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1(1):19-22.

[2] 何金均,王立臣,宋建农,等.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9(2):1-4.

[3] 钱银飞,张洪程,钱宗华,等.我国水稻机插发展问题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9(10):1-5.

[4] 吴文革,张健美.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稻米,2009(5):32-37.

[5] 潘跃,吴子文.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分析与种植机械发展趋势[J].中国稻米,2008(3):21-22.

[6] 张洪程,朱聪聪,霍中洋,等.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形成优势及主要生理生态特点[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1):50-59.

[7] 胡雅杰,邢志鹏,龚金龙,等.钵苗机插水稻群体动态特征及高产形成机制的探讨[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5):865-879.

[8] 吴文革,张健美,周永进,等.江淮水稻钵苗机插生育特性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稻米,2015,21(4):118-124.

[9] 张洪程.钵苗机插水稻生产特点及其利用的核心技术[J].农机市场,2012(8):19-21.

[10] 宋建农,庄乃生,王立臣,等.21 世纪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方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2):30-33.

[11] 农博.农业部主推12 项农机技术[J].北京农业,2012(13):35.

[12] 吴文革,杨剑波,张健美,等.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籼水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规程[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018-1021.

[13] 农业部.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超级稻品种确认办法》的通知.农办科[2008]38号文[A].2008.

[14] 科技部:2015年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项目区水稻机插超高产攻关再创新高[EB/OL].(2015-11-25)[2015-12-05].http://www.most.gov.cn/kjbgz/201511/t20151125_122467.htm.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297号[A/OL].[2015-12-05].http://www.moa.gov.cn/sjzz/zzj/gzdtzzj/201509/t20150906_4817435.htm.

[16] 吴文革,陈刚,许有尊,等.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机插适宜行距及株距配置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2):41-46.

收稿日期2015-12-20

作者简介吴文革(1967- ),男,安徽桐城人,研究员,博士,从事水稻栽培生理及水稻农机农艺研究。* 通讯作者,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植物生物技术和辐射诱变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D07B08,2011BAD16B06,2012BAD04B09,2012BAD07B02-4);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102);国家“863”计划项目(2014AA10A605-6);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1-53);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11C0101,13C0114)。

中图分类号S 5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1-050-03

猜你喜欢

关键技术
牛繁育与健康养殖关键技术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棉花追肥关键技术
成功育雏的关键技术
老苹果园更新改造的关键技术
跨座式单轨与中低速磁浮信号系统的关键技术
杉木萌芽更新关键技术
overlay SDN实现异构兼容的关键技术
NFV关键技术与应用场景
ETCS DMI软件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