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崂山诗词精选评注》读后

2016-03-19

东方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美誉度五岳崂山

颜 素 杰



《崂山诗词精选评注》读后

颜 素 杰

山水胜景的美誉度大多不取决于自然本身,而在于它文化底蕴的厚度。海上名山——崂山就是典型的例证。

元人丘处机曾评价崂山说:“五岳曾经四岳游,群山未必可相俦”;清人顾炎武从江南山水窟、佳丽地,来到山陬海澨,见到崂山丽容,禁不住在《崂山歌》如此惊呼:“吾闻东岳泰山最为大,虞帝柴望秦帝封。其东直走千余里,山形不绝连虚空。自此一山奠海右,截然世界称域中”;清咸丰朝御史蔡绍洛游崂后,发出了“平生不少登临处,饱看名山第一遭”的感慨。然而崂山胜景的美誉度在以往的历史长河中,属于低调存在的一类。

明代即墨文人蓝田说:“崂山僻在海隅,名未闻于天下,而朐山、琅琊、芝罘,以秦皇之游览也,人人知之。”他在《巨峰白云洞记》中叹息道:“呜呼!山之见知与不见知,而亦有幸不幸存焉。”对此,黄公渚先生道出了真知灼见,他说:崂山“僻处海澨,自祖龙除道东归后,视同灵薮,輶轩冠盖之使,采风所弗届,游者惮于登陟之劳,鲜能穷其胜。以故罕见唐宋诗人记载,徒为缁流黄冠所保有,习焉莫能道其详,文献阙佚,名不能与五岳争雄长。”

“文献阙佚,名不能与五岳争雄长”,这就是崂山的不幸。自从唐代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崂山餐紫霞”,留下有关崂山的墨迹,此后崂山便缺乏文人确切地说是名人的青睐。明代开始,崂山渐渐受到文人的重视,关于崂山胜景的歌咏题辞渐多。这些作品一部分被载入史志,多部分散佚民间。而文化底蕴的厚度,来自于文化存量的积累。近人周至元《崂山志》裒辑大量有关崂山的诗文,从文化底蕴上增强了崂山美誉的厚度。他在《崂山志》说:“或有讥余收入诗文太滥者,余应之曰:山志不同他志可比,原以名胜为主,而名胜之发扬全借艺文,舍此不录,更何志乎?”这种超凡的识见与黄公渚先生是相同的。

宫泉久、曹贤香教授的《崂山诗词精选评注》(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就是通过崂山文献积累之功,借艺文发扬崂山之名胜。该书在以明人黄肇颚《崂山艺文志》(后改为《崂山续志》)、周至元《崂山志》、黄公渚《劳山集》为主要参考文献外,还参阅大量有关崂山的资料,广泛搜集整理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较大的诗词二百余首,拾遗补漏,弥补文献阙佚的遗憾。如蒲松龄的《劳山道士》、《香玉》等文言小说极大地提升了崂山胜景的美誉度,而蒲松龄有关崂山的诗词却少有人知晓,尤其是他的词作[西江月](崂山太清宫),在《蒲松龄全集》中都未被收入。《崂山诗词精选评注》将此类诗词从繁杂文献资料中一一甄选收集。

文化的影响力在于文化的普及,崂山胜景的美誉度有待于崂山文化的大众共享。通过对崂山诗词的欣赏,提高世人对崂山自然风景的审美情趣,是提升崂山美誉度的途径之一。在诗词中炫耀学问是明清诗风的共性,大量运用典故致使诗词晦涩难懂是其特点,这为读者的欣赏增加了障碍,明清诗人有关崂山的诗词也是如此。而《崂山诗词精选评注》的另一着力点就是对崂山诗词进行普及化阐释,在对典故成语进行通俗化解释的同时,并遵从孟子的教诲,“知人论世”,让读者了解诗词作者的身世处境;“以意逆志”,使读者理解文人笔下的自然美景蕴含着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从而使身临其境的人们生发此景颇有不寻常之情,感受到崂山胜景的文化厚度。

《崂山诗词精选评注》为崂山文化弘扬做了基础性的普及工作,我们期待更多此类著作的出现,使崂山的美誉度与崂山胜景名实相副。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美誉度五岳崂山
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助力西岸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提升
江善明
五岳独尊
崂山茶事
登崂山
编制崂山
崂山又日新
五岳
基于社交媒体的高校美誉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