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辰河高腔的行当与表演技巧

2016-03-18熊晓辉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高腔刘氏行当

熊晓辉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辰河高腔的行当与表演技巧

熊晓辉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辰河高腔是流行于湖南沅水中上游地区的一种古老地方戏,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别具一格的表演技巧与表演行当。最初,辰河高腔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外、副、末、贴等8个角色,到了清末民国初年之后变为生、旦、净、丑4个行当,其中生角又分为正生、老生、红生、小生,旦角可分为正旦、小旦、摇旦、老旦等。辰河高腔有着特殊的表演技巧,如甩发、喷火、老背少、耍獠牙、打八彩、打钢叉、金蝉脱壳、打三官堂、罗汉演武等。可以认定,辰河高腔是一部结合民间武术、杂技、音乐、宗教以及佛、道、傩等祭祀仪式的大型仪式剧。

辰河高腔;角色;行当;绝技;表演技巧

辰河高腔主要流行于湖南沅水流域中上游一带,以及与其毗邻的贵州、四川、重庆等地。据考证,辰河高腔来源于江西弋阳腔,是明朝初年由江西人曾氏兄弟带来的,流入沅水流域后,融入当地语言、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武术与杂技以及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等演变而成。辰河高腔流行地区古属辰州、辰阳,此地人们崇鬼敬神,巫风尤甚。我们发现,在辰河流域流传千年之久的巫傩文化,除了在民间仍流行外,在某种程度上主要还是通过地方戏来保留至今的。在辰河高腔的表演技巧与扮演行当中,更能体现它与巫傩文化的联系。从“巫觋”的祭祀活动,到“傩戏”和“辰河高腔”的表演,它们之间的承袭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辰河高腔的表演多为祭祀仪式,它在早期的武打戏中,融合了本地民间武术的招式,很有地方气息。在演出形式上,辰河高腔除了高台演出外,还有“矮台班”木偶演出。辰河戏的角色行当多半在“矮台班”已经形成,“矮台班”由职业艺人组成,剧目、音乐、排场都与“高台班”相同。辰河高腔表演朴实、自然,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在表演过程中,由于吸纳其他艺术门类和兄弟剧种的养分,使自己的表演程式、表演技巧更加成熟。与其他地方戏剧相比,辰河高腔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

一、辰河高腔的行当

最初,辰河高腔是以“围鼓坐堂”为主,一人唱,众人帮腔,俗称“围鼓戏”。唱围鼓戏,不化妆,不挂衣,不表演,仅仅为坐唱并辅以锣鼓,形式极为简单。围鼓堂盛行的同时,就出现了矮台戏表演,矮台戏就是人们常说的木偶戏。木偶戏可以说是围鼓戏的一种发展,它在发展过程中,把明代郑之珍的48本大型连台戏本《目连传》融入到了辰河高腔之中,为辰河高腔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之后,在围鼓堂、矮台戏的基础上,形成了高台班,高台班就是登台唱戏,有了角色行当表演。高台班演出形式分为大愿戏、小愿戏、彩堂戏、神会戏、市卖戏5种,并将48本连台戏《目连传》作为主要保留剧目流传至今。早期的辰河高腔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外、副、末、贴8个角色,到了清末民国初年之后变为生、旦、净、丑4个行当,其中生角又分为正生、老生、红生、小生,旦角又可分为正旦、小旦、摇旦、老旦等。与其他戏曲艺术不同的是,辰河高腔在表演中,为了表现戏剧人物多面性和复杂性,根据剧情的需要,辰河高腔突破了传统的戏曲表演程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不受行当类别限制的艺术风格。

生行是辰河高腔最早的行当之一。与旦行一样,生行随着戏剧演出范围逐渐扩大有所发展,在年龄、职别、性格的区别上有一些扩大。生行分类更加细化,从角色性质上可分为小生、老生等,如《目连救母》中的罗卜,《打子投江》中的郑士德,《李狗上路》中的李狗,《老汉驮妻》中的老汉等。

辰河高腔的旦行也是最早的行当之一,后因辰河高腔演出戏路的扩大,内容、文本的不断增多,剧中人物性格形成了固定的造型模式。旦行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其一,花旦。花旦一般为未婚女子,性格开朗活泼。如《金钗记》中的钱玉莲,《装疯油锅》中的丫环桃花,《盘花》中的柳二姐等。其二,小旦。小旦一般扮演闺阁小姐,稳重、端庄、文静、秀丽。在高台班演出中,小旦已经成为辰河高腔必不可少的角色。其三,正旦。正旦也叫青衣,扮演的是已婚女子或中年妇女,如《目连救母》中的刘氏青提,《枭煞叹世》中的傅荣之妻陶氏等。其四,老旦。老旦扮演的是各类老妇,如《装疯油锅》中的陶母,《三官堂》中的秦母等。

丑行的扮演和表演动作在辰河高腔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丑行的人物造型有两种意义,一类是代表善良,虽然外貌丑陋,动作滑稽,语言诙谐幽默,但心地善良。另一类是名副其实的丑,心地肮脏,头脑糊涂。在剧中,丑行对活跃舞台气氛、丰富舞台表演起着一定的作用。如《鬼打贼》中的窃贼,《少保调情》中的少保,《侯七杀母》中的侯七,《解带封官》中的谢文卿等。

在辰河高腔的行当中,有时多个行当可以扮演一个多面角色。例如辰河高腔剧目《三请师》中,前几折出现的夏侯惇都是威风凛凛的花脸装扮,火烧博望坡后变为丑行应工。特别是“挡夏”一折,竟然成为胆小如鼠、十分窝囊的小丑大将。辰河高腔别出心裁地运用多行应工手法,勾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败将形象。另外,《封神》中的纣王多为花脸扮演,在“女娲庙进香”、“阴回朝”中改为花脸;萧何原为生行饰演,在《九里山·油锅》中却由花脸应工。这种情况在辰河高腔中经常出现。[1]30

为了角色表现的更加丰富,辰河高腔把行当应工与角色交叉使用。如在辰河高腔《目连救母》中,刘氏青提原是向善吃斋的贤妻良母,后来经不住别人的怂恿,做尽了坏事,被打入阴间地狱,直到自己儿子萝卜替代母亲超度才重生。在演出时,这个人物前后反差很大,仅用旦行表演不能准确体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和起伏。于是,在“大开五荤”后,刘氏虽然为青衣打扮,可是在肩背加披了男式员外帔,其道白由原来的小嗓改为大本嗓,发怒时甚至沿用了净行的花脸腔。像这样行当的错位应工在其他角色的表演中也多有体现,如《梁传》中的张丑奴是一位骁勇善战的番帮女将,辰河高腔通过“半边武旦,半边花脸”的脸谱创意,以及武打动作中大量吸纳花脸招式的处理,刻画了一个生动而独特的人物形象。又如在剧目《香山》中,观世音改穿男装、头戴男式五佛冠。像辰河高腔这种有别于其他戏曲的生行服装和盔头的设计,符合夫权意识极为浓厚的沅水流域百姓的心理。

二、辰河高腔的表演技巧

辰河高腔有着丰富的表演技巧,同时还有让观众叹为观止的惊险、刺激、怪诞的绝技功夫。辰河高腔的表演技巧来源于当地民俗生活素材、民间艺术及武术招式,在剧中又吸纳其他戏曲门类的艺术养分,使本地民俗、宗教祭祀仪式、民间武术等积极融入到自己的表演程式之中,被戏剧家们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辰河高腔的表演技巧所反映的内容与社会生活、民俗民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从人们审美情趣上观察,观众本身就是社会生活与民俗民风中的主体,所以演员的动作形态是否形象生动,必然要以达到观众心理中的审美尺度为标准。经典片段往往是体现舞台表演水平最显著的环节,它由一定的特殊技法构成,充满了原始宗教的神秘感。如,从辰河高腔开始时的“开台”请神捉茅人开始,到后来青面獠牙的鬼魅拿着真刀真叉,冲入附近阴森的荒郊坟野,抓拿“三魂七魄”。在《打叉》一折中,戏场下摆两副木棺材,无不充满了原始的神秘性和意识流手法。如甩发、喷火、老背少、耍獠牙、打八彩、打钢叉、金蝉脱壳等诸多表演技巧都是辰河高腔艺术的结晶,在当今地方戏曲发展过程中,该类绝技、技巧均为其他姊妹剧种所无。下举若干例以说明问题:

1.甩发

辰河高腔的“甩发”技巧一般为旦角表演,这样可以表现剧中人物大喜大悲的极端心情。在[花园罚咒]一折中,刘氏拒不承认自己开荤,而且还要去花园盟誓,在花园埋有白骨的事实面前,刘氏恼羞成怒,长声大叫之后借用甩发技巧表现心中的愤恨。刘氏下了地狱,她曾多次运用“甩发”来表达自己复杂的内心活动。又如[耿氏上吊]一折,当铺老板方卿的妻子耿氏携子女游春,遇到脱空、掉白假扮化缘僧人,骗取金钗。脱空、掉白二人拿金钗到方卿处典当,并诳言是情人所赠。方卿回家后不容分说就辱骂其妻子耿氏,耿氏无奈只有上吊身亡。上吊前,耿氏舍不得自己的一双儿女,反复运用“甩发”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极度痛苦。再如[白兔记·抢棍]一折中,刘高自己家瓜园里有妖精伤人,拿棍去除妖。妻子李三娘担心丈夫被瓜精祸害,上前抓住棍劝阻。在抢棍的过程中,三娘被拖倒,她抓住丈夫的棍子,用甩头顶彩发,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恐惧与焦虑。

2.喷火

喷火”是辰河高腔演员的一种表演特技。一般在剧中都是描写妖魔鬼怪的角色,用来突出舞台效果,使其形象更加逼真,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表演的时候,演员嘴里含着一根管子,管子里有松香末和未完全燃尽的纸灰。(纸灰烧的火候很重要,要燃尽但又不能全燃尽)需要喷火的时候,外面点燃,演员往外吹气,这样就会有火花喷出来,达到妖魔鬼怪喷火的目的。

3.老背少

“老背少”是辰河高腔旦角的独角重头戏,又称“哑背疯”。在辰河高腔《目连救母》中,傅相在会缘桥挂幡济贫,众多求济者中有一哑巴老汉背着唱曲讨吃的疯瘫媳妇。戏剧巧妙利用哑夫和疯媳妇的生理缺陷,通过道具的帮助,由一个艺人同时完成两个角色的舞台身段。表演“老背少”的演员上半身为疯瘫媳妇的旦角打扮,下半身穿哑夫男装。哑夫的上半身是固定在艺人胸前腹部的假人道具,可在表演者的操纵下做出点头、摇头、抬头、侧头和踹气等动作。再用稻草做成穿着女彩裤及三寸绣花鞋的疯瘫媳妇,疯瘫媳妇下半身绑在艺人身后腰间。“老背少”要求表演者上半身运用旦行身法表演一位少妇的身段,下半身却是用老生的身段步伐表现哑夫老迈而艰难的脚步。

4.两头忙

“两头忙”是一个男演员饰演两个男子,反身下腰着地,两手也穿鞋,当作另一个人的双脚,背上用布扎成一椭圆盘形状,演员的头放在盘的一边,对面一端则扎一假人头,使观众看来就像两个小矮人面对面抬着一个盘子,可以转圈,互相殴打。但是没有台词,没有语言,属于杂技性表演。辰河高腔的“两头忙”很可能源于民间杂耍。

5.踩高跷

“踩高跷”本是民间体育运动项目,后被辰河高腔引用到戏中作表演观赏。如在《无常引路》一折中,黑白无常各自戴着高帽,手持破蒲扇,脚登一丈二尺高的高跷,跳舞过场,没有台词。在《开路下坑》一折,黑白二无常引着五鬼捉刘氏,两个无常踩着高跷,由台上下来,在观众中行走,因为高跷特别高,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做到。

6.耍獠牙

辰河高腔中的“耍獠牙”又称“吐獠牙”。表演时,需制作一对假獠牙含入口中,念、唱时在口内控制不动,需要时通过咬合关节及舌头的作用将獠牙从口中吐出。耍獠牙有3种方式:其一,把两个獠牙从上唇正中吐出,呈象牙状。其二,两个獠牙从两边嘴角向下吐出,呈虎牙状。其三,两个獠牙从两边嘴角吐出,一个朝上一个朝下,艺人们常常称之为“鸳鸯牙”。

7.打八彩

辰河高腔的“打八彩”又叫“一刀八处”,分别是用鱼叉、鱼钩、锥子、剪刀、飞镖、杀猪刀、菜刀、斧头等8种兵器作为武戏的对打道具。8种道具各备真假1套,由对打艺人分别使用。如用菜刀表演,一方持真刀向对方头部扔去,对方在额头处接住,迅速转身换为有弧形缺口的特制假刀“砍”在额头上,并在脸部抹彩。其他7种道具也如法炮制,只是挂彩的位置各有不同。

8.打钢叉

辰河高腔所表演的“打钢叉”是比较恐怖的,这段绝技的表演常常令人毛骨悚然。如《目连传》中刘氏青提下地狱后,押解的鬼卒手拿钢叉,一路催走,钢叉多次打在刘氏脚傍的台板上,此为“打小叉”。鬼卒捉拿饿鬼,刘氏躲闪,爬上戏台前侧面的木桩,鬼卒发叉,飞叉将刘氏衣角钉在木桩上,刘氏急忙脱去衣物,下桩再逃,这就是“打飞叉”。后来。刘氏与手持钢叉的鬼卒几番搏斗,突然夺过钢叉向台下用力扔去,观众以为刘氏失手均会惊恐万分,发现是换了道具假叉后,于是马上转惊为乐,此就是“打假叉”。刘氏逃窜,在戏台“入相”边台口的木桩上靠住,鬼卒将6把钢叉从戏台另一边“出将”处打出,名曰“大打叉”。第一叉打在刘氏头顶之上,将甩起的彩发钉住;第二叉、第三叉打在刘氏的胯下,钉在左右脚边的台板上;第四、第五叉打在刘氏颈边,钉在木桩上。大打叉时,观众正在全神贯注地观看台上的表演,一把假叉突如其来飞往观众席,让观众大吃一惊,刺激感官,惊人魂魄,然后引起满场哗笑。如在《抬按院》、《抬灵官》等戏折中,必须用真轿子,护卫也骑真马,所经之处,百姓们也配合演出,家家户户门口设香案相迎。有时为了追求真实,甚至达到了危险的地步,在演出之前,本家要准备两口棺材送给戏班,一口送给表演刘氏的演员。一口送给表演耿氏的演员,刘氏翻叉用的是锋利的钢叉,耿氏上吊也要吊到四五米高的柱头上,稍有不慎,演员就会有生命危险。根据有的艺人口述,旧时辰河高腔演出前,饰演刘氏的艺人会签下生死状。台下摆放一副棺材,若是真被钉死,这棺材就为她入殓,若平安无事,则归其所有。“打钢叉”是辰河戏中重中之重的技巧,溶武术、杂技于一炉。这可能和湖南山多、猎人多有关,猎人大多用叉,而且也出过一些名叉手。湖南民间蓝法官以叉杀虎的故事,流传久远,曾被向凯然(平江不肖生)收入他写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中。所以湖南的目连戏特重杀叉。能演目连戏的戏班,必有与饰刘氏的旦角长期合作的叉手。如“大杀叉”(即刘氏受叉)是独立的一块牌(鬼卒押刘氏,杀叉处很多,捉李狗时金奴也用叉,但只杀几叉,难度也不高。集中表演杀叉则在捉刘氏时),没有台词。演出那天,开锣之前,先到棺材铺抬副新棺材,招摇过市,最后陈列于台口地上,以渲染气氛,吸引更多的观众,然后祭叉、杀叉。[2]33

9.大上吊

“大上吊”又称“耿氏上吊”、“海氏悬梁”,是辰河高腔中脍炙人口的“女吊”。剧中耿氏表演上吊时,观众感觉到十分惊险,但实际上却非常安全。因为在表演该段之前,剧班的人在舞台口已挂好一根两丈长的原木,只有尖端伸在台口,待到海氏上吊时,在木条的尖端挂上长条白布,中藏长绳。在白布的掩盖下,绳头有个横栓,插入演员上衣内的“扣子”,就是这个横栓承载了演员的身体重量。演员挂上后,后台便用人推动原木下端,使之出了舞台,海氏便在观众面前晃动,有的甚至在观众头顶上飘荡,看起来触目惊心。

10.金蝉脱壳

辰河高腔所表演的“金蝉脱壳”是在魔术加变脸的基础上形成的。如辰河高腔《目连戏》中,刘氏青提原为青衣妆扮,病死后被仆人抬进棺材。此时,刘氏已运用变脸技巧变为鬼脸,面部用白布遮盖,观众一直可以看到躺着的“尸身”。在封棺前的一瞬间,借助其他角色的掩护,刘氏迅速滚落到戏台地面,并伺机进行鬼魂的表演。封闭后的棺材抬出戏场“埋葬”,观众深信刘氏还在其中。

11.打三官堂

“打三官堂”是辰河高腔比较典型的技巧表演。如在剧中《花园盟誓》之前,有一块牌叫“益利扫殿”,益利在打扫三官堂时自言自语,说听人讲安人背子开荤,恰恰被刘氏端着碗来听到,当场打碗。罗卜上来后,刘氏要打益利,先用数珠打,数珠摔去。罗卜中途接住,抛给益利,益利双手奉还刘氏。刘氏接着又打,连续3次。刘氏又摔台上椅子打益利,也被罗卜中途接住,抛给益利放好,也是连续3次,戏曲界行话叫“打三角阵”,要求有较快的速度。这块牌之后,刘氏出场就不再戴数珠。

12.罗汉演武

“罗汉演武”是辰河戏表演的重要环节,一般安排在“观音生日”之后,其没有台词,没有情节,可能就是为了庆祝观音生日。“罗汉演武”是民间杂技和民间武术的结合,由十八罗汉分别表演项目,有1-2人表演,有3人表演,还有多人表演,他们表演“千脚虫”、“蛇脱皮”、“叠牌坊”、“翻筒车”、“三人忙”、“倒大树”等套路。罗汉演武的表演大体是戏班会多少演多少,最后以集体表演“莲花台”结束。表演“莲花台”时,由2个演员站中间,一人站在另一人的肩膀上,其他人则成双对面而立,两人双手对握,叠站着的便轰然一次直线倒下,落在成对站立的人手中。

13.观音示变

明郑之珍《劝善记》中就有“观音示变”的表演,可见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一般在戏曲表演中,变化矮人、长人、飞禽、走兽等项目的演出,地方戏和明郑之珍本大体相同。辰河高腔所表演的“观音示变”其实就近似于民间杂技表演。但是,辰河高腔所表演的“观音示变”中,千手观音已经不是明郑之珍本的内容,辰河高腔“千手观音”表演时,不再是“先用白布折缝,占坐被下,用二、三人自缝中伸手出,各持器械作多手舞”,而是多人叠舞。

辰河高腔虽然是一种地方戏曲,但它实际上就是民间歌舞、武术、宗教仪式等综合体,艺人们能够在戏台上活灵活现地表演,甚至植入一些地方神秘文化,同时也展示了辰河高腔是一门蕴含着一定地域文化且具有独特神秘取向的民间艺术。辰河高腔在实际表演中,无论是表演程式,还是技巧,都是该艺术演出中的主体部分,也就是说,表演技巧是辰河高腔戏台上的亮点。从一些辰河高腔的特殊的表演技巧来看,如甩发、喷火、老背少、耍獠牙、打八彩、打钢叉、金蝉脱壳、打三官堂、罗汉演武等,它们一直贯穿于戏曲的始终,从开场白这一环节开始,就有一些特色技巧的表演,直到演出结束,整台戏都有技巧的表演。可以认定,辰河高腔是一部结合民间武术、民间杂技、民间音乐、民间宗教以及佛、道、傩等祭祀仪式的大型仪式剧,它不断吸收当地民间艺术精华,使该戏曲形式至今还保留着民间仪式风格的原始艺术形态,也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汪渲,钱小旦.辰河之畔,聆听远去的高腔鼓点[J].艺海,1997(3):30.

[2]文忆萱.三湘目连文化[J].艺海,2009(2):33.

(责编:谭本龙责校:明茂修)

Chen River Gao Qiang Profession and Performance Skills

XIONG Xiao-hui
(Art Institute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Hunan411201,China)

Chen river Gao Qiang is an ancient local opera,popular in upstream region Yuanshui river of Hunan,in the process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forms its own unique artistic style,has the unique performance skills and performance.Initially,Chen river Gao Qiang game is divided into raw,dan,net, ugly,outside,vice,and at the end of the stick eight characters,at the end of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birth,dan,net,ugly four professions,including Shengjiao divisions again of birth,old,gongsheng,niche,the stag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discussion,xiaodan,shake denier,pantaloon, etc.Chen river Gao Qiang has a special performance skills,such as hair,fire-breathing rejection,old back less,play fangs,eight color,make steel fork,might,dozen three such as completion of rohan,as both kata. Chen river Gao Qiang can be concluded as a combination of folk martial arts,folk acrobatics,folk music,folk religion and Buddhism,Taoism and the nuo rituals such as large-scale ritual play.

Chen River Gao Qiang;Role;Profession;Stunt;Performance Skills

J827

A

2096-0239(2016)05-0116-05

2016-08-15

2014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辰河高腔传承人口述史研究”,项目编号:14ZDB010。

熊晓辉(1967-),男,湖南凤凰人,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音乐人类学、钢琴教学。

猜你喜欢

高腔刘氏行当
论博物馆对老行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湖南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木偶头
网络网际之网络新行当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往顶上跑
《高腔》小说意象叙事与美学意蕴分析
“花衫”行当考辨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
后母
《老行当》 海天堂构木偶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