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访问学者: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有效措施*

2016-03-18时昌桂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访问学者专业成长高校辅导员

时昌桂

(广西民族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南宁 530006)



访问学者: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有效措施*

时昌桂

(广西民族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南宁 530006)

摘要:高校辅导员访学是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专家型辅导员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行分层指导管理、增设专题讨论课程以及建构反馈长效机制等措施,推进辅导员访学项目的优化进程,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访学工作成效,从而不断丰富创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访问学者;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和大学生思想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高校辅导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国家也相继采取了多项措施以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建设。高校辅导员访学是国内访学项目的一种,是教育部分批选派各高校辅导员骨干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进行为其3-6个月的研修访学,旨在为各选送高校培养专业化研究型辅导员骨干,同时也是校际间进行学生工作和学术工作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高校辅导员访学是推进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和研究型转变的重要方式,更是培养专业化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访学的背景

高校国内访问学是教育部设立的一种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职后继续教育和自我成长的形式。通过进一步的跨校学习和工作,及时跟踪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增强创新意识,为回校后发挥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作用奠定基础。[1]《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以下简称《标准(暂行)》)对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高级辅导员”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发表或出版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成为该领域的专家。[2]据统计,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学科背景复杂、专业相关度不高,大部分都是直接上岗、缺乏系统培训,科研意识薄弱、科研氛围不浓,工作压力大、科研投入时间不足等问题。[3]辅导员不能将丰富的工作经验提升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就无法提高对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势必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教育部于2014年起实施“高校辅导员访问学者计划”。该计划是在参照国内访学制度,针对辅导员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特点,并结合高校现有的辅导员岗前培训、省级骨干培训、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以及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的基础上,开展的以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升为目的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辅导员访学计划刚刚实施两年,先后有58名辅导员成为访问学者,访学研修项目工作也在不断摸索发展中,实施过程中也会存在些许的问题。不过,鉴于辅导员自身发展的未来需要,对于打造专业化、研究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访学的意义

辅导员访学项目立足于培养专业化、职业化和研究型辅导员,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工作理论研究培养专家化人才,搭建的骨干辅导员职后继续教育发展平台。《标准(暂行)》要求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开展系列与学生成长成才相关工作的业务好手,还要是担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研究的能手,方可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较之其他类型的培养培训而言,高校辅导员访学在选拔对象(面向全国严格选拔访学人员)、访学内容(以提高科研能力为主)、研修方式(采取导师负责制)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及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国内访学是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的组成部分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高校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大学生培养的质量,影响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质量。为了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大力推进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教育部制定了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而“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就在人才计划的第三个层次,即着眼于培养数以万计的青年骨干教师,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高校辅导员访问学者计划明确指出,派出学校要将辅导员访问学者纳入本校教师进修总体规划,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显然,高校辅导员访问学者计划无疑也是属于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国内访学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发展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战略任务。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社会环境,过去以经验为主的工作方式显然难以适应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访学期间参与的各类专题讲座、学术前沿报告、论坛讨论以及系统化的专业理论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样,既可以提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能力,还能与访学的同行及辅导员博士生进行交流,增长育人的专业化本领,尔后指导工作实践,提高工作质量和科学水平。高校辅导员访问学者素质的提高和学术视野的开阔,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国内访学是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手段

《标准(暂行)》提到,要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并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了具体路径和明确方向,进一步增强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当前,辅导员往往面对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科研投入时间相对不足,有着多元化的学科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度不高,往往又因为地位待遇不高出现队伍的流失不稳定,等等。而这些往往都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的具体表现,与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要想拥有一支适应时下高校学生工作需求的专业化研究型的辅导员队伍,势必要开展辅导员工作理论研究,让骨干辅导员走出去,参加访学研修,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升他们工作的专业化程度。然后,由点带面,力争做到“学有所长,术有专攻”,逐步改变目前辅导员队伍“非科班出身”的局面,进一步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四)国内访学是培养职业化专家型辅导员的重要途径

高校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辅导员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自我并指导具体工作实践,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和工作水平,成为一名专家型辅导员。专家型辅导员是指专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能够独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专职辅导员。通过访学,辅导员有更为宽裕的时间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带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深入思考问题,在掌握学科前沿动态的同时优化学科知识结构,搭建自身成长的宽广平台,进一步明确或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培养自身从工作实践中把握抽象概括的能力,科学开展学生工作。此外,在访学导师的指导下,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增强作为辅导员骨干在工作和科研方面的自觉性和严谨的科学性。通过个人的全面提升去推动整个辅导员队伍素质,乃至专业化建设的发展,提高全面育人的科学水平。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访学的措施

高校辅导员访问学者计划已经纳入各高校人才培养规划,体现了各级部门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各基地也制定有相应的辅导员访学研修方案或管理暂行办法。笔者有幸作为教育部第二批“高校辅导员访学计划”的成员参与研修机会,通过与部分培养基地负责人和首批辅导员访问学者的交流调研,了解到目前访学研修中的基本情况,结合个人访学中的感受与体会,试做一些梳理,以期引起大家对辅导员访学项目的深入探讨。

(一)完善访学管理制度,规范监管考核环节

教育部应该制定颁布高校辅导员国内访问学者实施细则,出台相关的法律文件以规范访学人员的选派接受、培养管理以及考核评估等系列流程,明确选派高校、接受基地和访学人员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各接收基地均需按此实施细则规范操作或参照执行落实。[5]辅导员访问学者因自身的学科专业背景、科研能力强弱的不同,对访学的期许也就不一样。访学导师对不同类型的访问学者,要量身制定访学计划,实行分层指导管理,要有不同层次的培养管理标准。对于综合基础能力稍欠的辅导员,不妨指导其多读书,带着问题去思考,不安排硬性科研任务,侧重于科研能力的初步培养。对于科班出身、基础较好的辅导员,则侧重于科研能力的提升,提高对其科研成果的要求。

完善的管理辅以严格的监督和规范的考核方有成效。选派高校不能将访学视作个人行为,应定期了解辅导员的访学进展,掌握其思想和生活情况。接受基地也要定期召集访学人员,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科研情况。据了解,部分访学人员纪律观念不强,擅自离开访学单位,偶尔“客串”在基地的讲座或报告中,科研时间和学习效果也就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接收基地要制定过程质量监控措施,履行访学监管义务,要严格按照访学研修方案中的考核要求去做,落实中期和结业考核制度,对访学人员的学习、科研、实践工作及综合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选派高校在访学人员返校后,要安排其做主题报告会,面向全校辅导员分享访学收获。另外,接收基地要切实做好访问学者的过程管理工作,并与选派高校建立良好的共管互动渠道。

(二)明确访学研修目标,找准自身角色定位

辅导员访问学者存在有年龄、学历、职称以及专业背景等个体差异,其个人职业需求也存在着差异性。辅导员要将访学计划视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整体框架下的一部分,要有“补缺意识”,自己最需要学什么,最需要弥补哪方面不足,提升什么内容,并与自身的工作、学校发展结合起来。个别访学者可能有点盲目性,跟风访学,在整个访学期间并没有做到有的放矢,有的表现较为散漫,大多数时间并没有参与基地安排的听课或相关学术报告等。辅导员访问学者要把访学视为严肃而又荣耀的工作,而非放松或消遣的过程。辅导员要明确访学研修目标,这是增强访学效果的基本前提。

辅导员访学与国内高校教师访学有所不同,后者侧重教学和科研;和辅导员跟班学习也不一样,后者是侧重工作实践锻炼。访学人员应把自己定位为学习者和研究者。要做好从教师到学生角色的转变,以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我,积极参与基地安排的相关活动,包括按时上课、聆听报告以及参加论坛等。辅导员要想提升学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就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要以研究者的身份去广泛阅读,沉淀自身知识的厚度,提高科研理论素养,培养学术逻辑思维,带着问题意识去思考工作。辅导员要珍惜访学机会,高效地把握这一短暂但非常宝贵的阶段。角色定位是否准确对提高访学者的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搭设访学发展平台,创新研修培养模式

全国目前有13万余名辅导员,有机会参加访学的每年只有30名左右,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少数访问者的“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全方位辐射作用?可以举办辅导员访学沙龙,在每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中设立访学辅导员分论坛。在新一批辅导员获得访学机会之后,教育部统一,或入校后由基地安排上一届访学者返校做交流。一来跟踪他们返校后对研修成果的运用情况,二来也给新一批访学者传授经验避免走弯路,三来对访学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调研讨论,不断完善访学计划以推动访学研修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可以建立网络互动平台,让所有的辅导员访问学者能够在一起沟通交流,围绕研修内容和工作实践展开切磋。同时,跟踪访学人员日后的发展,分享他们用理论指导工作的成功案例,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帮助他们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

在现有的研修基础上,还可以设立访学专题讨论课程培养模式。我们所说的专题讨论课程不同于平日的穿插于正规讲授课程中的讨论,它是针对辅导员访学的特点设置的专属访学人员参与的课程。结合各访学人员的研修目标,讨论主要是围绕各自的课题展开,比如设定每个月2-3次,保证专题讨论的持续性,或结合与自己课题相关的论文展开讨论,导师参与旁听,或引导,或点拨。可以说,专题讨论课程是集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及协作性学习于一体的,它可以增强访学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促使他们多读书勤思考,积极讨论和发言,培养其深入思考、提炼观点和哲学思辨的能力,在与导师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到博导们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道德影响,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四)建构访学长效机制,营造成长成才氛围

短暂的访学结束后,如何使辅导员访问学者保持进取的热情,在专业理论研究的道路上持续走下去?接受基地要对访学人员进行持续跟踪培养,保持并深化访问学者研修的效果,使辅导员访问学者真正发挥骨干作用,带动更多的其他辅导员投入工作,参与学生工作理论研究,从而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此外,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归纳整理,包括申请、考核、问卷调研以及研修成果等材料,建立档案,并做综合分析。及时总结辅导员访学项目开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制定更加符合实情的相应对策,切实改进和完善辅导员访学工作,为访学计划项目的长效化提供进一步的参考和有力的决策支持。

访学研修是要把部分优秀辅导员培养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职业化和专家型辅导员,要把辅导员访学研修过程中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其职称评聘、晋升相结合,支持访学人员结合工作实践开展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使辅导员访问学者今后在科研方面和职称职务上能够共同提升,进而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辅导员访学是研修性的学习,选派学校不妨将其访学过程作为一个课题给予立项,也便于通过科研成果的方式考核其访学成效,而不仅仅是以访学结业证为验收依据。通过实现在辅导员访学项目中选派高校、接收基地和访学人员多方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和发展,在引领大学生思想和服务学生成长的基础上,也为实现辅导员自身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高校辅导员访学计划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人才培养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充分促进了名校资源、导师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培养一批批专业化研究型的骨干辅导员。尽管目前高校辅导员访问计划项目在管理、监督以及个人意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甚至还有部分选派单位,要求访学辅导员半脱产学习,致使无法全身心投入研修,实不可取。不过,我们相信,在教育部、选派高校、接受基地和访问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高校辅导员访学项目一定会日趋完善,为进一步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实施办法(教人厅〔2004〕8号)[Z].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 教思政〔2014〕2 号) [Z].2014

[3]陈九如,等.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4)

[4]陈鹏.国内访问学者管理: 现状与对策[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1,(1)

(责任编辑:乐程)

Being a Visiting Learner: An Effective Way for a College Advisor to Grow Professionally

Shi Changgui

(SchoolofInternationalEducation,Guangx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China)

Abstract:An important means for college advisors' professionalization is to provide them with the opportunity of being visiting learners so they can become expert-like adviso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speed up the optimization of visit programs for advisors and ensure the results of the programs through tiered i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dditional seminars and long-effect mechanism for feedback.

Key words:visiting learner; college advisor; professional growth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2.012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KY2015LX077);2015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立项课题(2015LSZ024)

作者简介:时昌桂 (1979-) ,男,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团委书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6)02-0052-04

猜你喜欢

访问学者专业成长高校辅导员
公派访问学者高校联盟在京成立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短期访问学者招聘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