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取得重要成果

2016-03-18本刊

国外核新闻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报恐怖主义峰会



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取得重要成果

【本刊2016年4月综合报道】 2016年3月31日至4月1日,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本届峰会以“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为主题,重点讨论如何确保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如何有效防范和打击核恐怖主义等议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会,同50多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领导人共商全球核安全大计。

“峰会时间”彰显中国分量

在此次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推进全球核安全治理》的重要讲话,围绕构建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全面阐述中国政策主张,介绍中国在核安全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宣布中国加强本国核安全并积极推进国际合作的举措。

两年前,同样春暖花开,习主席出席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首次提出理性、协调、并进的中国核安全观,倡导建立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

习主席在本届峰会上着眼当前,放眼未来,提出4项主张:

·强化政治投入,凝聚国际共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把握标本兼治方向,推进全球安全治理;

·强化国家责任,部署实施核安全战略,构筑严密持久防线;

·强化国际合作,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推进协调并进势头;

·强化核安全文化,营造共建共享氛围。

习主席还宣布了中国加强本国核安全并积极推进国际合作的5项举措,赢得会场内外普遍赞誉。

“第一,中国将构建核安全能力建设网络。我们将利用国家核安全示范中心、中国海关辐射探测培训中心等现有平台,开展核安全从业人员培训、核安全技术演练和交流等活动。我们欢迎亚太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参与相关项目,并将同国际原子能机构等保持紧密合作。”

“第二,中国将推广减少高浓铀合作模式。我们支持各国根据本国需要,在经济和技术条件可行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使用高浓铀。我们愿在‘加纳模式’基础上,本着自愿务实的原则,协助有关国家改造从中国进口的高浓铀微堆。我们还将总结改造高浓铀微堆的多方合作模式,供其他有兴趣的国家参考。”

“第三,中国将实施加强放射源安全行动计划。为防止各国数量庞大的放射源被恐怖分子觊觎,我们将在未来5年内,进一步梳理境内放射源情况,健全安保制度,重点实现对高风险移动放射源的实时监控。我们愿同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共同提高放射源安全监管水平。”

“第四,中国将启动应对核恐怖危机技术支持倡议。我们将同有意愿的国家和组织一道,开展民用核材料分析、溯源等领域的科学研究,积极组织模拟演练,共同提升危机应对能力。”

“第五,中国将推广国家核电安全监管体系。中国实施最严格的安全监管,确保中国境内和对外出口的核电站安全可靠、万无一失。我们将依托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中心,帮助有需要的国家提升安全监管能力,为提高全球核电安全水平作出贡献。”

美国核能协会副会长丹尼尔·李普曼说,习主席提出的主张和倡议兼顾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诉求,世界欢迎中国在全球核安全治理领域发挥领导作用。

中美合作引人注目

在此次峰会上,与会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就加强核安全和减少核恐怖主义威胁议题达成重要共识。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峰会取得重要成果,其中中美两国在核安全领域的合作引人注目。

第四届核安全峰会期间,中美两国元首举行年内首次会晤。“核安全是中美合作的重要亮点,中美同为核大国,加强核安全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习主席一语点睛。

两份声明,量出会晤的分量:中国和美国在《中美核安全合作联合声明》中宣布将致力于减少核恐怖主义威胁,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并使全球核安全体系更为包容、协调、可持续、强有力,以实现共赢和共同安全;两国还宣布将于4月22日同时签署《巴黎协议》。

四个细节,看出美方的重视:峰会期间,奥巴马仅与习主席举行双边会晤;应美方要求,会晤全程同传,以传递最大信息量;美国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克里等人悉数参加;原定90分钟的会谈,足足谈了2个小时。

双边合作、全球治理、宏观经济、气候变化、地区热点、网络安全……中美两国元首会晤坦诚积极、富有成果。

“中美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中美合作可以办成许多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习主席重申。

“美方欢迎一个和平、稳定、成功的中国崛起,中国的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成功不仅符合中国利益,也符合美国利益。”奥巴马总统表示,要把一个强有力的美中关系交给下一任。

加强沟通协调、扩大共同利益,确保两国关系沿着健康稳定的轨道向前发展,这是此次“习奥会”释放出的重要讯息。

峰会前夕,3月18日,中美共建的核安全示范中心提前一年正式投入运行,成为国际核安全合作的典范。中美元首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努力,强劲推动了国际核安全峰会进程和国际核安全合作的进展。

“美中核安保示范中心是美中合作的重要产物”,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会表示。在他看来,这一中心规模大且设备先进,除了为中国培养核安保从业人员外,还能为整个亚太地区提供一个交流实践经验的最佳平台,为亚太地区的核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事实上,除了核安保示范中心,中美两国还在核安全的其他领域进行了成功合作。比如,高浓铀低浓化是全球核安保领域内合作的重要课题,中美双方开展了微堆低浓化改造方面的合作,2015年3月完成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微堆低浓化改造任务。同时,中国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和美国合作,在中国出口加纳的微堆上开展低浓化改造,2015年12月签署了相关合同。

美国非政府组织“全球核安全伙伴关系”总裁肯尼斯·卢翁戈表示,美中核安全合作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当时美中签署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协定,开始在核能领域开展广泛合作。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中美签署中美和平利用核技术合作协定。中美在一系列文件框架下展开核安全相关议题的合作,“这种合作对于国际安全非常重要,在今天依然如此”。

美国国务院负责军控与全球安全的副国务卿罗斯·高特莫勒近期在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时表示,“非常高兴看到核安全峰会背景下中国与美国所展开的合作”,她认为,美中两国在核安全方面的合作正在推进。美国能源部长欧内斯特·莫尼兹在北京出席中美合作建设的核安保示范中心展示活动时表示:“中国采取了十分重要的措施。”

前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杰弗里·贝德日前撰文称,在核安全合作领域,美中两国“已达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华盛顿公报显成果

此次峰会通过了2016年核安全峰会公报。公报强调,与会各国致力于通过减少核恐怖主义威胁并加强核安全以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公报说,核恐怖主义和放射性恐怖主义仍是国际安全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而且这种威胁正不断演变。公报指出,2010年以来的历届核安全峰会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上述威胁的认识,并为增进核安全采取了许多切实、深远、持久的措施。

通过这份公报,与会各国重申致力于实现核裁军、核不扩散及和平利用核能这一共同目标,重申加强核安全的举措不会妨碍各国为和平目的发展和利用核能的权利。

“我们重申,各国根据其相应义务负有根本责任,时刻保持各自控制的所有核材料、其他放射性材料,包括核武器中所用核材料和核设施的有效安全。”

“我们仍应付出更多努力,防止非国家行为者获取可用于恶意目的核材料及其他放射性材料。我们致力于通过减少核恐怖主义威胁并加强核安全以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只有在所有层面始终保持警惕,才能使安全得到持续改进,我们承诺我们各自的国家将把核安全作为长期优先事项。”公报指出,当下采取的行动,能够避免今后发生核安全事件,将根据各国国情并在保护敏感信息的同时明确地采取行动,有助于使人相信各国的核安全机制行之有效,同时将强化这种信任。

为彰显其保持政治势头和持续加强国家、区域和全球核安全的共同决心,公报指出,与会各国决定执行后附的各项“行动计划”,以支持其分别参与的国际组织和倡议(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刑警组织、打击核恐怖主义全球倡议、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全球伙伴计划),将本着自愿原则并根据各自国内法和国际义务执行上述计划。这些计划反映了参与国的政治意愿。

“会议达成了重要共识,即在五个国际组织和倡议的框架内继续开展国际核安全合作,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美国非政府组织“核威胁倡议”副主席斯陶特兰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斯陶特兰说,公报确认《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即将生效,这有助于长期对话机制的形成,各方应利用这一公约,将相关评审会议常态化。

专家认为,公报中所提出的“包容、协调、可持续、强有力,以实现共赢和共同安全”的理念充分吸纳了中国核安全观,将中国理念上升为国际共识。

2016年峰会标志着此种形式的核安全峰会进程落下帷幕。通过这份公报,与会各国确认,将致力于全面落实2010年、2012年及2014年核安全峰会公报以及2010年核安全峰会工作计划,并以此指导其为核安全所作的努力。

历届核安全峰会主题及其成就

核安全峰会是倡导核安全、打击和防范核恐怖主义的全球性峰会,由美国总统奥巴马倡导,此前已举办三届,分别是2010年4月华盛顿峰会、2012年3月韩国首尔峰会和2014年3月荷兰海牙峰会。

首届核安全峰会于2010年4月在华盛顿召开,其核心议题是“凝聚国际核安全共识”,就核恐怖主义威胁以及通过多边合作采取应对措施等进行了讨论。会议达成共识,认为核恐怖主义已成为现实威胁。要防止核恐怖主义,首先必须防止恐怖分子获得核材料和核技术。

2012年3月韩国首尔峰会旨在加强国际核安全合作,主要议题也有了进一步深化。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表明,核安全问题不仅仅由外部的危险引发,核设施如不能正常运行同样会引发灾难性后果。核设施的安全运行问题被提上日程。会后发表的公报就应对核威胁、安全保卫核原料和设施、防止非法核走私、强化放射性材料的管理、核安全与核能安全、运输安全、防止不法交易、核检查、核安全文化、情报安全、国际合作等11个领域提出了13项非约束力承诺或鼓励措施。

2014年3月海牙核安全峰会以“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为主题,与会各方就全球核安全体系建设、国际原子能机构作用、核材料、放射源、核安全与核能安全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会后发表的《海牙公报》在上述领域提出了多项非约束力承诺或鼓励措施。

应当说,国际社会在核安全领域已经存在一些机制和条约。在核安全管理方面并非一片空白。国际原子能机构一直致力于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担负着全球大部分国家核材料和核设施的保障监督工作;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核供应国集团为核心的不扩散体系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1983年《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2005年修订)是民用核材料实物保护领域中唯一的国际法文书;2005年4月联合国通过的《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力求各国政府立即采取立法等措施打击核恐怖行为;2004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1540号决议更是一个专门防止非国家行为者开发、获取、制造、拥有、运输、转移或使用核生化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决议。

但是国际间的合作并不顺畅,一些国家的监管存在漏洞,国际条约的普遍性有待加强,有的甚至尚未生效,新的行为规则和技术规范需要确立。

历届核安全峰会重申了相关承诺,进一步凝聚了共识,加强了国家间的协调,扩大了国际合作,推动了一些国家的国内立法,探讨了全球核安全治理的国际体系、制度措施、技术途径、行为规范、技术规则与合作模式。会议以发布公报和工作计划的形式对全球核安全的实践发挥着引领和规范性作用。

此外,自2010年首届核安全峰会以来,全球已取得一些具体成果:中美两国在中国合作建立亚洲占地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技术手段最先进的核安保示范中心并开始运行;共有14个国家外加中国台湾地区完成了领土内所有高浓铀和钚的转移或稀释工作,已不再拥有这些材料。因此,中东欧和整个南美洲都不再拥有高浓铀。

核安全峰会背景

9·11事件以后,美国将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结合视为最大安全威胁。2009年,奥巴马提出无核武器设想,并希望在4年内实现对全球核材料的有效监管,并倡议召开国际峰会。不同于旨在消除人类面临的核武器威胁的核裁军会议,核安全峰会的聚焦点主要是打击核材料的非法交易、走私和转运,加强对核材料的全球监管,防止核材料落入恐怖分子之手。如果说前者是要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处理国家行为,那么后者则是要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前者关注的是国家行为者,后者则关注非国家行为者所带来的挑战。

目前,全球核材料安保工作存在着薄弱环节,核材料与核技术有被滥用的危险。数据显示,世界现存大量可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核材料,这些材料足以制造出超过十万枚核炸弹。然而在许多地区,核材料和核技术缺乏有效的保护,这些材料一旦落入恐怖主义分子之手,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全球核安全峰会正是为应对这一威胁而召开的。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非法贩运数据库(ITDB)的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ITDB参与国向该数据库报告了总计2734起已得到确认的涉及核及其他放射性材料的事件:442起事件涉及核及其他放射性材料的未经许可拥有及相关犯罪活动;714起事件涉及核及其他放射性材料的被盗或遗失;1526起事件涉及其他的未经许可行为和事件;还有86起不能确定类别的事件。其中十几起非法持有事件涉及可以制造核武器的高浓铀和钚,凸显了核安全问题的严峻性。核安全峰会是为寻求上述问题的解决途径而进行的重要国际努力。

(信息来源:新华网和人民网等)

猜你喜欢

公报恐怖主义峰会
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速读
民航空管2018年运行统计公报
防控跨国恐怖主义犯罪的困境及应对
外媒聚焦上合峰会:风劲帆满待启航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峰会如何蝶变一座城
历届峰会回顾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
恐怖主义背景下跨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
略论当代恐怖主义问题的社会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