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唐广东经学

2016-03-18张纹华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春秋汉唐

张纹华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文法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汉唐广东经学

张纹华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文法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摘要:广东没有经历先秦诸子学而直接进入两汉之际古文经学渐兴的时代。两汉之际,广信“三陈”以《左传春秋》与中原今文经学家展开大论战,以此登场的广东儒学显得有点偶然也让人振奋。东汉末至六朝,士燮治《春秋三传》,晋代黄颖著《周易黄氏注》,广东经学出现第一个高峰。及唐代,张九龄既著《千秋金鉴录》,也以《春秋》经传阐发社会政治思想,刘轲著《三传指要》。《春秋》为两汉显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汉唐广东显学。

关键词:汉唐;广东经学;《春秋》;《易》

治《春秋》不仅是汉唐广东经学的显学,而且是整个广东经学史上可以与治《易》平分秋色的显学。无论是“三陈”、士燮奠定的以治《左传春秋》为主的古文经学传统,是刘轲《春秋三传》兼治,还是张九龄以《公羊春秋》解决社会政治问题,汉唐广东都奠定了往后千年广东《春秋》学的传统。而始于晋黄颖的《周易黄氏注》则在明、清两代迎来广东治《易》的高峰,成为日后康有为于《六经》中尤其重《春秋》《易》的源头。故作为广东经学首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汉唐广东经学有其值得研究的地方。

1汉、六朝广东经学

无论是作或者修《春秋》,孔子都与《春秋》关系紧密。自孔子去世后,《春秋》之传分为五家,而今存《左传》《公羊》《谷梁》三传。与《公羊》《谷梁》相比,《左传》重在为解读《春秋》提供史实依据,也略述儒家要义。一般认为,两汉今文经学多来自齐学,古文经学则多属于鲁学。在周显王时,先世来自齐地广东南海人高固任楚威王的宰相,将来自齐地的铎椒《铎氏微》进献楚威王,《春秋》并由此影响到广东,但铎椒治《春秋》属于由左丘明开创的《左传春秋》一系,自此《左传春秋》成为广东知法孔子的源头。

1.1两汉之际广信“三陈”治《左传春秋》

从西汉末年开始,锡光、卫飒、茨充、任延等一批良吏来到广东,促进了广东的儒化进程。广信位于现在的广西梧州、贺州和广东封开一带,是两汉广东学术中心,《左传春秋》很有可能随着文人的流动而率先传入广信。两汉之际,由于已经立于学官的《公羊春秋》《谷梁春秋》文字呆板且内容贫乏,逐渐受到冷落。就在《春秋三传》处于微妙变化之时,广信陈钦师从贾护,与刘歆同属尹更始治《左传春秋》一系,但陈钦与刘歆的学统不同,而自名其传承的是“陈氏春秋”。陈钦事王莽六年,王莽习《左传春秋》。陈钦由此成为广东儒学开山祖。其子陈元“少传父业,为之训诂,锐精覃思,至不与乡里通[1]。”公元28年,陈元上《请立〈左传〉疏》,与范升展开激烈论争,迫使光武帝立《左传春秋》学官,陈元也被任命为“左氏学”博士。这是两汉立《左传春秋》学官三次争论中的第二次,参与其中的陈元、桓谭、杜林、郑兴等成为标准的古文学者。《左传春秋》立于学官,奠定了往后一千多年来的古文经学格局,意义深远。后陈元因病辞官,讲学乡土,著《左氏同异》《司徒掾陈元集》(均已佚)。其子陈坚继承父学,居家不仕。“三陈”有力推动了广东《左传春秋》的传播,故洪亮吉在《春秋左传诂》时说:“即以训诂论,《左氏》一经,陈元、郑众、贾逵、马融、延笃、服虔、彭汪、许淑、颍容诸人之说俱在;倘精心搜采,参酌得中,何至师心自用若此[2]!”

1.2汉末至六朝广东形成《春秋》传统

从广信“三陈”之后到六朝以前,广东出现了杨孚、董正、黄豪、罗威、唐颂、源、陈临、士燮、王范、黄恭等一批学者。但是,整体来说这个时期的广东学者多将注意力放在撰写广东地方史志上,如杨孚《异物志》、王范《交广春秋》、黄恭《交广春秋补遗》等。这其实也是孟子三论《春秋》之一在广东学术上的反映。孟子认为《春秋》与一般史书不同,“晋之《乘》,楚之《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3]’。”而士燮、董正、黄豪则仍专注于治经。士燮是继“三陈”后广东又一以治《春秋》扬名的学者、政治家。士燮师从儒学家刘陶,精治《左传春秋》,兼通《公羊》《谷梁》,著《春秋左氏注》(已佚),并以此参与东汉今古文的激烈论争。汉人治经往往一字万言,士燮则简约精要,不墨守门户之见。袁徽在《上尚书令荀书》中说:“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4]。”《隋志》著录“吴卫将军士燮注《春秋经》十一卷”,《旧唐书》也有著录,但从《宋史·艺文志》开始则不及著录,很有此书亡于唐末五代之乱。士燮之后,东汉番禺董正15岁通《毛诗》《三礼》和《春秋》,并以此知名公府。黄豪16岁通《论语》《毛诗》,后来在广信讲学授徒。

至六朝,广东出现一批以《春秋》为名的著述,由此形成广东治《春秋》的传统。屈大均说:“粤处炎荒,去古帝王都会最远,固声教所不能先及者也。乃其士君子向学之初,即知诵法孔子,服习《春秋》。始则高固发其源,继则元父子疏其委,其家法教授,流风余泽之所遗,犹能使乡闾后进,若王范、黄恭诸人,笃好著述,属辞比事,多以《春秋》为名。此其继往开来之功,诚吾粤人文人之大宗,所宜俎豆之勿衰者也[5]。”

1.3晋黄颖《周易黄氏注》

东汉末年,由于中原战乱,刘熙、薛综、程秉、许慈、虞翻等一批北方儒家学者来到广东交州,刘熙、虞翻都在交州开馆讲学,门人均达百人。虞翻是东汉今文经学家,作《周易注》《易律历》《周易日月变例》等,他的到来使今文经学首次传播到广东。《易》为卜筮之书,故未经秦火,传之不绝。与西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今文《易》相对立,费氏《易》、高氏《易》为西汉民间古文《易》。费氏《易》源出费直,以《彖》《象》《系辞》《文言》说上下经,东汉陈元即习费氏《易》。东汉虞光传《孟氏易》,至虞翻为五传,虞翻著《周易注》《易律历》《周易日月变例》等。东汉后期,虞翻南下交州开馆讲学,门人达百,成为广东习虞氏注《易》之始,只可惜此时广东并未留下相关的记载。东汉以后,治《易》者多宗郑玄《周易注》。至永嘉之乱,施、孟、梁丘之《易》亡,京房之《易》尚存,此时南海黄颖著《周易黄氏注》,成为广东首本注解《易》的著述。《晋书》无黄颖传,《隋书·经籍志》称其为儒林从事,《周易黄氏注》为四卷,今存一卷,该书作为经部的第一本被收入《广州大典》。《易》是孔子为之韦编三绝的书籍,蕴含文字韵、数学、史学、政治学、哲学、礼典等知识,汉唐之《易》学多言象数、义例与文字训诂,实只为经学,而非儒学。黄颖《周易黄氏注》则分经上、经下,多论《易》与音义之关系,文字简短。如释“屯”则说:“君子以经论,以从禽反,从子用反[6]687。”释“贲”说:“白马翰如,翰马举头高仰也[6]687。”陆德明《释文》录《周易黄氏注》九则,马国翰将该书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

2唐代广东经学

儒学虽然不是唐代的主导思想,但注释《六经》在唐代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广东则依然在《春秋》传统的笼罩之下,拥有彪炳政绩的张九龄以《春秋》经传阐释政治观点,经史学家刘轲著《三传指要》,则是主要表现。从唐代开始,曲江取代广信成为广东学术中心,广东《春秋》传统便由此传至曲江,来自曲江的张九龄、刘轲就是唐代广东经学的核心人物。

2.1张九龄《千秋金鉴录》

《千秋金鉴录》在《旧唐书》著录时说:“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千秋金鉴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7]。”《新唐志》将《千秋金鉴录》著录于“儒家类”。宋苏轼、明王、江璞都有诗吟咏,如苏诗《读张曲江公金鉴录有感》云:“远溯渊源曲水东,犹存文献旧家风。江南作相何人始,岭表孤忠独我公。岂特魏房姚宋上,直追天宝卷阿中。幸将箴鉴当前照,半百痴迷顿破蒙[8]。”至《四库全书总目》以下,《千秋金鉴录》则不见著录。《中国丛书综录》则作著录,书中有《重刻千秋金鉴录序》,又有广东韶州知府蒋思孝《跋后》一文。据《千秋金鉴录》目录,卷一:亲贤、远佞;卷二:敬天、勤民;卷三:明礼、慎刑;卷四:治府、选卫;卷五:齐家、修身。一派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气象。

2.2张九龄以《春秋》经传阐发社会政治思想

《春秋》公羊论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公羊传》中的理论,如尊王、大一统、尊君抑臣、讨伐乱臣贼子、贬斥夷狄等;二是董仲舒的《公羊》新论,如以《春秋》当新王、《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春秋》变制等,董仲舒也于《春秋》经文中剔发仁、奉天法古、贵元等《春秋》大义,并对《春秋》进行神学化改造[9]103-110;三是何休的《公羊》理论,如五始、三科九旨、六辅、二类等,自此《春秋》公羊论基本奠定下来[9]30,97,163。在康有为之前,广东儒家多沿承《公羊传》中理论与董仲舒剔发的《春秋》大义、以神学化诠释《春秋》,张九龄即是如此。如张九龄在《贺雪状》中说:“伏以自春降泽,粟麦已滋,首夏再旬,时下雨稍晚。陛下念深万姓,恩覃庶狱,将有事山川,用达精意,德音才发,甘霈滂沱。此诚圣感必通,天应如答[10]769。”这段话就是张九龄对董仲舒“天人合一说”的运用,其思想总纲无疑就是以《春秋》说灾异。又如张九龄在《南郊赦书》中说:“六变已陈,三献斯毕。盖《春秋》之大事,莫先乎祀;王者之盛礼,莫重于郊[10]423-424。”《三礼》是儒家专门释礼的著作,但《春秋》经传还是涉及了如祭祀、建嗣、婚嫁等范围相当广的礼制问题,张九龄谈论的就是祭祀之礼。与两汉史籍普遍出现的以《春秋》经传进行社会教化很不相同,由于汉代广东少文,张九龄就成为广东以《春秋》经传参政议政的第一人,这种现象至宋代余靖、李昴英的著述尤显突出。这形象说明广东儒学发展的滞后性与有其自身发展的独特轨迹。

2.3刘轲《三传指要》

刘师培在谈到唐代《春秋》学史时说:“唐孔颖达作义疏专用杜注,而汉学尽亡。及唐徐彦作《公羊疏》以何休《解诂》为主,杨士勋作《谷梁疏》以范宁《集解》为主,而赵匡、啖助、陆淳作《春秋集传纂例》《春秋微旨》。掊击三传,以己意说经,别成一派[11]。”与此《春秋》经传分离的解经潮流相逆的,是一生游走于儒道佛之间的中唐曲江人刘轲。刘轲传承乃师寿春杨生以孔子学说尽在《春秋》之说,著《三传指要》《牛羊日历》《汉书右史》《黄中通理》《翼孟》《隋鉴》《三禅五革》等,可惜仅存《〈三传指要〉序》《牛羊日历》与文章10多篇。在《〈三传指要〉序》中,刘轲指斥了汉唐以来《春秋》学出现的自立门户、舍传求经、违经正传等种种不足[12]13,指出其《三传指要》是旨在以传通经、以经正传、会通《春秋三传》。刘轲还指出《春秋三传》各有优长,因此必须会通三家。他说:“三家者,盖同门而异户,庸得不要其终而会其归乎?……俾《左氏》富而不诬,《公羊》裁而不俗,《谷梁》清而不短[12]13。”《春秋》是《五经》中唯一一种必须依赖传才能解读的儒家经典,从孔子开始其实就产生解说、发挥《春秋》的所谓《春秋》学,而尊经向来就是经学家的治学原则,此则成为刘轲阐述《春秋》经传关系的缘由。而以文体形式分析《春秋三传》,刘轲其实是沿承了韩愈之论,这也形象地说明了广东经学欠缺扎实的人文底蕴与广东向来就是重诗文的地域。

汉唐以后,广东出现余靖、李昴英、湛若水、黄佐、薛虞畿、劳孝舆、侯康、徐灏、陈澧、康有为等一批治《春秋》的学者与留下一批颇有影响力的治《春秋》著述,由此形成广东治《春秋》的特点,并在康有为笔下别出广东《春秋》新学。而明清两代广东出现的治《易》高潮则更是康有为以传统“变易观”审视社会现实的思想武器,这种传统“变易观”与进化论相结合,即开出康有为并不彻底的仍然囿于循环论下的历史观。从汉唐广东经学即可预见广东经学发展的往后种种,学术研究重视考镜源流的意义也许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郭.粤大记: 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2]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上[M].李解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

[3]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 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 屈大均.广东新语: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 黄颖.周易黄氏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 刘.旧唐书:卷九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 苏轼.苏轼诗集:卷三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 赵伯雄.春秋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

[10] 熊飞.张九龄集校注: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1] 刘师培,陈居渊.经学教科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2] 刘希仁.刘希仁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责任编辑:贺嫁姿)

The Confucianism in Guangdong during Dynasties of Han and Tang

ZHANG Wenhua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Maoming 525000, China)

Abstract:Guangdong did not experience the period of Pre-Chin philosophers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directly entered the period of two Han dynasties, in which confucianism was gradually popular. Three scholars surnamed Chen in Guangdong started debates with scholars of classics from Central Plains. Cantonese Confucianism gradually came into being in this way, which was more or less accidental but very exciting. From Dong Han dynasty to Six dynasties,ThreeCommentariesontheSpringandAutumnAnnalsby Shi Ban,Huang’sAnnotationforZhouYiby HuangYin symbolized the first climax of Cantonese Confucianism.

Key words:Han and Tang Dynasties; Confucianism in the GuangDong;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Zhou Yi

收稿日期:2015-12-17;修回日期:2016-01-08

作者简介:张纹华(1974—),女,广东南海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广东儒学与广东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562(2016)02-0035-04

猜你喜欢

春秋汉唐
上海汉唐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汉唐书商研究述评
《春秋》大义对宋代纪传史体的影响
试论《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媒介传播
从“归纳”到“解释”:汉唐考古研究的趋势
春秋礼乐文化的研究探讨
穀梁春秋哲学构建及其意义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论春秋时期的师保
啖助、赵匡和陆淳《春秋》学著作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