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生物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2016-03-18杨立明纪剑辉

高教学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生物学大学生专业

杨立明 纪剑辉

(1、淮阴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2、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 淮安 223300)

高等院校生物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杨立明1,2纪剑辉1,2

(1、淮阴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2、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 淮安 223300)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生物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针对当前生物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作者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了生物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学生加强科研训练、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科研资源优势利用、规章制度完善等方面多途径、多层次地开展工作。

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力培养;生物学类专业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有创新精神、有创造力的专业人才,创新型社会的发展更需要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政府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源头,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型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育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当前,高等院校在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模式。作为一名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教师,结合生物学科专业的特点、长期实践教育工作的经验,以及在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切身体会,总结了当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列出了关于培养和提高生物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途径和思考。

一、当前生物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不断加强,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滞后,与学科专业背景结合不紧,教师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健全,等等。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尽管当前高等院校生物学科师资队伍的结构比较多样化,包括了教学型、科研型和应用型,能够满足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但由于教师在各自岗位上工作量多,任务重,没有过多精力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同时,大多数教师学历层次高、专业面较窄,与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需求脱节。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主体地位与参与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生物学类专业大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乐观,大多数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生考试复习、公务员考试准备等方面,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节认识不足,缺乏创新创业意识;虽然有些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积极性很高,但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再加上得不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影响了他们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

生物学类专业理论课程多、实践性强,学习任务重,同时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需要大量的时间、需要实验平台或基地、需要接收更多的指导和训练。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时间不充裕、实践活动平台或基地

的开放度不够、缺乏教师及时的指导等。

把风险导向审计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引入到财政监督工作中,可以在维护财政监督权威、提高财政监督效果、掌控财政监督重点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风险导向审计和财政监督的结合,也有利于财政监督从事后的合规性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动态监督转型。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体系和制度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生物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般以教师与学生自由组织、讲座等形式开展,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够,影响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由此,需要制订适合生物学不同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并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作保障。

二、提高生物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与实践探索

(一)加强科研实践训练,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在实践中磨练和获取。法国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说过,创造力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要创造机会把自己的创新思想付诸实施。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实践训练。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多年来一直坚持“技能型实践教学”和“开放型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一般通过如下三种方式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锻炼实践操作能力。二是大学生申报和承担实践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训练学生独立开展创新创业能力。三是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或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爱好,选择上述不同的实践模式,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设计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执行创新创业计划,撰写研究报告。通过上述实践模式的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极大地训练和提升。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科研实践训练活动,要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增强其发现和探索知识的乐趣和欲望,从而加深了其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逐步由课堂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以探索、研究为主线的主动学习的模式,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创业能力。[1]以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例,2011级生物科学专业约75%的学生在大二、大三阶段参加了分别由国家、江苏省、学校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其创新创业能力得到较大地提升。该班多位同学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奖,其中两位分别获得了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二等奖、三等奖。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大二、大三开始走进实验室、参加科研实践训练,可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系统地设计创新创业项目、及时地学习实验操作技能、实施创新创业项目。经过多年的实践,生物类各专业学生已先后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超过10项,省级项目近30项。这种实践模式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了其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增强教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活动

课程教学是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最主要途径。生物学类专业的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教学中,就可以更好地提高生物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优势,将教师的科研经历与课程教学充分融合,使大学生在课堂和课程学习过程中得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2]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指导教师往往是本科课程的主讲教师。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注意在课程教学中设置一些能够将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的问题,给出一些弹性命题和思路,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讲解生物化学课程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章节时,举出血红蛋白由于个别氨基酸的变异导致其结构与功能改变的实例;我们就可以提出“请同学们思考和查阅资料,找出一些能够反映出由于分子突变而导致物质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异、进而导致生物体异常甚至疾病的例子”;同时,也可以给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技术和方法证实上述现象,即阐明这一生命现象的本质。通过这一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图书馆或网络等平台查阅文献,了解理论知识的实践现象,进而解决问题。通过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与教师科研工作相结合

高等院校教师的科研工作可以有力地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就离不开教师科研工作的支撑。然而,教师由于受考核评价体系和人事分配制度的制约,不但要完成一定数量的教学工作量,还需要完成一定指标的科研工作量,还要配合平台、学科、专业,以及项目等申报、建设和考核等工作。教师疲于应付各种工作,无暇认真思考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教师科研没有能够很好地支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3]由此,学校在顶层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上述因素,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和培养尽管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自主实践的过程,而实际上项目实施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大学生有很高的热情和兴趣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活动,但是其对如何选题、选什么题目显得不知所措。我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主要以大三和大四学生为主,大四的同学面临考研或就业的压力,没有精力参与这一活动,而大三的同学则大部分精力花费在课程学习和考研复习。而大一、大二同学上课时间较多,课程学习多以公共课为主;且学生与专业课程的教师接触时间较少,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选题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着手。生物学类专业教师科研项目的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如果能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环节结合,将会促进其能力的培养。经过八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不仅增进大学生的研究兴趣,而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将主持的江苏省农业自主科技创新资金项目研究工作与大学生的创业训练结合起来,其指导的“淮安惠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业项目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上获得全国创业大赛创业实践类银奖。

(四)做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人才培养方案的支撑。围绕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贯穿于生物学类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制订一套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生物学类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方案。[4]

作为实践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和专业,生物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紧扣学科和专业背景,且需要兼顾生物学类创新创业型人才要素、课程设置理念、教学与实践模式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科学问题,兼顾大学生广博知识的掌握、个性发展、求实探索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并用先进的管理、优势的科研资源全方位服务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另外,针对生物学类不同专业,除了设置不同模块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还要设置特色板块,着重加强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锻炼其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

(五)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同样,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制度化。比如协调好教学管理部门(如教务处、教育教师发展中心)与相关职能部门(如人事处、科研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等部门),制订和推行教学与科研政策,平台的服务与使用等,以确保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中心。近些年来,淮阴师范学院陆续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提高和保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4,5]比如,在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中,把指导大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大学生获得江苏省高校本科生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奖项或参加并完成省级以上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项目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把生物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环节进行制度化,出台了促进教学质量提升、鼓励科研融入课堂、加大教学设备和资金投入、开放实验室服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每年定期举行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等各专业的实践能力竞赛;鼓励教师带领大学生组建科研创新创业团队,参加政府组织的淮安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并给予制度上的支持和鼓励。经过几年的实施,我校生物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显著的成效,先后获得四项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奖,在国家、省、市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奖六项。

三、结束语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能力培养是新形势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对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生物学类专业需要结合本学科专业的特点,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等环节建设,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1]杨胜香,郗玉松.科研实践训练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15(9).

[2]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3]何兴兵,林永慧.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J].高教论坛,2012(4).

[4]钟秉林,董奇,葛岳静,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

[5]孟昭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2).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alent training in biology,which is the realistic demand of higher education to adapt to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biology undergraduates,combining with our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in this field,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of biology undergraduat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rom undergraduates'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conversion of teaching views for teachers,the utiliz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ources,improvement of the rules and guideline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ability training;biology specialty

C961

A

2096-000X(2016)23-0065-03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淮安市科技计划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编号:HAC2014012);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编号:PPZY2015A018)的研究成果。

杨立明(1974-),男,副教授,博士,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猜你喜欢

生物学大学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