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维伊自述 扫描

2016-03-17李维伊

美术文献 2016年10期
关键词:同济大学书展双年展

李维伊自述 扫描

LI WEIyI' S OWN ACCOUNT SCANNING

李维伊《风景》系列 视频、数码图片 尺寸可变 2016年

李维伊《风景》系列 视频、数码图片 尺寸可变 2016年

相机是枪,掏出来瞄准就是了。三维扫描仪则是那种逗猫的工具,因为你要在景物之中行走,摇晃着手里的设备,用它的视角顺着景物的毛发一路抚摸下去。它不是那种在快门一睁一闭之间观察世间的工具。它痴痴地看,看事物的正面和反面。这是一种专注的机器。

首先,把需要扫描的景物安置入显示器中的一个红色半透明的立方体里。这个立方体框定了扫描仪的目光所及之处。对于立方体之外的世界,它完全是盲的。事物的表面延伸至立方体的边缘便戛然而止,有如神兵利刃当头剁下。神兵和传说中一样,对世间万物一视同仁,吹毛立断削铁如泥。所有的物质都断了,断在那里。创口平滑精致。唐纳德•贾徳说贾科梅蒂的精瘦雕塑是“空间苹果之核”。原来空间也可以被当作一种食物。那么对于三维扫描仪,空间则是等待切割的一根法式长棍面包。绘画和摄影向来是这样,有人将值得一看的景象截取,放在一个方形空间里面保存起来。三维扫描仪将这个截取的过程坦荡地交代出来。绘画或摄影的扭捏之处在于,它们不得不证明自己是自足的,是浑然一体的。转过脸却又谋图画外之境。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它们总忍不住要升华一下自己。三维扫描仪则憨直地呈现扫描出的模型的切口。教人知道这模型是从世界中切挖出的一小块。三维扫描仪知道自己只能看见这么多,它只描摹这么多。

接着,要拿着扫描仪从各个角度去“扫描”立方体中的景和物。双手伸出,支持着、移动着设备,像是双手撑在一个小孩的腋下,举高他/她,放低他/她,让他/她能看到更多。而在显示器上,整个扫描过程被可视化了。一些白色的物质,像是雪那样一点点在物件的表面凝结,最终覆盖住所有的扫描对象。卡夫卡的小说《室内滂沱》中的语句平白地跳出来:“平时街上下雨,屋子里不下。这回好像全颠倒了。”大概因为同样是存在于一个封闭空间中的降水过程。然而雨是沁润,雪却是遮蔽。全世界的艺术家难道不应该嫉妒雪吗?能够在一夜之间将全世界化为抽象,又能在下一夜消失。一开始,你以为不过那是相似物质的堆积过程,像是马列维奇的《白色在白色之上》。不久你意识到这强大的力量正在暴虐地擦除这世间的形象,完全是劳森伯格的《擦掉德库宁》。所有事物被雪同化、连结成不可名状的一团。而这真的就是三维扫描仪在做的事情,它观察、分析事物的表面,用同一种质量的数据同化这些表面。事物之间的分歧被销毁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样,一次扫描就结束了。我们究竟扫描到了什么?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一些表面,一些或延绵弯曲、或破损不全的表面。表面之下,什么也没有。仿若圣薇若妮卡用汗巾覆盖在基督面部,这柔软的表面就拓印上神之子的形象。只要这块神圣的织物悬挂在墙上,基督便时刻凝视这你。然而一旦掀开它,底下就什么也没有。

李维伊《风景》系列 视频、数码图片 尺寸可变 2016年

李维伊《风景》系列 视频、数码图片 尺寸可变 2016年

李维伊《风景》系列 视频、数码图片 尺寸可变 2016年

李维伊《风景》系列 视频、数码图片 尺寸可变 2016年

李维伊简历 | RESUME

2005—2009年,同济大学,艺术设计学士。

2009—2012年,耶鲁大学,平面设计硕士。

2015—2018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设计工程博士。

李维伊是一位艺术家(http://weiyi.li)、设计师(http://weiyiandfriends. com)、 策 展 人(http://bigbadgallery.com)、 出 版 人(http://republication.com)、杂货店主(http://currently-available.com),她同时生活和工作在以上五个网页链接里。

个展 | SOLO EXHIBITIONS

2012年

“家庭相册项目二”,Fach & Asendorf 画廊。2015年

“输入法”,Art Data Lab,北京。

群展 | GROUP EXHIBITIONS

2007年

M50年度创意新锐评选展览,上海。

2011年

“印刷之死”,纽约,美国。

“KIC小世界”,上海。

硕士课程一年级展览,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纽黑文,美国。2012年

中国设计大展,深圳。

硕士课程毕业展览,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纽黑文,美国。中国独立摄影书展,北京。

eShelf展。

2013年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与Max Harvey合作)

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灵光与后灵光,北京。

工作坊“海角天涯”,HKDI,香港。(与Sheila Levrant de Bretteville、Peter de Bretteville、Max Harvey、Yim Wai Shu合作)

工作坊“An Iron Rod as a Souvenir”湖南大学,长沙。(与Max Harvey合作)2014年

演讲以及设计师群展,窄巷物语,大连。

“明天的派对”,尤伦斯艺术中心,北京。(与Boo York合作)

“教我们操心或不操心,教我们坐定”,BANK,上海。

2015年

公寓展,Open Art,上海。

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摄影书展,北京。

对谈以及“梦厂艺术书展”,第九届IMPACT国际版画会议,中国美术学院,杭州。

影与纸的奇遇:中国当代摄影书展,谷仓当代影像馆,兰州。

“一座岛屿的可能性”,轴艺术项目组,厦门。

“中国8 •莱茵鲁尔中国当代艺术展”,Folkwang美术馆,埃森,德国。(作为“马大哈”成员参与)

“中间地带”,C-space画廊,北京。

第十二届Pintor Laxeiro艺术双年展,拉林,西班牙。

“来自中国的50本当代摄影书”,FORMAT摄影节,德比,英国。

2016年

“动境M-Scape:中德动态影像先锋展暨研讨会”,B3+Shanghai,上海。“于瀛群展:佛跳墙”,应空间,北京。

“Light Show”,草场地261号院,北京。

“Factually Real Illusions”,The Cook House画廊,伦敦,英国。

“绝地反击系列:热”,J: 画廊,上海。

abC艺术书展,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上海。

“山中美术馆”,四方美术馆,南京。

“过剩的想象,无所事事的绝妙”,没顶画廊,上海。

“Re-”,纽约,美国。

基于BIM的框架结构智能化审图技术的主要功能包括了框架梁和框架柱的配筋率及配筋构造规范审查,主要涉及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及《建筑抗震设计规程》中的强制性条文,具体功能架构如图3所示。

李维伊《风景》系列 视频、数码图片 尺寸可变 2016年

获奖 | AWARDS

2006年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院奖学生艺术作品展一等奖;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

2007年

M50年度创意新锐评选银奖;2007年度国家奖学金;绿链顾问企业联盟LOGO设计比赛铜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院奖学生艺术作品展二等奖;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

2008年

上海双年展国际学生展优秀奖;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同济大学西曼帝克奖学金一等奖。

2009年

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

2010—2012年

常玉基金会奖学金。

2012年

Rebecca Taylor Porter奖。

艺术项目 | ART PROJECTS

2013年

工作坊“An Iron Rod as a Souvenir”,湖南大学,长沙。(与Max Harvey合作)采访,REDESIGN,以色列。

2016年

456论坛放映系列第一辑“以媒介之名”,美华艺术协会,纽约,美国。

出版 | PUBLICATIONS

2012年

杂志《GRAPHIC》,韩国。

2014年

采访,《晨报周刊》,长沙。

媒介计划,《艺术财经》杂志2014年10月刊,北京。(与Boo York合作)采访,梦厂,杭州。

2015年

项目“输入法”,《艺术界》杂志2015年10月刊,北京。

杂志《INSPIRE》创刊号,台湾。

采访,设计长沙,长沙。

猜你喜欢

同济大学书展双年展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空场”书展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2020亚洲物流双年展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沈鹏《诗为同门七子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