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本土文化 拓宽国际视野——第6届“中国·实践·管理”论坛(2015)纪要

2016-03-17李小平

管理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研究管理



根植本土文化拓宽国际视野
——第6届“中国·实践·管理”论坛(2015)纪要

面对用户需求个性发展、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移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等系列纷繁芜杂的企业生态变化,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必须相应地进行调整。植根本土文化谋求创新,拓宽国际视野效法先进,是学术界、企业界所普遍认同的应对当前企业生态变化的不二法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的大力支持下,由管理学报杂志社发起,四川大学商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第6届“中国·实践·管理”论坛,于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四川大学商学院成功举行。

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和君咨询集团、成都科衡环保技术有限公司、陕西直方大物联网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企业的130余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出席了论坛。论坛以“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国管理研究与实践”为主题,对“一带一路”企业的协同创新与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创业管理研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探索与管理创新、新常态下传统企业的组织(文化)转型与发展、“互联网+”与企业持续变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决策与分析、中国本土管理理论和研究方法创新、中国优秀企业的评价标准及案例研究、东西方经典管理思想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直面中国实践的管理研究现状与及展望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本次论坛将学界与企业界面临的管理问题置于全球管理理论、管理实践发展的视域之下,通过学术界和实践界的深入交流,对在国际上日益得到关注的中国管理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促进本土管理研究和企业实践的不断创新,彰显中国管理学者和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

本届论坛是继2010~2014年举行的5届会议之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代表共同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直面中国管理实践”方针的落实,探讨中国管理实践重大问题,助力中国管理实践科学发展的重要学术活动。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李光宪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原常务副主任陈晓田研究员、管理学报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张金隆教授分别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四川大学校长助理、商学院院长徐玖平教授主持了论坛开幕式。

李光宪教授强调,本论坛是中国管理学界专家学者共商学科大计、交流学科发展前沿、推进学科健康发展的高端平台,更是企业界与学术界交流碰撞思想、共同提升学科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陈晓田研究员对中国·实践·管理论坛坚持“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他结合管理科学部资助重点和发展规划,强调了“管理实践”与“管理研究”的辩证关系;他指出,管理问题来源于实践,管理研究就应该面向实践,并致力于从实践中发现研究课题,解决现实问题。

张金隆教授简要回顾了前5届论坛的基本情况,并就管理学报杂志社长期以来坚持“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具体举措做了介绍。他认为,管理学研究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和国际化视野,直面中国管理问题,服务中国管理实践;并希望通过论坛提供的交流平台,助力中国管理学派成长、推动中国管理科学发展。

本届论坛围绕主题,邀请了15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大会主题报告。

四川大学陈维政从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对企业工会的角色冲突进行分析,并针对中国企业工会角色冲突对工会职能作用发挥的影响进行了对策研究。他指出,中国企业工会在劳资纠纷中不作为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会多重角色所导致的尴尬立场。这三重角色包括:①政府所期望的维稳角色;②企业所期望的维序角色;③职工所期望的维权角色。角色的冲突使得公会行驶职能受影响。此外,个人层面的角色冲突,即公会干部因兼任行政管理职务而陷入双重身份之间的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会职能作用的发挥,使得工会帮扶职工、协调劳资关系、参与民主管理、培训教育、自身组织建设等主要职能受到影响。总之,工会在维权方面可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工会应当牢记自身的维权本质,平衡自身正负面影响。

针对全球化时代的企业人才管理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的章凯认为需要关注以下问题:①中国企业管理西方员工往往形成刚性的文化冲突;西方在华企业管理中国员工文化冲突相对较弱。该现象对中国企业当前人才管理提出两个问题:②如何提升国内企业人才管理水平?如何提升本土企业跨文化管理水平?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在于对文化及人性的分析。章凯指出,文化的管理功能兼具凝聚和适应,而社会文化和组织文化的嬗变也将对文化的管理功能产生影响。对中国企业而言,发展跨文化人才管理以应对文化管理中的文化冲突存在必然选择:1)由俞文钊提出的共同管理文化,即整合同化理论;2)由齐善鸿提出的道本管理,即管理者的思想与意志要服从管理规律;企业文化要尊重人性的规律;以道为本,增强人的主体性,以此消解管理的异化。逐步提升的文化管理将有利于提升我国国家形象,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基于人性的价值观认同,也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理性选择。

四川大学徐玖平以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为例,深入探讨了综合集成管理理论在项目管理中的运用实践。徐玖平指出,当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存在8个方面的主要难题(如混凝土浇筑、场地布置、工程调度等);有关研究思路应紧抓系统观点和研究范式,即研究问题,构建方法,解决问题。徐玖平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分析了浇筑运输网络系统优化、施工场地布局动态优化、多模式多项目调度平衡、材料配比采购库存优化、资源共享机械动态分配、多层决策主题土方调配、枢纽联合通航协调控制、危险品运输与网络优化等科学问题。他还提出了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5个公开问题,即集成管理体系的存在性、问题模型同构同态性、模型算法同构同态性、重大工程可调性、大型水库碳源的不可计算性。

对于管理学理论与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武汉大学谭力文通过对历届“中国·实践·管理”论坛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问题做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进一步加深对管理学经典理论的学习,辨析管理活动的特征与科学性自我的特色;加强管理实践活动的参与,夯实基础理论研究,从而更好地把握管理学的学科特性。他提出,推动“中国·实践·管理”论坛的两支主要力量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和管理学报杂志社。论坛聚集了诸多对中国管理学发展关注的专家,引导研究了不少值得关注的基础和前沿问题,取得了一定的共识。通过分析著名管理学家的学习、成长路径,谭力文认为管理学理论架构仍在发展和自我修正,管理理论有基础管理学理论与职能管理理论构成。人们应当更理性地选择,或更多地参与管理等实践活动。

和君咨询集团董事长王明夫认为,有两大趋势对中国企业兴衰和管理实践有极大影响。其一是全球格局的变化——西落东升、中国复兴。中国企业必将面对的时代主题,是融入整个世界——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融汇文明。其二是文明换代,工业文明转变为信息文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管理不再仅仅是“人与组织”中人对人的管理,人对物的管理,还有物对物的管理,物对人的管理、“无人”的管理、“无组织”的管理。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应具有宽阔眼光,仅依靠经济逻辑远远不够,应当做好准备迎接一场文明的冲突与对话。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管理学的第三次春天将会到来。

谈及中国本土管理思想的发展,西北大学刘文瑞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及转型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当代管理思想的4种研究象限:西法西境、西法中境、中法中境、中法西境。刘文瑞表示,管理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研究方位需与中国本土环境相结合,既以西法整理国故,以西法批判国故,以西法弘扬国故,以西法解释国故。学者应对比中西方,找出普适和特色的关系,发现西方中心和东方优势的关系。同时,也应警惕从中国到“天下”到思维。刘文瑞指出,“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为荒谬说法,中西反向批判的越俎代庖,主宾颠倒会导致学术问题的非学术化。管理思想的中西研究将吸取过往的经验教训,并在“西法+中境”中提炼管理的中国理论(如差序格局),在“中法+中境”中升华,唯有这样,未来中国的管理思想才有可能以“中法西境”走出去。

中南大学商学院沈超红针对一个学术概念:合约相关者剩余产生的国际化背景做了深入探讨。沈超红结合搭乘的士、云天公司、福特公司效率工资等做出方案评价,结合培训学校的产生、优步公司等分析了企业的本质,针对格式塔合约和非格式塔合约探讨了创业质量的测度,并以明蒙战争为例剖析了文明的测度。沈超红认为,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是一个从“非格式塔合约”向“格式塔合约”转换的过程,未来研究仍有几个方面需要改进:①应将研究对象中的成功与失败企业结合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以减少结论的偏差;②在研究方法上,有必要进行纵向的准实验研究,以探索不同阶段企业在不同维度上的权重,以及绩效形成机制;③在理论构建上,“合约相关者剩余”仍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探索。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罗家德提出关系圈子对绩效的影响。他认为,中国人长于创业的关键在于平衡耦合与脱耦的能力,中国的个人关系结构可伸可缩,可紧可密。中国将社会连带分成几个圈子,不同的圈子适应不同的道德标准。最内层的圈子一般包括家庭成员和拟似家人。再往外是熟人圈子,包括好朋友或者关系很近的连带,处于此圈子中的人遵照“人情交换法则”,其特殊信任是通过频繁的人情交换建立起来的。“公平法则”下认识之人则处于圈子的最外层,个人间的信任建立在公平的一般道德原则以及反复社会交换过程基础之上。圈子现象说明中国人在封闭的圈子内核之外,另有一圈熟人组成的外围,从事有限的人情交换,虽长期维持却又可进可退,更可以做实践上延迟或进行多元化的交换,因此,保持了相当的弹性。圈子的可进可出进一步增加了中国人运作关系的弹性,可以耦和以加紧圈子、加大圈子,也可以脱耦以放松关系、缩小圈子。中国人建构圈子的特质也使得其更容易创造结构洞以寻找机会,也更长于创业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宋继文基于对“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的发起时代背景及历年年会情况对中国管理研究的国际化实践之路做了回顾和展望:①英文论文数量逐年稳定增加,中文论文数量及增幅总体少于英文;②来自中国大陆的作品和中外合作的数量明显增多;③微观文章数量增幅较大,相对宏观类文章占比明显;④结合中国制度环境的论文数量呈现下降趋势;⑤关于中国企业面临国际化问题的论文在第一届中占比最多,在2012年达到高峰;⑥创业研究稳定上升,且在全民创业大潮下,预计会成为新的增长点。宋继文指出,IACMR需发展专业精神,与国际接轨,并注重探索学科价值,积极推进中国本土研究。

面对互联网时代管理模式的变化,华南理工大学陈春花首先提出问题,“具有百年历史的管理理论和理念是否在互联网技术下过时了?”她指出,互联网技术之所以对管理形成冲击,是因为全球化带来了资源和环境的改变。在当前由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共享时代,组织如何创造价值的关键并不在于组织本身,应认识在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的创造力的激发与有效协同。在互联网技术对管理的冲击下,管理的新趋势将是雇员社会的消失和个体价值的崛起。这种管理新范式的出现和发展有3个推动力:①整个社会环境都需要关注可持续性和创造力;②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商业模式创新出现,并催生了很多新的组织形态;③人们价值观的演变。由此,新的管理范式是互联网时代必不可少的改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欧阳桃花从案例与企业实践、案例与学生培养、案例与学术研究3个方面讨论了管理学者的情怀,提出数字化背景下的工商管理学科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区服务3个方面的聚焦,形成三位一体,达到聚焦和突破。欧阳桃花认为,聚焦是学者的重要能力,而该项能力的关键在于明确问题研究整体思路。其中,理论视角即资源整合、生态系统、跨边届和商业模式;分析重点即组织结构、组织双元性产品开发流程、创新生态、资源能力;研究情境即概念情景(生态系统+概念(商业、科技、创新、创业);不变的研究核心即创新生态系统(战略))。欧阳桃花指出,研究者的认知与研究行动与能力互为因果:研究者的认知指导研究者的行动,研究者的行动升华研究者的认知。

成都科衡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克江博士基于加拿大卡尔加里污染评估及修复的项目,讨论了智能计算在环境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并提出科技与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和社会与环境系统的内部耦合机制。针对环境风险评估,张克江提出其中两个主要方面:①人体健康风险评估;②生态风险评估,并以污染场地管理及水厂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两个案例,提出智能计算在环境管理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和研究成果。

陕西直方大创新中心创始人许正提出“如何寻找工业互联网时代的转型路径”的问题。通过比较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与德国的工业4.0,许正认为工业互联网具有更宏大的视角,其在人类、物品和服务间形成智能互联、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而核心是智能服务。纵观人类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发展历程,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分工明确,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模式和“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则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人类开始应用物理信息融合系统。许正指出,互联网时代的转型需把握两个战略方向和一个核心。前者指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后者指以数据为核心。此外,许正还提出,工业互联网时代创新的两个方向:与客户共创和快速迭代;组织模式也将因此变革——授权和自上而下的变革,组织扁平化。

本次论坛的15个大会报告,以其精辟的理论分析,清晰的方法论张,生动的实践分享促进了中国管理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此外,本届论坛还安排了6个分论坛及青年学者分论坛。45篇会议论文的作者分别在“组织与战略管理;领导与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管理研究与探索;市场品牌与运营管理;创业、创新与信息知识管理;管理理论、方法与范式创新”6个分论坛做了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管理研究与探索分论坛”凸显了本次论坛的亮点与特色。孙东川、古志辉等一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学者在分论坛上分别做了交流。大家从不同角度探索了中国本土管理理论、方法乃至技术与欧美日为代表的全球管理的互动关联。从交流的角度与观点看,都强调了本土管理应植根于本土文化,并具有全球管理贡献、共享土壤的能力。恰如刘文瑞所说:“论文不在十全十美,但都给出了新的思想,给人以新的启迪,确立了新的起点。”青年论坛则为此次论坛的创新之举,青年学者们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开展研究、发表成果等话题各抒己见,碰撞思想,展开热烈讨论。

在闭幕式上,论坛学术委员为四川大学颜锦江等9位“优秀论文”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鲁耀斌教授致闭幕辞。他指出,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时代向中国管理学界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此次论坛直面中国管理研究,既有规范的理论研究,也有鲜活的案例分析,这将是中国·实践·管理论坛长期关注和推进的重要议题。

通过学术界和实践界的深入交流,本届论坛对国际上日益得到关注的中国管理研究与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促进了本土管理研究和企业实践的创新发展。中国的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既要密切关注全球管理研究实践的步伐,更应通过积极推进本土化、特色化发展而贡献于全球管理研究与实践。

(撰稿四川大学商学院 李小平编辑郭恺)

收稿日期:2015-12-09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2-884x.2016.01.004

猜你喜欢

研究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