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农业雇工现状与特征简析*

2016-03-17向倩雯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11期
关键词:雇工空心化劳动力

向倩雯

(成都文理学院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农业雇工现状与特征简析*

向倩雯

(成都文理学院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进入城市逐步形成空心化,与农忙时节的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形成鲜明矛盾。文章在对广东省阳东县大沟镇、河南省原阳县葛埠口乡葛庄村以及四川省西充县黄竹坝村等地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2014年4月社会资源研究所发布的关于中国农业雇工现状的报告,从对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农业雇工现状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存在雇工难、雇工费用上涨等现象,接着对这种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失地农民数量增加及农民观念的转变,并通过文献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空心化背景下农业雇工的特征即:农村空心化使农业雇工具有技能水平低、年龄性别失衡、易季节性失业、权益难以保障、工作成本高等特征,最后从加强业务培训、细化生产环节、加强社会保障3个方面提出建议以保障空心化背景下农业雇工的健康发展。

农村空心化 农业雇工现状 农业雇工费用 农业雇工特征 农村劳动力流失

0 引言

农业雇工由来已久,只要是被雇佣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都应纳入农业雇工研究的范畴。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量耕地面临无人耕种的局面。而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兴未艾,由于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较低,新型农业主体需要雇佣劳动力协助农业生产,农业雇工队伍因此在新时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壮大。目前,国内学者在农业雇工领域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如:Zhao等(1999)[1]在研究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但仍有一部分人由于年龄、知识、家庭等因素的限制,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或者是经过农村的劳动力市场成为农业雇工。查金祥等(2001)[2]、唐萍萍等(2011)[3]都认为,规模经营的趋势是农业雇工产生的重要原因。鲁先凤(2008)[4]认为,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特点,农忙时节易产生用工短缺,农业雇工的劳作周期也呈现季节性的特征。从以往文献中可以看出,国内大多数都是从历史、社会变迁的角度,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背景下,以逻辑推演的方式对农业雇工的产生、发展、未来进行分析,并没有对专门针对某一类具体现状(如空心化)对农业雇工的发展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作为“空心时代”的农业雇工,其发展现状如何,又具有哪些特征?文章试图揭示这些疑问,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1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农业雇工现状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采用雇工形式进行农业生产的主体数量较多但分布分散,但是其在现状和特征上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因此该文采用调研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农业雇工的现状进行研究。调研报告采用2014年4月社会资源研究所主办,乐施会资助调研并发布的《迁徙的人-中国农业雇工生存状况调查》数据,该报告调查了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的海带雇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昌吉市、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的番茄雇工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武陵山区的茶叶雇工。典型案例来源于在河南省原阳县葛埠口乡葛庄村、广东省阳东县大沟镇以及四川省西充县黄竹坝村等地的调研。

1.1 农业雇工规模较小有扩大趋势

我国城镇化进程往往伴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农民工数量达到2.444 7亿人,比2014年增长352万人,同比增长1.3%。这些流入城市的劳动力中大部分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客观上造成了农村“空心化”的现象,农村家庭形成了主要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的留守群体[4]。而随着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数量的不断增多和农作物种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5],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迁徙的人-中国农业雇工生存状况调查》中显示,中国农业雇工的规模在100万~300万之间。仅占我国农村人口总数的0.14%~0.45%。而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所带来的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业季节工收入相对提高,城镇吸纳“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下降等因素,其数量将逐渐扩大。

1.2 普遍存在雇工难现象

农村空心化导致农村“雇工难”的现象。在春季插秧季节,河南省原阳县葛埠口乡葛庄村的种植大户刘云种植了面积约为面积约为270hm2,约需要100个雇工,而当地青壮劳动力多数流入城市务工,加之农忙时节雇工难,只能通过亲人朋友增加人手以及开具较高的劳务费用勉强完成当年的插秧工作。四川省西充县黄竹坝村的菜民许安北,每年蔬菜采收季节的收割、捆绑、搬运等工作耗时长且劳动强度大,而村子里的青壮劳动力大多进入城市务工或者在当地企业做工,雇工费用以小时支付却仍然难以雇到足够的工人。广东省阳东县大沟镇大沟村的村民有500余人,目前常住人口仅有110人,劳动力的缺失使农忙季节只有提前开工以应对人工不足。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在农忙季节经常面临雇工难的困境,特别是一些农业生产管理较为粗放的地区的种植大户,以及周边经济较为发达的乡村,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在调研中发现这种雇工难的现象在全国农村地区都较为普遍。

1.3 农业雇工费高涨

农村青壮劳动力的缺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供需失衡,雇工费用长期只增不减,根据调研组在全国开展的实地调研情况可知,各调研点农业雇工大多是以小时或以天为单位计费,江浙粤等沿海地区的雇工费用以小时工和以天数雇工的费用分别约18~20元/h和200元/d,内陆地区则分别约为10~15元/h和150元/d,与此同时,按天雇工方式的费用也相应地水涨船高:平均由过去的约60元/d增长到约150元/d。价格也随不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而有所差异,例如河南省原阳县葛埠口乡葛庄村在插秧时节平均每人按日要付120元的雇佣费用; 广东省阳东县大沟镇大沟村的村民曹兴表示给农田打药时,一位60岁的男性村民成为被雇佣者,需要以每桶4元的价格按桶付钱,总的下来一天的费用约300元。雇工费用高涨直接导致种植农作物的成本增加,压缩了农民种植利润[6]。

2 成因分析

目前农村雇工总体规模并不大,存在雇工难、雇工费用较高等现象,本部分将着重分析背后的原因。

2.1 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新型农业主体规模的壮大,农业朝着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不断发展。推进土地规模经营,除了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外,还要使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当农村大量劳动力不再承包耕地,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工资性收入的增多使其对土地的依赖性进一步降低,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愿进一步加强[7],当这种情形形成一定规模后,一方面会带来农村的“空心化”,另一方面也会使土地和承包经营权进一步集中在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创造出有利条件,其相应的劳动力需求也随之增加。

2.2 失地农民数量增加

由于土地被征用,处于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现状的农民数量不断增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 1999~2005年,全国被征用的土地已超过127万hm2,造成4 000万农民失去土地,而且每年还以200多万人的速度递增。2011年,失去耕地的农民有204.2万人,被征收耕地面积19.8万hm2。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将超过1亿人。土地被征用后,一些失地农民面临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的现状,生活陷入了贫困。

2.3 农民观念的转变

农民观念在与时俱进,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商业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从雇主的角度看,其思维也在发生转变,由过去“求工”转变为“雇工”,“求工”需要在人情方面花费一些资金成本,雇工只需要付出雇工劳动费用,且花费的成本相差无几。从雇工的角度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在成为农业雇工前必然要与目前自身的收入进行衡量,如果达不到预期,必然影响到其身份转换的积极性,这也是雇工难、费用高的诱因之一。

3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农业雇工特征分析

3.1 农业雇工对提升自身技能水平有着强烈的需求

农业雇工的产生,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上看,在于资本、技术对劳动力具有替代效应,一方面对于拥有较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于“低技能”劳动力的挤压效应不断增强,一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工人,自然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被排挤在用工企业之外,流向相对粗放的第一产业,成为农业雇工的重要来源。但从现实角度看,农业虽然对技术门槛要求较低,但并不是零门槛,这些人在从事一般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仍会遇到一些技术上的困难,特别是当他们面对的是农业机械化、管理精细化、种养科学化的规模经营方式,这些困难将更加难以克服,其自身的技术短板会进一步凸显。因此,提高自身劳动技能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成为大多数农业雇工的迫切需求。

3.2 农业雇工的年龄、性别失衡

农业雇工的产生与农民工流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图1和图2我们可以看出,从农业雇工的年龄构成看,主要人群是青壮年劳动力。国家统计局2015年对全国农民工的监测调查报告指出, 2015年全国农民工中, 16~20岁占比为3.7%, 21~30岁占比为29.2%, 31~40岁占比为22.3%, 41~50岁占比为26.9%, 50岁以上占比为17.9%。从性别构成上看,女性占比为33.6%,男性占比为66.4%。这意味着当前空心村留守人群主要为儿童、老人和妇女,性别上集中于女性,年龄上两极分化,对于这些有青壮劳动力流出的家庭,剩余劳动力无法保证家庭正常的农业生产,于是其中一部分将自家的土地进行了流转,进而成为农业雇工[8],从而导致农业雇工总体上性别与年龄失衡。

图1 2015年农民工年龄构成 图2 2015年农民工性别构成

3.3 农业雇工易造成季节性失业

农忙时节,农民工返乡务农抢收抢种,造成企业“用工荒”,这种现象说明农村空心化具有一定的周期特性,而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别是进入新常态以来,随着中央“三去一降一补”等政策效应持续发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餐饮、建筑、制造等行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5年我国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由31.3%下降至31.1%,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由22.3%下降至21.1%,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农民工比重由6.5%下降至6.4%,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农民工比重由6.0%下降至5.8%,均出现了负增长。经济压力造成了农民工收入增长空间有限,户籍制度的壁垒进一步强化了农村空心化的周期性循环。这些青壮年劳动力一旦从事农业劳动,在农业生产经验、自身年龄性别、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融入等方面都与传统农业雇工相比有着绝对的优势,势必会对农业雇工产生一定的挤压效应,带来季节性的失业,对其工作岗位、总体收入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3.4 农业雇工的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

根据调研情况看,农业雇工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关系确立程序较为简单,契约合同,工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大部分上以口头约定的形式存在,随后雇主在农业雇工劳动结束后支付一定报酬。这种劳动关系对于农业雇工来说具有一定的风险,不仅是因为其与雇主之间缺乏法律形式上的约束[9],更是因为空心村一般都拥有较为原始的人文思想环境,重人情,轻契约的思想往往根深蒂固,一旦雇佣者单方面毁约,农业雇工缺乏有效的渠道和证据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5 农业雇工需要承担较高的工作成本

农业雇工在寻工、做工等多个环节均需要一定的交通、食宿费用,这些费用的支出,与当地的交通区位以及基础设施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根据调研情况看,大部分空心村都处于交通不发达、生活环境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这都使农业雇工面临着较高的生产成本,特别是在寻工阶段,如果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意味着其交通费用、生活费用都需要自己承担,这都增加了其务工的机会成本,从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农业雇工流动的重要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务工,造成了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极其不合理的分布,导致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和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使得农村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出空心化的分布状况,虽然农村空心化对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雇工整体素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大部分空心村因其位置偏僻,地形复杂,并不适合规模耕种,因此在大部分空心村地区,这种正面作用的发挥是有限的[10]。另一方面,农村空心化对于农业雇工也有着一些不利的影响,例如雇工年龄性别结构上的失衡、承担的生产成本较高、易产生季节性失业等,虽然农业雇工数量在未来还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但就目前情况看,这些都将成为制约未来农业雇工发展的掣肘,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4.1 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

农业雇工因其自身技术水平低,增加了在现代农业中使用现代机械和现代耕种方法中的困难,因此,改善农业雇工的生存条件和就业状况,首先应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状况,在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林业种植等领域的具体生产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特别是要针对农业规模生产的农机操作、田间管理等较为专业的领域加大培训力度,使农业雇工技术水平与农业规模化发展相适应、相协调,从根源上解决雇工难题[11]。

4.2 进一步细化生产环节

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来看,要针对农业雇工的特点,将生产环节进行细分。农场的农业生产工作就是“田间操作”,即像工厂车间操作一样对农业生产环节进行拆分。这种生产环节拆分类似于工厂的流水线生产[12]。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因为整体工作量比较大,因此要求各个雇工被分配工作要尽可能细化、明确、简单,农业雇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一道道例如挖土、施肥、除草等劳动工序,尽量减少农业雇工从事土地规模耕种时可能遇到的技术壁垒,进一步降低其门槛。

4.3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

一方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壁垒,使进程务工农民享受到充分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使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减少与空心村之间的候鸟式迁徙。另一方面,增加农业雇工的劳动保障力度,针对农业雇工的特点,探索城乡统一的劳动保障体制,加强针对农业雇工的政策宣传,加强对雇主的监管,同时畅通雇工劳动仲裁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业雇工的合法权益。

[1] Zhao Yaohui.Leaving the Countryside:Rural-to-Urban Migration Decisions in China.American Econom Review, 1999,5: 281~286

[2] 查金祥, 曾令香,许家林.湖北农业微观经济组织运行现状的调查报告.中国农村经济, 2001, 3(8): 26~33

[3] 唐萍萍, 李世平.兼业农业工人存在及发展研究.西北人口, 2011, 2(2): 18~20

[4] 鲁先凤. 中国现阶段农业雇工的特征与成因简析.理论月刊, 2008, 12(1): 154~157

[5] 郭国仕.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龙岩学院学报, 2013, 31(6): 88~96

[6] 安海燕, 洪名勇.农地流转研究综述与展望.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3): 21~25

[7] 鲁先凤. 中国现阶段农业雇工的特征与成因简析.理论月刊, 2008, 04(12): 152~157

[8] 孙新华. 农业经营主体:类型比较与路径选择——以全员生产效率为中心.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 31(12): 59~66

[9] 乜小红. 再论敦煌农业雇工契中的雇佣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1, 32(4): 69~75

[10]盛天保. 沪垦农业雇工的利弊及对策.中国农垦, 1988, 12(1): 16

[11]罗锡文, 廖娟,胡炼,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1): 1~11

[12]丁敬磊, 刘光远,赵美平.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研究——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2): 37~44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HOLLOWING*

Xiang Qianwen

(School of Management, Chengdu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Chengdu, Sichuan 610000,China)

With the transfer of large rural labor forces into the city, the hollow phenomenon appears in the countryside, which leads not enough supply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in Yangdong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Yuanyang country Henan province, and Xichong country Sichuan province,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report released in April 2014 on the situ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employee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employe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hollowing, for example, it was hard to employ and the employment cost was very high. And then it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his phenomenon such as the increase demand of labor forces due to the agricultural scale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increase number of land-lost farmers, and the transfer of the farmers' minds. Combining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ase analysis method, it reveal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e., rural hollowing had resulted in the agricultural workers with low skill level, gender imbalance, seasonal unemployment, no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so on. Finally, it proposed to strengthen business training, refine production links, and enhance the social security to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employment.

rural hollow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employees; the employment cost; the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loss of rural labor force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1124

2015-11-17

向倩雯(1983—),女,四川南充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等。Email: 61398577@qq.com

*资助项目: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度科研项目“小微网咖企业的发展与管理研究”(WHCY2016B05)

F320.3

A

1005-9121[2016]11-0158-05

猜你喜欢

雇工空心化劳动力
适度规模经营农场雇工管理的现实困境与模式创新
——基于广西芒果适度规模经营农场的调查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
地勘行业野外临时雇工的安全生产管理
乡村旅游视阈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探讨
生活之路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