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整体设计

2016-03-16李昱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设计

李昱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整体设计

李昱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开发和建立新型职业教育课程需要从研究课程特点、抓好课程设计开始。主要从实践出发,介绍了我院高职护理专业《正常人体功能》课程设计的前期准备,设计思路,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教学策略设计、考核评价设计等设计内容,旨在同行交流,切磋经验。

关键词:正常人体功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被大家所认识,探索和建立适合国情、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职业教育课程模式[1],已经成为广大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开发和建立新型职业教育课程需要从研究课程特点,抓好课程设计开始。教学设计是针对教学对象,通过创设教学情境,预先安排好教学进程,综合教师、学习者、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所进行的以实现学习目标的一个宏观系统过程。教学设计一般包括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教学策略设计、考核评价设计等几大方面[2]。我院“正常人体功能”课程被立项为精品课程以来,经过不断研究和探索,形成并优化了课程设计。

1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

1.1明确课程定位

我院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健康保健、护理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在这一专业目标统领下,我们走访调研、结合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和需求分析,研究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新变化,本着结合“淡化学科、突出能力、形成特色”的原则,设置了“正常人体功能”课程。该课程是护理专业所必需的重要基础课程,是由传统学科体系“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课程有机整合改造而来的。一般在高职第二学期开设,是上承“正常人体结构”,下接“病理学”“药理学”和其他专业课,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一门课程。

1.2开展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为了学”教学设计思想的体现,学习者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主要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分析学生先行知识,从教学需要的角度分析认知特点。首先同一班级内先行知识存在差异,原因主要是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招生政策是“文理兼招”,吸引了大量文科学生的报考,而学校编班是系统随机的,文科生化学、生物学基础普遍偏差,学生接受和理解程度上参差不齐。其次从认知特点上分析,理科学生普遍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较容易接受本课程,而文科生普遍形象思维较强,不适应本课程特点和学习规律。

1.3了解教学现状

教学现状是一方面学生心理上因多年成绩不佳及老师和家长的责备存在厌学情绪,认为老师讲的东西枯燥、无趣,又或者根本不做预习完全听不懂,但为了保住毕业证疲于应付。另一方面老师经常抱怨学生不爱学习,上课经常玩手机,产生职业倦怠感,不愿与学生多交流,为了完成任务只看黑板或课件,不看学生,课堂不活跃,教学效果不佳。这样的教学现状使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2教学设计

在“学院建病房,医院设课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基于护理工作过程,按照“以护理行业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以护理行业标准引领课程设置标准、以护理实验实训对接行业技术要求、以教学资源内容对接护理岗位任务”的理念进行设计。

2.1教学目标设计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高职特点在课程中的体现,应定位在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支撑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养成,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并且区别于中职和本科,体现高职特色的目标。具体:1)能力目标:能将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用于医学专业课学习和临床实践,能解释生命现象,疾病发生、发展,提高整体护理能力;掌握机能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能进行验证性实验,初步设计综合性实验的能力;通过设计案例,任务引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初步分析能力。2)知识目标:掌握人体各大系统、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活动规律。3)素质目标: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态度。

2.2教学内容设计

在设计时一定要脱开教材,不唯教材,始终以支撑教学目标为出发点,结合未来主要就业岗位来开发,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序化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关键,且随着行业发展、岗位变化、学情不同,教学内容是不断创新变化的。结合护理学生文理兼收以文科为主的生源特点、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及职业发展的需求,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来优化筛选教学内容。将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与物质代谢紧密联系,突出人体功能的一致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增加与护士工作紧密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力求体现“职业化、实践化、情境化、开放化”。具体内容分为细胞生理、物质代谢、血液循环、内脏功能和调节系统(神经内分泌)五个学习模块,每个学习模块可再分具体的学习单元。教学单元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递进式编排,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3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

一是教学环境设计。教学环境设计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基础设施配备、信息化教育技术和软件的引进、专业文化氛围的营造等。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互补办学的优势。本课程现有校内实训室5个,理实一体化教室2个,另外还有校企共建校医院1所,校外实训基地40余个。先后与多家医院开展深层次联合办学,将学生第二学年的专业课教学直接搬入医院,为每位学生安排导师指导学习,充分发挥医院的资源优势,几年来效果显著,培养的学生深受就业单位的青睐。所有教室均配有多媒体设备,校园网络全覆盖,教学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精品课程资源上网,师生共建学习微信群、QQ群,实行线上线下无阻碍交流。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内涵的重要支撑,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教学水平提高了,才能将各种教学硬件发挥最大效能。通过引进、招录、培养、培训、招聘等多种途径,构建老中青、学历职称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改过去“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教师做导演,学生是演员”,变“围着黑板讲护理”为“围着病床学护理”。

三是学习资源开发。将以往课程网站资源服务于教师改为开发学习资源,服务于学生。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如课件、彩图、动画、视频、微课,是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客服多种困难,花费很大精力来学习并积累起来的。鼓励青年教师发挥特长,积极进行微课制作,小范围内实施翻转课堂,网络化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随时使用手机学习终端在校园学习。发挥高年资教师的作用,编写体现高职特色的校本教材,拓展补充辅导读物、教学案例。

2.4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通过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相关技术,合理组织教学和制订教学过程的整体方案[3]。具有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我们在课程中注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探究为引领,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进行具体的学习单元设计,包括信息资讯,任务导向,即课前布置任务,以任务为导向、提供多种信息资讯使学生获得形象感知;网络化资源开展自学检测,发现问题;课中案例引领,提出问题;教师示范、学生演练并及时纠错,形成学做一体,解决问题;通过考核、小结、布置思考题等环节,总结提升,拓展问题。并在课外开展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学习动向,反馈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2.5考核评价设计

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过程性考核占60%,包括课堂考勤、师生互动评分、单项实训考核、学生互评、组间互评等形式。终结性考核占40%,包括理论测验和实训考核。

建立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的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每学期发放纸质材料组织学生评教1次,网络评教1次;教研组老师、教学督导通过听课开展同行评价;为见习医院、实习医院和就业单位发放调查表,校企深度合作医院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收集社会评价等意见。

3结语

课程是办好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一项重大难题,也是高职教育走提升内涵发展、领先其它院校同类专业、提高专业吸引力的重要法宝。教师们应树立新观念: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教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要站在“忠诚党的高职教育事业”的高度,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摸索适合校情的教学设计方案,并认真在教学中组织实施,及时总结,不断改进,修改完善设计。通过教学设计,教师从原来教学改革的旁观者变为设计的实施者,通过亲身体验,不断提高教学能力,获得职业满足感。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黎华, 刘柳. 浅谈高职课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J].广西教育,2010(15):42-44.

[3] 张震,张京毅,吴树华. 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医学院校教学策略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5(14):103-105.

(责任校对谢宜辰)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2-0035-03

作者简介:李昱(1982-),女,陕西西安人,讲师,硕士生,主要从事高职医学基础课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课题资助项目(SGHI2644)

收稿日期:20150918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2.011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课程设计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