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16-03-16袁曦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就业指导大学生

袁曦

(邵阳学院,邵阳 422000)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袁曦

(邵阳学院,邵阳 422000)

摘要:自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教育改革政策至今,大学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逐渐发展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数量剧增导致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增大。结合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和教育模式的现状,提出一系列的对策,旨在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指导水平,以满足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大幅度增长,1998年的毛入学率不足2%,到2004年就达到了15%,2010年已达25%,而2014年高达37%,数据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攀升,从1999年的84.8万,到2015年的749万,增加了近8倍,创造历史新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国内各高校逐步在教学计划中加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一门课程。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开设了该门课程,但纵观实际情况,大部分高校的课程建设仍处于起步或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对课程重视程度不高、教师专业素质欠缺、课程内容空洞乏味、教学方法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索与研究该课程体系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当务之急。

1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是关乎国家稳定和民生的社会性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而今存在的普遍情况是,大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匮乏的职业生涯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好比用圆规画图,我们通常以学历作为支点,以理论专业知识为半径,来画出就业的行业范围,结果这范围是非常小的。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作为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同时还得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当下就业形势,合理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方向,才能实现从学业到职业乃至事业的顺利转变。课程是教育活动中最直接并且效果最稳定的影响因素。因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成为真正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

2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分析

2.1重视程度不够,课程效果不明显

国务院办公厅在2009年召开常务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出台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文件,为响应号召,促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然而不少高校在思想上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因此课程的设置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建设不规范、课时安排不合理、课程内容空洞乏味、严重滞后等[1]。在相关文件中,有规定要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但很多高校未做到这一点,对上课的时间安排也是不合理的,这就导致学生不重视该门课程,上课积极性也很低,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

2.2教师专业素质欠缺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2]。因此对任课老师的理论功底与教学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然而,由于课程起步晚、不受重视等原因,很多高校都缺乏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授课教师主要是学工这一线的老师,如院系学生工作副书记、党支部书记、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等。指导学生就业是他们的具体工作之一,由于日常琐碎的事情较多,这一群体的授课老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备课和丰富课堂内容[3]。因此在各高校,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老师普遍缺乏。

2.3教学方法单一,内容空洞,缺乏实践性指导

目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国内大部分高校采用集中授课,为传统教学方式,授课形式为任课教师照本宣读一些国家政策,创业案例等内容,枯燥空洞乏味[4]。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互交叉的学科,授课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授课方式及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增加这门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和探索,以提升自己实践的能力,享受到学习的乐趣[5]。

2.4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

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的安排,大部分本科院校选择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学生进入到三年级的第二个学期的时候学习就业指导的课程,当然高职院校的安排有所不同,但是这些安排都存在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不连续而导致不同阶段教育的间断和缺失的问题[5]。另外,在课程考核方面也是不完善的,很多高校采取的是课堂考勤和开卷考试或考查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没有采取像专业课一样的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在课程评价方面,各高校过于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忽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3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

3.1灵活自主的的课程管理制度

在高校,先进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确保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的质量,首先得在教学管理制度上下功夫,我们不仅要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管理制度,而且还要不断完善课程学分制[3]。高校可以积极探索开发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同时可在一年中多个时间段内安排此项课程,满足学生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上课内容的需求,并保证学生在顺利完成课程后能获得相应学分[6]。因此,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设为必修课并规范学分制度,提高师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与参与热情,是非常必要的。

3.2多元丰富的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是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也是经验、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的载体,包括课内课程资源和课外课程资源两类,它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实施中,不仅需要加强场地、媒介、设备等硬件资源的建设,同时需要注重实践场景、案例库和网路环境的建设。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现实体验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在职业任务、职业选择以及职业规划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邮件、QQ、论坛等与老师和同学交流;通过建立信息服务平台,让学生及时掌握招聘信息;也可以搜集毕业生的真实工作经历,搜集网络成功人士的经典案例,经加工、处理之后用在课堂教学上,使其成为课程教学方式的特色[7]78。

3.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任课老师多数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兼任,由于工作内容和时间的限制,这些指导人员很难全面开展个性化教学服务。高校中专门从事职业生涯教育人员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性强,涉及面广,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在指导过程中扮演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家、就业指导专家、心理咨询师等多种角色,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促进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发展的关键因素[3]。

3.4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学方式是课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能否熟练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授课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必须以对学生的认识为前提,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多元化的开展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活动的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8]。

3.5实践学习策略

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着眼于理论知识,而不是社会实践过程,在这种单一的课程框架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是完全脱离实践意义的,不能很好地将学校所学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与实际工作经验以至于在初入职场时无法全面发挥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因此,让大学生们多参与实践活动是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3.6翻转教学策略

翻转式教学理念最早是由美国的2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提出来的,翻转式教学主张学生要从“观众”反转成为“演员”,教师要从“演员”反转成为“编导”,即教师和学生课堂角色互换,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探寻摸索答案。该教学理念提倡课堂教师要注重“三编一导”,“三编”即编噱头,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编剧本,引燃学生的学习欲望;编流程,延续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导”即把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完成并深化学习内容。翻转教学策略有利于增强师生课堂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3.7情境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的概念最早是由Brown,Collin和Duguid在1989年的《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的论文中首次提出的,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氛围,情境教学是以近代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主张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直接体验、感受和思考,而这“现实场景”有可能是真实的环境,也有可能是教师创设的虚拟情境,多元、多构、多功能的情境能让学生在诸多可能产生的现实选择中主动去学习,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和认知的结合能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8]。情境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对用其全部感官来亲自参与的直接经验与活动有很高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他们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学习内容,建构自我认知的观念,还可以运用该学习经验为基础,继续发展其他方面的学习。

4结论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与特质,挖掘自己潜在的优势资源并成功进行定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他们顺利走入社会,实现从学业到职业乃至事业的顺利转变。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把该课程建设工作作为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重要内容,集合各方力量努力探索和提升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和水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质,帮助其实现完美人生。

参考文献:

[1] 黄志杰,文剑辉.关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刊,2012,31(11):172.

[2] 袁国.高职学院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8(13):22-23.

[3] 刘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 余长乐.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实施的思考与讨论[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7):251.

[5] 叶任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3(27):129-132.

[6] Talbot TB,Sagae K,John B. Sorting out the virtual patient:how to exploi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Game Technology and Sound Educational Practices to Create Engaging Role-Playing Simulation. JGCMS,2012,4(3):1-19.

[7] 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孔夏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3.

(责任校对晏小敏)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2-0025-03

作者简介:袁曦(1962-),女,湖南洞口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课题

收稿日期:20151022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2.008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建设就业指导大学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职院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高职法律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议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