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教学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有效路径

2016-03-16任玥姗

文教资料 2016年3期
关键词:素养生态评价

任玥姗

(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基础教育教学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有效路径

任玥姗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在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前,人类在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努力寻求解决对策。小学生具有可塑性的发展特点,在基础教育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可行且必要。本文在解析生态环境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基础教育中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提高教师素养、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上探索基础教育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新对策。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学生态环境教育路径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同时把创建美丽中国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2015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把生态环保建设写进《教育学》教科书。孩子认知、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是小学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行为习惯都会对儿童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基础教育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是在用最小的生态环保成本获取最大的生态环保效益。

一、何谓生态环境教育

严峻的环境污染使人类开始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简单来说,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指人类在生存、发展、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对大自然造成很多不协调的伤害,从而使生态环境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的各种负反馈效应。而本文所界定生态环境教育的概念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与帮助人类认识、维护人类活动与大自然和谐关系保持平衡的社会活动,促使人们树立生物生存平等的价值观,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因此,生态环境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对一切生命的尊重;接受与欣赏生物的多样性;对大自然的保护与关爱。

二、基础教育中生态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教师生态环境教育意识薄弱

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大多是以文学、数学、英语等学科类型为主,师范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对于生态环境知识除专业的生物老师外,其余的学科老师知识相对匮乏及教育能力有限。生态环境教育靠基础教育中各科教学渗透,即使教材中有很多包含生态环境问题的内容,但由于教师本身缺乏生态环境的知识素养,因此不具备结合课程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能力。

(二)领导的漠视及传统应试教育的制约

教师的教学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学校领导的态度影响,如果一所学校的领导漠视生态环境教育问题,那么教师想要重视就非常困难。即使有些教师认识到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但迫于升学压力、每日的课业负担及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使教师只能对生态环境教育望而却步,因为生态环境教育的效果并不在学生试卷、评优、升学及未来发展的评价考核中。

(三)教师缺乏培训途径及教学方法单一

随着对教师在职进修培训的重视,基础教育学校每年都会有教师外出学习或请专家教授来校讲座,但在整个进修学习过程中,内容很少涉及生态环境教育内容,并没有系统、整体的知识讲述及挖掘生态课堂的观摩课。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塑造儿童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和习惯,最终达到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知行统一”。但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都是有限的,因此,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开展生态环境教育需要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践,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教学,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三、基础教育教学中增强生态环境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教师职前及在职培训中提高生态环境教育素养

教育的质量由教师的素质决定,通过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提高小学教师生态环境意识。职前培训就要与地方师范类院校相结合,在师范类院校中开设生态环境课程,并对准教师的生态环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才可获得教师资格证。在职培训的形式较多,如学校可长期与地方师范高校合作,派出部分教师利用寒暑假期学习最前沿的生态环境知识与理念、教育技巧和方法,聘请专家或学者来学校开展生态环境专题讲座,了解生态环境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的问题。另外,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把日常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生态环境感触、问题、困惑详细记录下来,从而开展系列课题研究。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生态环境教学方法

生态环境教育具有实践性、系统性、参与性的特点,仅靠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实施生态环境教育显然是不足的。因而,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开展教学,加强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富有情感色彩的气氛和情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不应该有过多的抽象讲述,而是要根据要求设置爱意的教育情境,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通过活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法、问题中心教学法、个案讨论法等,正确引导学生对生态环境教育由认知走向认同、由内化信仰走向外显践行,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力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新的突破,强化教育效果。

(三)完善基础教育生态环境教育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判断而是改进,要想确保生态环境教育的顺利开展,必须有效完善学校的生态环境教育评价机制。因此,学校在对学生与教师的考核评价中,要把对生态环境教育的考查纳入考核项目之列。生态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领域(正确的理念)、情感领域(科学的价值观)及操作技能领域(正确的行为习惯)。因此,对于儿童的生态环境教育评价不仅要注重情感性、实践性,更要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察。对学生的生态环境知识可通过试卷来考查,但对学生的生态环境学习能力的评价应综合利用多种方式判断,如口头测试、课堂表现、日常行为观察等。

笔者建议采用以下方法对学生的生态环境素养评价:首先,在期末考试试卷中,把生态环境知识及问题纳入命题内容之中,运用多种命题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的生态环境素养;其次,建立学生生态环境学习和表现档案袋,详细记录学生日常在校内、校外的生态环保行为。另外,小学教师应把学生的生态环境素养的养成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同时把教师自身的生态环境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学习掌握情况也纳入考核项目之列,以利于教师综合发展。

(四)建立三位一体的生态环境教育模式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因而,生态环境教育的实施更需要三方形成合力,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给学生系统性、整体性与一致性的影响。

首先,学校方面,要做好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协调,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各科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生态环境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技能,更要积极主动地联系社会上的组织机构和学生家长,合理利用各种环境教育资源,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教育意义的社会环保实践,引导学生做一些植树、放生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共同帮助学生达到生态环境教育的知行统一。

其次,家庭方面,生态环境教育需要学生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行为。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亲密性、终身性等特点,家长可以利用日常生活(节约用水)、家务处理(分类垃圾)、饲养宠物等实际问题,进行家庭环保教育,还可通过外出旅游或参加素质拓展训练,与孩子共同学习、感受、实践,增强孩子的生态环境责任。最后,在社会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宣传生态环保意识与常识。通过电视、报刊、广播、宣传生态环保知识与实例,也是提高小学生生态环境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

总之,若想培养小学生正确的生态环保意识与行为,提高生态环境教育的实效性,则基础教育教学中必须进行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改革,提高教师生态环境教育素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和行为的知行统一,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宫作民.国内外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7(05).

[2]王冬桦,王丽君.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1998(05).

[3]李沂颖.生态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D].郑州大学,2013,5.

[4]梁凯芬.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4.

本文系河南省教师教育改革立项“教师教育服务创建河南美好家园对策研究——以河南基础教育为例”的研(JSJYYB_1340)究成果。

猜你喜欢

素养生态评价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住进呆萌生态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生态之旅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