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育改革的完善及解决思路探析

2016-03-16姜娜

文教资料 2016年3期
关键词:公平改革资源

姜娜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高校教育改革的完善及解决思路探析

姜娜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经久不衰的推动力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尺度,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教育程度决定了这个国家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在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培养的最高层次,高等教育的完善关乎着教育体系的发展。本文从高等教育改革出发,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案,旨在为更好地实施高等教育改革献计献策。

关键词:高校教育改革存在问题完善思路

高校教育改革一直是我国热议的话题之一,从根本上说我国正式的教育改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应付亚洲金融危机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而进行的。国家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等院校开始逐年大规模扩张招生。随后的十几年中,国家不断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并从实际出发,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

一、高校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

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公平、有效、合理地享有高等教育资源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要努力实现地区平等、城乡平等,实现均衡发展。然而,这一目标在我国当前的实践中还很难得到实现。首先是城乡高等教育资源公平等难以实现。由于历史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等一些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资源在城乡分配中存在严重的不均衡,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资源在城市聚集集中,而农村几乎没有任何高等教育资源可言,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直接导致学生求学机会的不平等。2011年中国高校教育公平研究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出生于1980到1985年之间的适龄青年,城市适龄学生享有高等教育资源的几率是农村适龄学生的5.5倍。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其次是地区平等难以满足。越来越多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向东部发达城市聚集,向一二线城市聚集,导致中西部、三四线小城市高等教育资源匮乏。以“211工程重点大学”为例,60%的“211工程重点大学”集中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的“211工程重点大学”仅占比40%。再以“985工程重点大学”为例,北京占有8所985高校,而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却没有一所985高校。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几乎垄断于发达地区和发达城市,地区分配极不平衡。

(二)高校尽力扩招,高等教育产业化。

我国高校现在呈现出一种尽力扩招的趋势。1999年,根据“扩大招生,提高学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政策,许多高校开始大规模招生,高考的门槛降低,此后每年高校招生都大规模增长,尤以近年来更为明显。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录取率从1998年的34%到2013年的75%,十几年来高校招生人数翻了一倍多,与此同时带来的是一年又一年的就业难,求职人员供大于求。高校的扩招伴随着的是高等教育产业化观念的不断盛行,所谓高等教育产业化就是把高等教育当做一种产业运行,并不是完全的公益性,并不是完全由国家买单。利用市场机制发展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更具有竞争性、自主性和广泛的适应性。高等教育产业化带来的就是大规模的扩招,扩招的结果就是学校教师、宿舍、教室等硬件设施的不足,于是许多城市大规模地搞“大学城”、“新校区”建设,大兴土木导致高校自身债务率很高,违背高等教育的初衷。据调查显示,吉林大学的债务率高达30亿元,还债的压力会逐步转移到教师福利方面,教师待遇变差,教育质量自然而然就下滑。

(三)高等教育理念滞后,教育与现实脱节。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和社会资金的投入,高校的硬件设施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但与此相对应的软件设施亟待改善。当前,我国高校教育观念滞后。首先,某些学校的教育模式仍是课堂上的纯理论教学,而学生仅仅靠学习书本上单调的理论知识为主,并没有积极地参加相关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脱离当代高等教育的本质。这样就导致许多毕业求职的大学生多是“纸上谈兵”,高分低能。其次,我们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基础学科很少受到高校的重视。忽视学生基础知识层面的培养与发展,我国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不是市场需求引导供给,而是各方利益驱动、片面的社会心理预期引导供给,结果导致一方面某些热门专业超常规发展,专业点过多过滥,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越来越大众化,没有培养出更多的学术性人才,某些专业课的学习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学。当今,在专业化不断细分的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社会需要更多的是一些专业技能型人才,这就与我们当前的培养机制产生脱节。

二、完善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

(一)加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化,努力实现城乡、地区和谐发展。

要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化,保证人人享有高等教育的机会,保证可以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高等教育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必须实现的目标。首先我们要合理地配置公共高等教育资源,努力做到资源配置向农村贫穷边远地区倾斜,缩小高等教育资源差距,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和谐共享。其次,我们要统筹规划高等院校的全国布局,推进高校的标准化建设。把更多的高校引入中西部地区、三四线城市。比如我们现在热议的把北京的一些高校迁往临近的河北、山西等,加大对这些高等教育资源落后地区的学校布局建设,努力实现高校布局均衡。再次,我们现行的高校招生计划要向中西部、贫穷地区、人口大省、边远落后地区倾斜,改变过去一直以来的高校招生倾向于本地的传统做法。比如现在一些学校实行的“自强计划”,就是对贫穷地区、落后地区的生源予以加分政策,保证他们能够公平地享受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最后,我们还要健全国家资助制度,努力扶持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通过一些学杂费的减免,助学金的补贴,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补助体系,完善助学贷款制度,保证落后地区的孩子上得起学,保证人人都能公平地享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

(二)制定合理的高校招生规模,高校教育逐渐公益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教育应该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高等教育去产业化迫在眉睫,高等教育的公益化应该被重新定位。高等教育产业化有悖教育公平的原则,只是一味地追求教育盈利的原则,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教育的事业性,忽视教育要为经济服务的功能。现在的高等院校学费人均5000元,产业化行为越来越明显。高学费下伴随的是高校尽力扩招,人均占有教育资源水平降低,就业难现象普遍。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现阶段我国完全有实力加大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支持力度。未来的教育改革,我们要坚持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原则,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政府不断增加投入,高校设置合理的收费标准,不能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高校也要合理地设置招生人数,不能盲目地追求学费收入而大规模招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平等有效地享用教育资源。

(三)转变高等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自身技能的培训。

高校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高校教育理念的创新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教育改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能力培养、技能培养和基础知识的塑造。首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应试教育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丰富学生的社会经历,努力做到将课堂所学知识和社会和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适应能力、求职能力。其次,我们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开设一些基础性课程,课程专业设置要符合实际,不能急功近利,努力适应社会培养的需要,塑造全方位、复合型的人才。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南方科技大学就采取了小班招生,专业培养,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些方式,作为试点或许对于我们今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有着良好的借鉴和示范带动作用。

综上所述,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面对着改革中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失衡教育不公、教育产业化目标不合理、教育理念落后体制僵硬等一些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地采取措施一一应对。要从实际着手,从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状况着手,统筹规划,科学分析,少走弯路,为更好地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有效的目标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朱小曼.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刘鼎.浅谈高校教育改革对策[J].新课程,2006(12).

[4]冯艺.高校教育改革的完善与解决思路探讨[J].教育与培训,2012(2).

[5]袁伟斌,王晓娟.浅谈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J].科教导刊,2011(11).

猜你喜欢

公平改革资源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笨柴兄弟
改革之路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公平比较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