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学的以今见古和求真之路

2016-03-16卢昉

文教资料 2016年3期
关键词:考古学考古历史

卢昉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考古学的以今见古和求真之路

卢昉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公众的文化需求显著提升,加之海昏侯大墓等重要考古遗址的相继发现,对古代文明的寻根探源日益成为热潮,考古学的学科普及与推广亟待开展。然而,由于客观及主观条件的局限,相关工作一直存在诸多不足与偏差。作为考古工作者,作者认为,考古学的研究道路是一条在理性与理想双重作用下“以今见古”、不断探索追寻的求“真”之路。

关键词:考古学以今见古二重证据法

在一些人看来,考古是最唯“物”的学科。这不仅体现在研究对象,而且体现在关注领域——如何获取信息及怎样处理信息。考古学是全人类共同的无字史书,它如时空穿梭机般连接古今,让人沉醉于古代文明的探索追寻。当我们拿着手铲,掀开层层荒原上的土壤,杳然远去的时空仿佛触手可及,我们似乎就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一首首千古遗留的诗篇悄然展现于前。此时此刻,我们不再属于21世纪,我们已穿越时间长廊,回到那个远去的年代。

“尼采常常与哲学家们纠缠一个神秘的‘永劫回归’观,想想我们经历过的事吧,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无休无止地重演下去。”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如此写道。当我们在追溯人类往昔岁月时,是考古撩开了未知世界的神秘“面纱”,引发我们对过去、未来的无限遐思。考古承担“探寻人类童年,探寻远古文化,解放历史枷锁里无声抽泣灵魂的历史任务”。它是历史、是文化、是民族,值得不断探索追求。

考古,从字面看,考的是“古”。人是历史的“囚徒”,历史无法忘,更不能忘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先行者们曾通过模拟幼儿行为,借助复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尽量“复原”人类文明起源的脉络根基。他们追寻实证、研探材料、考证典籍,力求实现“以今见古”。

“以今见古”,是将现代人思维方式,运用到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即借助考古实物资料和历史文献典籍,通过“二重证据法”,以现代人的心理思维模式为蓝本,分析古人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时至今日,“以今见古”在考古学中被提得越来越多。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类讨论恰恰是考古人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考古人而言,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身临其境”太难。正如康定斯基所说:“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自己时代的孩子,还常常是我们精神的母亲。”②真正的艺术品无法复制。尽管民族考古学和实验考古学等新兴子学科给我们带来较直观的范例,却难免类比之嫌,毕竟其中存在遥远的时空差。今人与古人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存在巨大差异,从没有科学有效的证据表明二者行为能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

如今,大家习惯依出生年代划分社会群体。于是,有了“70后”、“80后”、“90后”、“00后”之说。十年尚且存在“代沟”,我们与古人之间的隔阂差异岂不更大?而考古学的使命,就是尽可能地减少这些隔阂,孜孜不倦地追寻先人的足迹,探寻我们与他们的联系,探究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必须承认的是,考古学作为通向古代的桥梁和认知古代社会的窗口,虽可满足猎奇心理,增进我们对古代社会的了解,然而,仅凭有限资料,难以“还原”古代社会的原貌。也就是说,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考古学的认识能力都存在很多局限。就拿“以今见古”来说,它是每个考古人的“梦”。可实际上,这个“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生于世的“累赘”。它让你有心探究又无力明晰,让你悲天悯人却无力回天,让你想普度众生却沦为世人眼中的异类。它甚至让你在无奈中尴尬蹉跎。

我们不是古人,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属于现代,古人的所作所为在我们看来有些根本无法理解,我们只能竭尽所能地揣测。更何况,古人的遗迹遗物无法完整保留。很多时候,它们经不起岁月的洗礼磨砺,已纷纷消逝或被人为消灭。我们真正能做的,只是借助一些“点”和“线”推测整个“面”。而历史文献的危险,在于穿梭时空的丹青简牍,被流光定格为岁月的一部分,将之描述为时代的图腾与标识,难以获取科学认定,甚至为后人解读造成一定误导。

这不仅是历史的无奈,而且是历史的必然。

考古,就是这样一幅画卷,虽梦魅横生,却残缺不全。我们只能用有限的资料去勾勒它的轮廓,却永远无法复原它的全貌。这,是我们的遗憾。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由于考古的特点及考古人自身的理念,才使得这幅支离破碎地的画卷无法被拼接。从本质上说,作为一个群体,考古人是孤独的,是不被外界认识和理解的。考古人所做的多的是自弹自唱、孤芳自赏。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历经千年风雨侥幸保存下来的人类遗存。现实中的考古并不像人们通常所想的那样浪漫多姿,充满冒险传奇,也并不总有惊人发现。探寻的过程漫长而艰辛,即便再伟大的考古学家,他的认识能力也有限,仅靠零星发现,以此推测古代社会的面貌实在很难。虽然这种推测能够满足公众的好奇,激发公众对考古的兴趣,但在大多情况下,这些推测根本无法验证。

正如对未来抱有无穷幻想一样,人们对往昔也怀有强烈的情结。通过关照客体的存在方式来关照主体心象。也许,这就是考古学的另一层意义。然而,当考古工作者面对那些激动人心的重大考古发现时,往往不会仅限于情感的满足和震撼,他们更期盼的是能从这些既得信息中获得闻所未闻的“文脉基因”。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科学有效的信息与文化磁场,弥补甚至改写曾经的偏差与疏漏。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有了这种推动,历史才得以发展。

考古不是挖宝,它是一门缜密严谨、追求实证的学科。目前,没有任何人有能力去复原一个完整的过去。我们能做的,只是不断地努力接近它,给世人以大致轮廓。曾有学者提出,考古学要去探讨“精神层面”的东西。很多人经受不住这种诱惑,开始驰骋“想象”。然而,他们忘了,考古学,不仅考的是“古”,更求的是“真”,是尊重历史,尊重过去。现实的无奈与残酷,搅动了“想象家”们的酣梦,“想象”无法得到验证。于是,严谨的考古人们慎之又慎,他们脱离行为分析,宁愿把精力投身于瓶瓶罐罐的分型定式,也不愿为博得一时关注而冒险臆测。这是一种坚守,更是一种精神,是对科学的执著与尊重。

考古,就是这样一门在理想和现实中甘于寂寞的学科,许多考古人亦是在理想与现实中甘于寂寞的人。只叹道,人间几回,梦魂同倚?曾有人用“美丽与哀愁”形容考古,真是最般配不过、最完满不过。考古的探索发现,是美的;然而,那些永远无法复原的过去,却不能不让人感到哀愁。

谈及此处,也许你会问,既如此彷徨,为何还不断有人将生命和青春磨砺在考古这块璞石上?

一个人,总要有点理想主义。长路踏雪,天涯茫茫,寒风可熄灭烛火,却永远无法战胜光明。人类没有翅膀,却可以在天空翱翔。人生就如暗夜行路,徒步于不知前途的漫漫长夜,高擎手中微弱的烛火,照亮身旁的沟壑,就算沙砾磨破双脚,就算一路荆棘划破衣衫,也得一步步走下去。人类的历史文化,就是一条由无数烛火汇成的河流,任何凡夫俗子都无法跨越这条鸿沟。但他却可迈开脚步,放开胸怀,开阔眼界,让他的足迹与智光融入川流不息的人类之河。当面对学科困惑,人们需要的是更多希望和勇气。历史有太多断裂和未解之谜,考古就是在试图接上这些断裂的链条,为一种期待、一种向往,不断探索被湮没的灿烂、被遗忘的辉煌,穿梭在历史的断壁残垣间。这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信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考古并不意味着真实,真实也不等同于真相。虽然,考古学无法凭一片瓦砾构重建一座皇宫,也难以用一支箭镞再现一场战争。但是,正是考古获得的这些历史的“碎片”,穿越千年万世,引导我们走进古代世界。

“山川满目泪沾衣,荣华富贵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夕阳西下,被岁月淹没的黄尘古道,沧桑古老的断井颓垣,曾经的烽火边城,昔日的险关要隘,或九万里纵横雄浑,或三千曲长歌苍凉,诉说着动人心魂的英勇事迹,谱写着波澜壮阔的传奇。然而,很多时候,他们只能孤独地淹没在历史的星辰大海,纵使后世子孙拂去烟云,也有太多只能永远躺在被遗忘的角落。不过,纵使“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轻轻飞过”。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破解甲骨、解读彩陶、研探青铜……我们始终在用孜孜不倦的形式尝试揭开历史的谜面。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被问过:如果有来生,你愿出生在哪里?他回答:我愿出生在两千年前新疆那个多民族多文化交汇的龟兹。这也许就是每个热衷历史、热衷考古的人的心向往之——亲历历史,注解灵韵。虽然这个愿望无法实现,但路总要走,寻寻觅觅,总会找到考古学的求“真”之路。至于理想,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一片洁白的理念,一种青铜色的恋古情结的轮回。那么,静静地阅读、默默地思考吧。把它作为一件享受的事来做,不依赖奇迹,亦不让梦想成为负累,放开心胸,沿着布满沙砾的道路,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去追逐、去寻找、去赞美、去崇拜,循着人类的智光,燃起文明祭坛前的熊熊圣火,捕捉瑰丽的千古风华。

注释:

①安塞姆·基弗(AnselmKiefer,1945—),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被业界公认为德国当代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和美术家之一,有“成长于第三帝国废墟之中的画界诗人”之称谓,其作品无论创作手法还是呈现面貌均极为现代,但主题晦涩且富有诗意,隐含一种痛苦与追索意味的历史感。

②康定斯基.李政文,魏大海,译.艺术中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第1版.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陕西汉代美术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5JK1557)。

基弗①曾说:“艺术是一种获取的途径,充满了考古学的潜在意义。”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文化的迷梦,一直都在浪漫悲怆的岁月中流传叮咛。正如遗留在原始彩陶上翩跹神秘的纹样一样,人类创造它的最初用意,是想表达自身对外在世界的感悟与意趣,这是审美天性的本能使然。考古亦是如此,它的滥觞肇迹也是一种本能,是人类文明迈进到特定高度后迸发出对主体认知的探索和诉求。

猜你喜欢

考古学考古历史
“何以广州”的考古学观察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新历史
考古学是知识创新的科学
考古与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