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2016-03-16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话语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曹  勇

(安徽财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 蚌埠 233030)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曹勇

(安徽财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 蚌埠 233030)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术界对话语、话语权、话语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演变历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理论借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有助于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话语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发出、输送、解释教育内容或信息的重要功能。本文试对近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综述,并对这一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归纳和预测。

一、话语、话语权、话语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

话语是个舶来词,原义是演说、论述、谈话或讲稿,国外社会科学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话语,波林·罗诺斯认为话语是所有被书写或被言说的东西、所有引起对话或交谈的东西[1];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话语背后都有着意识形态的支配力量;哈贝马斯认为话语是为了证明认知言语的有效性而进行的活动。近几年话语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关注,认为话语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下决定自己该说什么、怎么说的潜在制约机制;有些学者认为话语是指特定社会语境下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进行沟通的具体语言活动[2]。由于人与人之间认识的差异,人们在进行话语交流和立场阐述时很容易产生话语冲突,话语冲突本质上是话语权的冲突,因而,话语权的问题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话语本身就蕴含着权力,话语显现、释放并行使着权力,亦即话语权。有学者依据话语活动包含着说话者与受话者的事实,强调了话语间性,并指出话语间性具体表现为符号差异性、主体间性和语境间性等三种形式[3]。由于话语总存在一定的空间中,有学者专门探讨了话语场,认为话语场是指人与人言语交流沟通的关系及场域,它关注对话过程中的话题、参与主体、意义世界、情感态度等核心要素[4]。有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达成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理解与共识的主要途径[5]。有些学者依据话语的冲突本质是话语权的冲突,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权的概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对话语的引导力和调控力[6]。有学者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话语进行说事时所特有的语言环境和氛围营造,是一种以话语语气、话语语调、话语语音乃至语速来体现声情并茂的话语语境和氛围营造[7]。上述关于话语、话语权、话语间性、话语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等问题的研究对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演变历史研究

从历史的维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演变,对于我们理性认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有学者研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立与话语(1949—1956),指出了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政治理论课,同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体系,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并建立以革命思维为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阶级斗争”“抗美援朝”“反对侵略”“三反和五反”“思想改造”“学习苏联”等话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被广泛使用[8]。有学者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演变进行了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末,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成了以尖锐的斗争语言为特征的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逐步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宣传和教育, 激烈的斗争话语表达方式逐步被平等和民主的沟通为主话语表达方式所替代[9]。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理论借鉴

为了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问题,很多学者借鉴其他理论来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王国义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要素包括“三体 ”( 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 、“ 一要素” (教育媒介) ,这一理论对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机制具有重要意义[10]。有学者引入了话语分析理论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谓“话语”就是指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方式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形式,它既不是指语言学中的语法规则和语言结构,也不完全只是个人的言说行为,而是语言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与语境之间构成的一种建制性关系,一种或一套话语中往往包括发话者、受话者、信息或文本、语境、目的、欲望等要素[11]。有学者把交往理性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分析中,交往理性内蕴于以语言为媒介、以达至主体之间相互“理解”与“一致”为目标的,通过交往理性实现社会的有序化和合作化[12]。有学者把大众文化理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分析。大众文化是消费社会中社会大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是建立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展基础上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按照商品市场规则运作,以消费者的感性愉悦为旨归的日常文化形态[13]。总之,相关学科理论的借鉴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这一问题分析的多样性,有利于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困境,针对这些困境,许多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话语主体上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在主体方面主要表现为教育主体话语表达上强权威和教育者主体失语等方面。有学者分析了后喻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教育者传统权威地位的消解[14];有学者指出了教师的话语权力屈从于权威话语和理性话语[15];有学者指出了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入主体失语[16];有学者分析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从话语主体方面看,表现为教育主体关系上的强权威和弱民主等问题[17]。

第二,从话语客体上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话语客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活动的参与者,其自身状况也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形性。有学者从人本精神缺失的角度,指出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问题,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存在错位现象[18];有学者分析了后喻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客体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为话语的差异及青年文化的叛逆倾向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14];有学者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活动中存在权力偏好的倾向,进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平等的现象,大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压抑的、被动的境地[19]。

第三,从话语方式上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为高校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话语方式,话语方式表达方式的强制性等方面。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视角谈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在教育话语传播上存在过度理想化或过度封闭化的倾向;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话语霸权和话语专断[20];有学者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的话语困境,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直接教学(讲授、指导、批评或维护权威)多于间接教学(表扬或鼓励、赞成或运用学生的观点)[21];有学者指出了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入方式独白[16];有学者从沟通的角度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困境,即沟通功能侧重工具式和沟通形式注重表象化[22];有学者分析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问题,即教育话语模式呈现滞后性[17]。

第四,从话语内容上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脱离生活世界,网络话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话语之间的矛盾,话语内容的依附性。有学者从人本精神缺失的角度,指出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问题,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虚空与教育过程中“情感”的缺失[18];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视角谈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困境,表现为在教育内容上远离现实生活,回避社会热点、难点问题[20];有学者指出了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入内容唯理的困境[16];有学者从沟通的角度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障碍,即沟通信息脱离生活世界[22];有学者从青年话语变迁的视角指出了思想政治话语内容的真实性缺失,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未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及时地更新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被挤压[19]。

第五,从话语环境上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当下多元和开放的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就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来说,如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话语的调控力和引导力, 网络信息海量传播和“前喻”文化模式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话语的权威和信息优势, 网络的交互性和大学生网民的主体性降低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的吸引力等方面。有学者从人本精神缺失的角度指出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即网络世界对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冲击等[18];有学者从微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的挑战进行了概括,主要表现为微博使得落后腐朽的、消极拜金的、黄色暴力等各种不良信息在高校中趁虚而入,进而动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话语[23]。

第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的原因。有学者提出了话语传播形式落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话语内容疏离大学生的社会需要,理性话语结构失衡[24];有学者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的原因在于评价标准的功利化[25]。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改革措施。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指导思想,并指出科学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目的[26];有学者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原则,即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统筹兼顾与协同创新相统一[26];有学者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的原则,即信息传递原则和系统协调原则[4]。

第二,从话语主体的创新。从广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包括专业教师、政工师、辅导员和高校内部相关教育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这些主体人员的素质高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有着主要影响。有学者提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增强话语创新能力[24];有学者从课堂教学困境的角度提出了激活主体意识的策略[21];有学者从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变化的角度提出了增强教育者运用网络话语素质的策略[18];有学者提出了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持续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沟通能力等三种能力[4]。

第三,从话语客体的创新。话语客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对象,他们在话语沟通中并不是被动接受,具有参与性和主动性。有学者从后喻文化的背景出发提出了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应对策略,转变观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向主体间性结构的转向[23]。总之,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理想形成与心灵成长,感知他们的内心需求和情感依托,鼓励他们学会倾诉,真实表达,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沟通的有效性。

第四,从话语内容的创新。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载体。有学者提出了话语真实来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语现象,话语真实要坚持理智真诚与个体真实两个原则[16];有学者从话语聚焦的视角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创新,即话语聚焦于青年大学生政治性和社会性的成长与成熟、社会实际问题的解答和理想信念的引领和青年大学生社会归属的心理需求[25];有学者从课堂教学困境的角度提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策略[21];有学者从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变化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策略[6]。总之,内容来源于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及利益、需求相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都要与教育对象具体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特征相适应。

第五,从话语方式的创新。无论是表达者还是接受者都是首先通过话语方式来表达和理解语言信息的。有学者从课堂教学困境的角度提出了加强教学对话的策略[15];有学者从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变化的角度提出了如下策略: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间方式,注重利用网络进行师生双向沟通[6];有学者提出了话语方式的创新要注意三个转换:一是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性话语体系向生活化话语体系转换,二是注意从政治性话语和权利话语向平民话语体系的转换,三是注意现实话语与虚拟网络话语体系之间的转换[26];有学者从后喻文化的背景出发提出了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应对策略,即拓宽话语交流渠道[23]。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应倡导一种对话式的话语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有助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真诚沟通,有助于双方之间矛盾的消除。

第六,从话语资源的创新。有学者从地方文化的视角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并提出了三种创新策略: 一是借鉴地方文化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创新,二是借鉴地方文化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创新,三是借鉴地方文化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创新[27];有学者从话语生成的角度,提出了要吸纳非本体的话语资源[9];有学者提出了加强优秀话题文字资源、话语场视频资源的提炼搜集整理,建设相关资源库,实现高校内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效果[4]。

第七,从话语环境的创新。有学者针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主动服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召力[24];有学者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的角度提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话语创新问题,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增强网络文化话语设置自觉、主动参与网络文化话语交锋[16]。

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反思及研究趋势的探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领域,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本身是一种反思活动,然而,对这一反思活动也需要进一步地反思。总体来说,这一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第一,研究视域局限。从研究背景来说,很多研究的视域局限于网络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忽视了文化多元化和政治民主化等社会背景的分析。从研究内容上看,不少成果是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历史缺乏深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无根”的思考。第二,研究方法局限。目前这一研究所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是理论演绎,调查问卷、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未能得到充分运用。第三,观点局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研究中局限于从主体、内容和方法等角度进行陈述。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体研究上,从高校教师和辅导员作为主体视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多,从大学生作为主体视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少。

在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仍将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相伴随,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转型和改革等主题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融合也将成为一种趋势。总体来说,我们认为如下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面具有优先性:第一,在理性审视和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路径的可操作性的关切,针对不同类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状进行总结和梳理,例如科研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等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素质是有很大的差异性。需提升这一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价值。第二,从更宏大的知识视野中拓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解,并在国际视野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借鉴水平。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需要继续加强,他山之石是推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深入的又一可靠路径,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和实践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提供丰富的可鉴资源。

参考文献:

[1]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微博:封杀抑或牵手?[J].学海,2011,(5):196—200.

[3]牟永福.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话语困境及其话语治疗[J].学术月刊,2007,(3):21—27.

[4]王达.话语场创新——关于全球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驱动力的反思[J].高校辅导员,2012,(1):31—34.

[5]王晓宏.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策略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2):89—91.

[6]商懿秀.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体及其变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7):60—63.

[7]冯振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

[8]刘宝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立与话语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9]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系统的生成[J].东南大学学报,2010,(4):117—120.

[10]王国义.接受理论视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144—146.

[11]吕健.从“话语系统”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0):66—68.

[12]郭毅然.交往理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根基[J].探索,2007,(5):89—92.

[13]张坚强.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创新[J].江苏高教,2004,(4):78—81.

[14]廖颖.后喻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J].理论观察,2012,(2):144—146.

[15]杨红英.走出课堂教学的话语困境——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19—123.

[16]许志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真”[J].三峡大学学报,2013,(1):38—40.

[17]邢伟荣.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当及回归[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2):55—57.

[18]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19]王明春.青年话语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冲突及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2011,(4).

[20]敖成兵.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话语体系建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1,(12):91—93.

[21]杨红英.走出课堂教学的话语困境——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19—123.

[22]李荣华.分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沟通的新模式[J].教育探索,2010,(8):124—125.

[23]田丹丹.基于微博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工会论坛,2012,(9):116—117.

[24]季海菊.话语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J].学海,2013,(6).

[25]邓景.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聚焦[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2).

[26]邹绍清.论意识形态主导话语权的变革[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3).

[27]杜世环.地方文化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28]骆郁廷.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J].教学与研究,2012,(10):74—81.

(责任编辑:侯秀梅)

Review and Prospect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CAO Yo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Abstract: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conducted research from multiple angles on discourse, discourse right, discourse field,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volution hist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theoretic refer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the predica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have made some achievements. Comprehensively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is helpful for a more in-depth study of this issue.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3-0086-04

作者简介:曹勇(1977—),男,安徽滁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教研项目(acjyyb2015089)

收稿日期:2015-05-12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6.03.036

猜你喜欢

话语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