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教师如何教书育人

2016-03-16刘本剑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教书育人教师

刘本剑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长沙 410205)



新时代教师如何教书育人

刘本剑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长沙 410205)

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新时代,从幼儿园到大学,无论作为哪一级的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都应改变目前的知识教育策略,纠正过去那种偏重硬知识教育、轻视软知识教育的现象,要求硬知识教育与软知识教育并重,甚至把软知识教育放在硬知识教育的前面;都应坚守育人之根本,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走向完满的生活、完满的人生。

关键词:教师;教书育人;硬知识教育;软知识教育

自古以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我国唐朝大古文家韩愈在他的名篇《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后一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教师,是靠他来传播做人的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韩愈为教师职责所作的这一解说,成为教师职业的一句至理名言,一直为后人称道,并传诵至今。在当今社会深刻变革、竞争激烈、矛盾凸显和信息化、开放程度很高的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没变,但是怎么教书育人,值得每位教师深思。

一、教师如何教书(当好经师)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先生曾指出:“未来的教育,必须在进行硬知识教育的同时,重视软知识教育。”什么是硬知识、软知识?简单来说,所谓硬知识,就是从书本、交往中学到的可以用语言文字等描述、表达的知识,主要包括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 what)——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 why)——关于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知识,也就是心理学通常讲的陈述性知识;所谓软知识,是指在长期实践中总结、体会出来的可意会而难以表达的知识,主要包括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 how)——关于做一些事情的技能或能力方面的知识、知道谁有知识(know who)——关于知识在哪里的信息、知道知识的时间与地点(know when/where),也就是心理学通常讲的程序性知识。古人云:“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鱼,代表着看得到的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很容易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同时又是很容易忘却的,即为硬知识;渔,代表着学习、运用、融会贯通各种知识(knowledge)和技能(skill)的内在的能力(competence)和方法,相对而言不是那么容易学到的,同时又是不会轻易忘掉、受用终身的学问,即为软知识。

对一个人而言,硬知识是获取软知识的基础,软知识是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教师不是万能的上帝,他(她)不可能在某个时期或学生的某个年龄阶段,把人类的知识或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全部教授给学生,一个人一生中所拥有的知识绝大多数是靠自己主动获取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掌握硬知识的同时,掌握了软知识,知道哪里有知识、谁拥有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自己就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不需要过多地依赖老师,更不会临时copy或“克隆”别人的东西。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特别重视硬知识教育,而忽视了软知识教育,尽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了很大的改变,但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单纯硬知识教育下,学校的教育教学紧紧围绕传统教育的“教师、课堂和书本”三个中心进行,老师讲、学生记,老师讲完了、学生就背,背下来就考试。其结果,学生也记了很多知识,但是忘得也快。由于不知道哪里有知识、谁拥有知识以及怎么获取知识,再加上学校软硬件不完善,很多学生自己不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动手能力差、对老师依赖性大,久而久之,这已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进入大学后,他们对大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不太适应,即使老师加强软知识教育,很多学生也不愿意去做,他们习惯于原来中小学的硬知识教育,一下难以改变。而老师呢,在单纯硬知识教育中,越投入、越负责,对学生可能造成的损伤和摧残就越大。所以,在单纯硬知识教育下,师生长年累月固守于教室,在教室里谈论古今、诉说心中之酸甜苦辣,很少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到社会、到学生当下的生活中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而师生难以感受到教育之轻松、愉悦,大家身心都很疲惫。

在新时代,从幼儿园到大学,无论作为哪一级的教师,要当好经师、教好书,都必须改变目前的知识教育策略,纠正过去那种偏重硬知识教育、轻视软知识教育的现象,要求硬知识教育与软知识教育并重,甚至把软知识教育放在硬知识教育的前面,引导学生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会学。这就是当下教师教书之道。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教师的教育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教育,受教育的学生才能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一个自主的人,具有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反思创造性,走上自主学习、发展之路。

二、教师怎样育人(做好人师)

什么是人才,人才就是人与才的统一,也就是做人与做事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会做事,但不会做人的人,或者会做人,但不会做事的人,都不能算作人才。“做事”与“做人”是人生的两大主题。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培养人是教育活动的本质,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也应围绕“做事”与“做人”两大主题进行。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习做事”和“学习做人”两部分。学习做人,成为人;学习做事,成为才,二者结合起来的人,才是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了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由此带来整个社会在物质生活上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舒适。然而,物质上的成就并未能直接给处于社会变革中的人们带来极大的精神上的丰富和道德上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陶醉于由于经济变革和物质丰饶所带来的物质享受之中,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已被各种实用的知识和技术所取代,对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怀与人格精神的塑造不再被热情追寻,过渡的物欲诱惑导致人们精神价值的消解甚至丧失,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失范,现实生活中惟我独尊、诚信缺失、人性丧失、尔虞我诈、手足相残等现象屡见不鲜,人们越来越感到精神的失落、道德的无助和事态的炎凉,进而发出“世风日下”的感叹。面对此社会现象,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劳凯声教授曾经指出:“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发现我们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1]

美国哲学家赫舍尔说:“我们知道人制造的是什么,但我们不知道人是什么……我们的全部文明建立在对人的错误解释的基础上,……或者说,现代人的悲剧在于人是这样一个存在:他竟忘记了‘人是谁’。”[2]我们说21世纪是数字化的世纪,是竞争全球化的世纪,却忘了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人”是21世纪的根本。21世纪,教育最伟大的使命就是教育受教育者在懂得“怎么做事”的同时,更应懂得“人是什么”“怎么做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早已指出,教师的作用“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活动的本质。教师通过教书和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个性,达到科学育人的目的。那种“只管教书不管做人”的认识和态度,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存在的;那些“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所实施的教育,只能是片面的教育,有缺陷的教育。2014年9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

在新时代,从幼儿园到大学,无论作为哪一级的教师,首先都应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社会状况和此状况下教育应承担的首要任务,在当好经师、教好书的同时,更应做好人师、育好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世间多么复杂,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走向完满的生活、完满的人生,就是当下教师育人之道,更是当今学校教育应坚守的根本。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校,才能真正肩负起国家的使命和社会的责任,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君子之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3.

[2]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5.

[3]卢梭.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6.

(责任编辑:朱岚)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3-0035-02

作者简介:刘本剑(1974—),男(苗族),湖南怀化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小学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16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6.03.015

猜你喜欢

教书育人教师
最美教师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大山里的教师
教书育人
安徽省教育系统 “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篆刻
教师赞
2015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事
试论民办高校教书育人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