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翻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研究

2016-03-16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杨  楠

(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150080)



高校翻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研究

杨楠

(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 150080)

摘要:高校翻译教师的专业水平对翻译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进而会影响到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目前,高校翻译教师的自身专业能力方面和客观大环境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翻译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迫切的工作。结合翻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总结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翻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翻译专业

随着社会进步,各国间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翻译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为了适应大环境,我国很多高校的外语专业纷纷设立翻译本科或翻译硕士。报考翻译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该专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没有开设翻译专业的外语院系也设有翻译类课程,以此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翻译教师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如何提升翻译教师的专业能力,关乎翻译教学事业的发展和翻译人才培养的成败。什么样的教师能够胜任翻译教学任务?笔者认为翻译教师至少应该具备较高的双语能力,具有丰富的口译实践经验,经过专业的翻译培训,具有较好的执教能力[1],同时还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研能力。但是目前翻译教师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翻译教师面对的现状

(一)受过专业培训的翻译教师数量少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外语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庞大。而目前担任翻译课程主讲教师的多为高校外语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数毕业于外语专业,所学的专业一般为外语语言文学。也就是说,外语专业的教师在入职前大多未经过系统的教育学培训,所学专业也比较单一,在校期间深入学习过翻译学理论并受过系统翻译训练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一般而言。普通外语教师语言系统知识很扎实,但是由于未经过系统的翻译训练,在授课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侧重语言知识的情况,从而导致学生在翻译学习中也出现语法、句法至上的情况,而对翻译技能有所忽略。这种情况久之,可能会使学生对翻译课的期望值下降,最终丧失对翻译课的兴趣。这一局面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外语学科中翻译方向硕、博士培养开展得比较晚,而且相对于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研究方向,科学硕、博士的翻译学方向开设点也较少。目前情况有所缓解,因为在一些高校中,翻译学已成为独立学位点,甚至出现了翻译学院。2004年2月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正式获批建立独立的翻译学学位点,并于次年起开始独立招收硕、博士研究生。自此,我国内地超过千所高校中,才有了第一个翻译学学位点。对比港台地区和国外,我国的翻译学科建设起步较晚。翻译学科的出现和壮大为日后翻译教师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等待实质效果尚需一段时间。

(二)科研界对翻译领域成果不重视

科研是高校教师必须承担的工作之一,但是翻译教师和翻译类科研成果却面临着比较尴尬的情况。目前,高校对于译著的认定标准并不统一,一些高校甚至直接将译著从科研成果认定目录中剔除。此外,不仅是机构科研成果认定部门,连外语界业内也对翻译理论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一些人认为翻译只具备应用意义,翻译理论充其量不过是处理策略。这种偏见的存在从一个侧面造成了翻译类科研项目申报难、翻译类文章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难的局面。

(三)教学工作量大

目前,高校内承担翻译教学任务的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这些人除了翻译教学工作以外往往还需要承担其他科目的教学工作。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青年教师每周的固定学时平均在20课时以上。这样的工作量客观上也加大了翻译教师自我专业能力提升以及科研进步的阻力。

(四)科研任务重

国内的外语专业青年教师多为各大院校语言专业硕士毕业,在校期间除了硕士毕业论文大多没有发表过高水平的科研性文章。在非师范类院校,也不会有机会修习教学法课程。上述训练的缺失在科研活动中是一大短板。参加工作后青年教师直接面对着科研任务的压力,通常必须在短时间内作出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但科研活动有其规律性,需要循序渐进。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将科研作为量化数据来考察教师。这一方面成为动力,刺激了教师们的研究热情;另一方面也成了压力。在授课任务量大,备课任务重的情况下,一线青年教师极有可能被教学和科研透支体力和脑力,进而陷入恶性循环。

要提高翻译人才的质量,需要注重翻译教师的发展与队伍建设。尽管学界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理解各异,但这一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个人思想层面的成长;二是教师的本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增长。

二、思想层面的成长

首先,翻译教师要具备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语行业与贸易领域关系密切。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从就业之初就可能面对利益的诱惑。外语专业的青年教师通常都具备较高的翻译水平,且年富力强,容易受到社会各方的兼职邀请。而对比一些私企和翻译机构给出的优厚薪酬,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收入并不算高。在遇到选择的情况下,高校青年教师能否摆正心态,对本职教学工作尽职尽责,这需要教师具备甘于奉献的精神和良好的心态。其次,在国际交流和贸易合作领域中,外语人才、尤其是翻译人才站在推动交流与合作的最前沿。高教外语教师作为这些人才的最直接培养者,需要以身作则,与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在日常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国家培养出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经得住考验的翻译人才。

要做到上述两点,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做贡献的决心。同时,高校和国家相关教育机构应该更加关注广大教师、特别是一线青年教师的成长空间和实际困难,帮助其更快成长。

三、外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

(一)外语语言能力的提升

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师多是对口专业毕业,受过系统的外语教育。但在追求高水准的外语综合能力同时,进入高校执教之前,一些教师的最基本外语知识可能有所淡忘,比如字母的标准发音、最基础的语法、句法知识。外语教学的初期、尤其是语音教学阶段,学生的习得过程是以模仿为主,教师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决定了其授课的信度和吸引力。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习得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程要求,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基本功以及综合知识。

(二)教学能力的提升

在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授课经验。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课堂进度掌控能力、板书书写能力、提问和评价技巧等能力。同时还要明确具体课堂的教学目标、学习设计教学笔记、学习与学生沟通的技巧。翻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秉承“精讲多练”的教学策略进行课堂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

翻译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在第一时间学习国内外的最先进教学理论和课堂设计,例如国外今年较为流行的“任务型教学”“反转课堂”等教学观念和方法都很值得讨论和借鉴。但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实际需要,符合中国学生的知识习得特点。因此,教师在学习的同时要具备包容并蓄、取长补短的能力,同时也必须有清醒的头脑,时刻保持独立探索和思考的治学精神。在教学法的学习上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对他人的教学理论或经验不加选取地全盘复制。在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学理论以及经验时,主要是要掌握最新教学法发展趋势,锻炼自己用于打破旧习,不断用新的信息和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但最终在具体课堂上的教学设计,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切忌为了“求新”而“生搬硬套”。

(三)母语水平的提升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语言迁移理论、语言对比分析理论等主张研究母语与目标语关系的教学理论开始在我国风行。于是纯外语教学备受推崇。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出比较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笔者对这一点绝无任何异议。但是受上述理论影响,一切外语教师将母语单纯视为学习外语的干扰,在教课过程中对母语一味地排斥,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外语学习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不是单向的,而是要为两种文化的双向交流做出贡献。但很多教师在入职前的求学过程中,就因为专业课程设置等原因,没有经过比较连贯、系统的母语语法、词汇、句法的学习和训练,这也加深了教师对母语的忽视。而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如果一个外语工作者不重视母语及母语文化,首先会影响他的外汉翻译语言质量,更深层面上可能会造成该人在外国文化面前的媚外心态和文化自卑心理。要避免这样的情况,翻译教师首先就应具备较高的母语功底,并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母语文化知识储备。

(四)跨学科知识的学习

翻译教师首先应该努力成为自己专业领域的专家,要将学过的知识不断巩固,并且不断在专业领域加深研究。但同时,翻译教师的知识储备还必须广博,其非专业知识也能够影响教学效果。此处的非专业知识指的是通识性知识,教师必须不断要求自己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紧跟新的社会发展趋势、甚至要跟得上学生的兴趣发展。只有这样,在课堂传授知识时更容易做到既精专又广博,可以旁征博引,但一定恰到好处,并且能够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

1.翻译教师应该注重跨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不断加深,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为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严峻挑战,改变在国际教育产业中的“弱势”地位,我国在《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人才”[2]。也就是说,国家战略需要能够精通外语又具备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才。但是目前很多人文专业或自然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外语水平一般。此种情况下,如果外语专业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语言教学上,则学生也无法胜任专业领域的翻译工作。很多高校的外语专业都设有专业方向课,旨在培养能够胜任专业领域翻译的外语人才。虽然专业课程的讲授可以通过合作办学等模式委托其他专业的教师来完成,但外语教师承担着将其他专业知识与外语结合的任务。此时,只有单一的语言文学知识是无法完成培养任务的,要求每一名翻译教师都马上具备极为深厚的跨专业知识也不现实。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但笔者认为,作为专业分方向后相应翻译课程的主讲教师,至少应该具备该门方向课的常识性知识。这方面,高职类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验值得借鉴。

2.翻译教师应该注重心理知识的学习。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跨专业的活动。教师除了理论知识和教学法的学习研究之外,还需要在心理学领域有所研究,这门科学可以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为教师提供帮助。首先,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设计,更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同时,心理学对作为一个“人”的教师本身产生巨大助益。毋庸置疑,教师属于专业人士,需要深入地研究本专业理论、跨专业理论和教学法。但是,在此过程中不能忽视一个问题:传授专业知识、整合跨专业知识、设计课堂的主体是每一个活跃在讲台上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教师。在教师将自己定位于“授业、解惑者”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自身的心理变化和成长,从而更有效地剖析自身的能力和不足,从而不断进步,并由此关注到自身对教学实践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通过不懈的外部学习和自我解读,不断在教学中寻求进步,同时也在个人的成长中寻找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五)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的提升

我国各大院校都十分重视自身的学术地位和教学质量,绩效改革更是将教师的晋升、收入等与科研任务直接挂钩。而且,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也不应该仅仅只会上课,而是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紧跟国内外科研趋势,将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有赖于科研,教师的知识系统才能不断更新。

(六)外语社会实践的加强

翻译教师应该主动承担一些社会翻译工作,保证单位时间内的翻译量。教育部门对翻译教师的实践经验有明确要求,如MTI教育对师资提出的要求是:任课教师具有口笔译实践经验的比例不低于70%;笔译教师应承担30万字以上的正式笔译任务,口译教师应担任20次以上的正式场合的连续同传任务[3]。

(七)社会培训和团队协作模式

应该建立老中青互帮互学对子,建设梯队性教师队伍。组织集体备课或集体讨论,集思广益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和教学问题。翻译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高校、各机构的翻译教师培训,或者参加国内外的研讨会和培训活动。欧美国家在教师梯队建设中率先采用了“教师工作坊”模式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工作坊指的是“语言教师培训中的一种注重互动和信息交换的活动模式,以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为主导,围绕讨论话题,让学员参与体验并能对话沟通、共同思考以达到培训目的的教师培训方法”。国内的一些高校也在近年开展了工作坊训练模式,翻译教师的训练中不妨引进该模式,以“团队协同”替代“单兵作战”,以期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四、结语

高校翻译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需要教师个人的积极努力,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促进。翻译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也必将促进我国对外交流。

参考文献:

[1]杨楠.俄语专业本科阶段口译课中的一些问题[J].林区教学,2014,(1):53—54.

[2]贾旭杰,宫楠.“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5,(1):122.

[3]石艳.浅谈翻译专业硕士(MTI)人才的培养——以翻译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特色培养规格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53—355.

(责任编辑:朱岚)

A Study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Translation Teachers

YANG Nan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evel of college translation teachers influences the quality of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directl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arget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ollege translation teachers and objective environment.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llege translation teachers is therefore very importan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this study will propose som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transl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development; translation specialty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3-0032-03

作者简介:杨楠(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中俄合作办学条件下行业紧缺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G2013010309);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基于中外联合培养机制的‘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WY2015038-B)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12-10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6.0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