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世纪英国的技工讲习所与职业教育

2016-03-16石昀峰冯天雨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讲习所技工工人

石昀峰,冯天雨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19世纪英国的技工讲习所与职业教育

石昀峰,冯天雨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兴起后,英国社会对熟练工人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学徒制由于自身的各种缺陷而无法满足工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技工讲习所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人的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为英国19世纪的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也为日后职业学校的建立及发展奠定了基础。

技工讲习所;英国;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活动所需技能的专门化教育活动,其教育对象既有未成年的青少年,又有处于成年期的待业和从业人员。英国进行职业教育的历史较为悠久,其近代职业教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主要有脱胎于教会的慈善学校(如女子学校、公立日校和工读学校)和技工讲习所两大类。[1]后者起源于18世纪下半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而迅速兴起,通常由知名人士和工人协会创办,主要负责向工人传授生产技术原理和操作技能,它在传统学徒制、救济机构和贫民习艺所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肩负起培养熟练技工、普及初级职业教育的历史任务,并为英国日后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技工讲习所的兴起

在技工讲习所出现之前,英国具有职业教育色彩的制度和机构主要有学徒制、救济机构和贫民习艺所。

英国是世界上首个以法律形式确认学徒制的国家,从13世纪起就用学徒制来培养技术工人,[2]该制度在中世纪时达到全盛。16世纪中叶,《工匠、徒弟法》的颁布是英国以法律形式规范学徒制的标志。但这部法案没有强制性,由行会负责实施和监督,政府并不承担责任。在这种制度下,学徒从14岁左右起观察师傅的工作过程,获得该行业的相关知识,接受大约7年的训练,最后晋升为工匠、师傅。一般来说,一个师傅只能带一个徒弟,他们在钻研本行业手艺的同时还参加师傅经营的生产活动,学习社交和宗教方面的技能与职责。

传统的学徒制被各种行会所控制,是针对某一种行业或职业开展的技能培训制度。它是手工劳动时代的职业教育形式。随着英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学徒制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培训时间长,无法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没有统一的培训标准,不利于推广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及缺乏理论教育等。因此,学徒制不能为机器化大生产培养足够的技工。

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其主要特征是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手工业工人的技艺逐渐被各种机器代替,加之1814年《工匠、徒弟法》的废除,加速了传统学徒制的衰落。生产技术的革新和机器化生产使社会急需大量掌握基本科学技术原理和操作技能的工人。到城市谋生的无地农民没有工业生产技艺,无法找到工作。缺乏技能的工人被工厂淘汰,其生存面临着严重威胁。在当时,保守的英国传统教育主要培养具有高贵仪表风度的绅士和文职官员,各级学校把古典语言和文学等学科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精神的塑造,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难以进入学校的授课范围。保守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只有学术性的学科才能冠以教育之名,职业技术与技能可以不通过学校职业教育获得。[3]这使得大多数工人没有机会接受初等教育和技能培训。熟练技工的缺失阻碍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人协会和一些有识之士创办技工讲习所,旨在向工人传授技术原理和科技知识。

二、技工讲习所的建立和发展

1760年,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自然哲学教授安德森举办面向工人的夜晚讲习班,讲解科学知识。1796年,安德森临终前将包括实验设备、博物馆和藏书室在内的大量遗产捐献出来,建立一个以他命名的促进科学进步的机构——安德森大学。他死后,根据其遗嘱,格拉斯哥大学设立教授自然科学的讲席。1799年,化学教授乔治·伯克贝克继承这一席位。他在与工人的交流中发现他们所具有的潜力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教学热情,他无偿的为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做哲学演讲。1800年,伯克贝克建立一个技工班,为日后各种技工讲习所的成立奠定了基础。[4]1804年,伯克贝克离开格拉斯哥大学,厄尔继续进行科技领域的成人教育活动。

1815年—1820年,由于管理者的忽视,技工讲习班的成员不断减少。1823年,对班级编排和图书室不满的讲习班成员将该班组建为格拉斯哥技工讲习所。同年,伯克贝克创办了伦敦技工讲习所,并且主持创办《技工杂志》。然而,由于读者人数较少,刊物的成本不断上涨,从三便士变为六便士,总共只出版了六卷。[5]在此之前的1821年,第一个技工讲习所在苏格兰爱丁堡成立。1823年之后,这类讲习所从苏格兰传到英格兰,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刘易斯、贝辛斯托克、奇切斯特和林肯等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也出现了技工讲习所。[6]由此,英国各地纷纷建立起各种技工讲习所。到19世纪中期,英格兰的技工讲习所发展到610个,会员人数超过10万,培养了50多万名学生,其图书馆拥有691 500卷书籍。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共有92个技工讲习所、18 031名会员和124 016卷图书。1850年,这四个地区的讲习所发表的演讲达到5 840个。[7]这场技工讲习所运动席卷了整个英国,[8]持续到19世纪末。

英国的技工讲习所主要分布在伦敦、曼彻斯特、兰开夏郡和约克郡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靠学员的会费和同情者的捐赠维持运转。讲习所传授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绘图、文学以及语言知识,教学内容与当时的工业生产密切相关。通常会有一个展室,用作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和展览室。规模大的讲习所设有各种班级,规模小的也有阅览室、图书馆和公共演讲厅。旅行讲座和流动图书站将较小的讲习所联合起来。一些技工讲习所还组织长途旅行,观摩彼此的展览会。[9]讲习所的中级班还面向公众授课,讲解电磁学、地质学、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吸引了大量的学员。

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技工讲习所满足了工人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求,发展很快。负责管理和统筹全国讲习所的技工讲习所联合会也建立起来。

三、技工讲习所的衰落

技工讲习所的兴盛并未持续很长时间。1850年-1851年,参加技工讲习所的人数明显减少,一些技工讲习所只剩下语言班还在运行。技工讲习所基础教育部分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其他部门。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大量白领职员怀着不同的兴趣和目的来到这里学习。技工讲习所逐渐背离职业教育的宗旨,成为中产阶级学习和社交的场所。[10]1850年,技工讲习所中职工、中产阶级的人数超过了工人。课程表中技术类的内容减少,娱乐活动和大众课程增多。讨论会、辩论会以及社会性的课程取代了为技工设置的课程。

技工讲习所衰落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当时的英国没有完善的公共基础教育体系,许多工人没有接受过初级教育,基础知识薄弱。技工讲习所很难找到合适的教师,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工人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积极性受到打击。其次,技工讲习所主要依靠工人的会费来维持运行,高额的费用成为许多工人难以逾越的门槛。虽然有一些同情者的捐助,但是经费不足一直阻碍着技工讲习所的发展。在工业革命早期,资本家采取加大劳动强度和延长工作时间等方式来获取最大利润,使工人很难抽出时间去学习和思考。再次,当时的工人对科学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由于运用于生产的科学技术代替了手工劳动,威胁到工人的生存,一些工人因而憎恨科技的发展,也就没有接受技术教育的观念。

当时,英国的工商界认为,生产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劳动中获得,职业教育会导致商业机密的泄露。因此,大多数雇主对职业教育表现出冷漠的态度。[11]英国政府在教育领域实行放任自由的政策,没有采取措施规范技工讲习所的发展。需要强调的是,技术教育是工业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是国家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没有国家政权的统一规划、管理和监督,企业和个人自发组织的职业教育难以健康发展。

国家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缺乏作为,真正推行职业教育的是民间团体和慈善机构。1851年,在伦敦举行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使英国意识到其他西方国家日益增强的技术实力。19世纪后半叶,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法国、美国、德国等后起国家借助科技的力量迅速崛起,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技术竞争加剧。这些情况使英国意识到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政府开始参与并监管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英国各地开设科学和技术课程,取代技工讲习所和面向工匠、学徒的夜校。[12]1853年,负责管理、协调和资助各种职业教育学校的科学与工艺署成立,这是国家干预职业教育的开端。1887年,全国技术教育促进协会成立。1889年,英国颁布《技术教育法》,成立管理职业教育的技术教育委员会,确立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并规定地方政府有权征收技术教育税,用于资助职业教育。

四、技工讲习所的特点和影响

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英国近代职业教育的起步阶段。技工讲习所的发展和壮大是民间力量自发组织和建设的成果,政府几乎没有参与和监督。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自发性强,组织性差,教育机构和设施比较简单。

19世纪下半叶,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技工讲习所注入新的活力。利兹、布雷福德和赫德斯菲尔德等地的技工讲习所逐渐发展成技术学院。伦敦技工讲习所就是伯克贝克学院的前身。[13]技工讲习所为英国一些现代职业技术院校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中后期,技工讲习所的创办对英国民众产生重大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与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天然联系。[14]这为日后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高,工厂需要的是大量掌握一定操作技能的工人。在学徒制衰落和正规职业教育兴起之前,技工讲习所承担起培养熟练工人的历史重任,缓解了英国社会缺乏技术工人的状况。另外,技工讲习所在英语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向工人普及工业生产和科技知识,为日后规范化的技术学校建立提供了有益经验,也为正规化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对象。技工讲习所运动为英国的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成人教育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冲突。[15]

此外,技工讲习所的影响范围超出了英国本土。19世纪,美国在工业发达地区建立技工讲习所,其中最著名的是1824年在费城创办的富兰克林讲习所。[16]与英国的技工讲习所类似,它们也为在职人员传授与其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讲习所还传到印度、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五、启示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制造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放眼全球,以智能机器、3D打印制造和数字化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术已经悄然兴起。为此,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一过程的顺利完成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因此,我国需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纵观历史,英国重人文的绅士文化传统使其职业教育长期得不到国家的重视,这是阻碍其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与之类似的是,我国社会的传统思想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国家应当加强舆论引导,弘扬劳动光荣、技术宝贵的优良风尚,积极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需要统一的管理和法律的规范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2014年6月,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六部委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地鼓舞了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制定和实施将继续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另外,职业教育授课不仅需要教材,还需要大量的场地和仪器设备。这就需要国家不断地投入资金,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国家也应该倡导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职业教育事业,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发展职业教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17]

职业教育学校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需求以及制造业的热点领域,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与普通高校合作,利用其师资力量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总之,职业教育院校和机构应当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改革管理模式、培养方式、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通过创新来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1]周淑芳,周其国.英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8):10-11.

[2]肖荣璐.二战后英国职业培训政策发展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21.

[3]王宇波.英国主流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职业教育发展实践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13(32):102-104.

[4]Clutterbuck,Henry. A brief memoir of George Birkbeck [M]. London: S. Highley, 1842:7.[5]Godard, John George. George Birkbeck, the pioneer of popular education[M]. London: Bemrose and sons, 1884:81.

[6]高志良.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17.[7]Hudson, J. W.. The history of adult education [M].London: Longman,Brown, Green and Longmans, 1851: 5.[8]侯龙真,秦发盈.英国继续教育学院的发展阶段及走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7):62-67.

[9]Barton, Susan. The Mechanics Institutes: Pioneers of Leisure and Excursion Travel [J]. Transactions of the Leicestershire Archa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Society, 1993(7): 47-58.[10]檀慧玲,张国强.英国工人讲习所对我国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5(9):36-38.[11]翟海魂.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4:16.[12]Humberstone, Thomas Lloyd. A short history of national education in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M]. Westminster: P.S. King and Son, 1908:25.[13]孟庆国.英国职工讲习所的兴起[J].职业教育研究,1988(3):46-47.[14]张 京.18-19世纪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21.[15]Walker, Martyn.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chanics’ Institute Movement 1824 -1890 and the Beginnings of Further Education[J]. Teaching in lifelong learning: a journal to inform and improve practice, 2012 (1):32-39.[16]桑宁霞.论成人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历史贡献[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18-122.[17]刘奉越,庞学光.基于社会流动的新生代农民工转化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3):45-48.

(责任编辑:王释云)

Mechanics’ Institute and British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19thCentury

SHI Yun-feng, FENG Tian-yu

(School of History,Hebei University,Baoding Hebei 071000,China)

After the rise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second half of eighteenth century, the demand for skilled workers was growing constantly.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echanics’ Institute emerged at a historic moment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It not only improved the cultural level and operation skills of workers to some extent, but also made its own contribution for Britai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19thcentur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also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later Vocational School.

mechanics’ institute;Britain;vocational education

G710

A

1008-6471 (2016) 04-0082-05

10.13983/j.cnki.jaechu.2016.04.014

2016-09-12

石昀峰(1989-),男,山东莱芜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国史。

猜你喜欢

讲习所技工工人
从技工到英雄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现实价值与运行机制研究
大革命时期苍梧农民运动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党的十九大以来贵州新时代农民 (市民) 讲习所工作大事记
对新时期技工院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讲”出精气神“习”出好日子
ZPSTUDIO TOOLS与意大利技工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技工与专家
基层关工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