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新形势下争取台湾人心工作的思路与途径

2016-03-16陈立明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政治生态思路途径

陈立明(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简论新形势下争取台湾人心工作的思路与途径

陈立明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摘要:新形势下争取台湾人心工作面临难得机遇和重大挑战。当前,影响争取台湾人心工作的主要因素,包括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不足、社会政治制度存在巨大差异、“独派”政治力量及国际势力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有相当牵制作用等。新形势下争取台湾人心工作,要坚持以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为主导,从台湾同胞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入手,使台湾同胞享受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红利;深耕南部和基层,注重做好中下层群体和台湾南部民众的工作;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增强中华文化和“一个中国”认同;发现、培养台湾代表人士,壮大拥护祖国统一的政治力量,团结和争取广大台湾同胞积极维护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民众心理、民意基础、民心走向。

关键词:争取台湾人心;政治生态;思路;途径

做好新形势下争取台湾人心的工作,是对台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期,我们推出了一系列加强做台湾人民工作、争取台湾民心的重大战略举措,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特别是201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开创了两岸领导人直接对话沟通的先河。习近平在会面中提出坚持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不动摇、坚持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持为两岸同胞多谋福祉、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4点意见,为两岸关系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必将对两岸的前途和未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台湾地区政治生态的变化和争取台湾人心工作的思路途径,积极提升争取台湾人心工作的力度与成效,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形势下争取台湾人心工作面临的机遇和形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党根据台湾地区政情、民情的发展变化,将原来一直强调和坚持的两个“寄希望”,即寄希望台湾人民,也寄希望台湾当局的方针,发展为“更加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人民”。由此开始,大陆开始强调和突出做好台湾人民工作、争取台湾民心工作。经过20多年的辛勤耕耘,特别是2005年8月两岸实现政党交流以来,两岸关系出现和平发展的新局面。2008年5月,国民党重新取得执政权,两岸关系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2012年,马英九以较大优势击败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成功连任。在马英九和国民党执政期间,大陆推出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开放大陆游客赴台旅游等重大举措,大幅度提升了争取台湾民心工作的力度,两岸关系维持了和平发展的局面。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了5个方面的丰硕成果。一是两岸双方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增进和建立了政治互信,为两岸的交流合作、协商谈判营造了必要的环境,为维护台海和平、保持两岸关系正确发展的方向和势头提供了保证。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双方负责人实现互访,也是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的具体体现。二是两岸协商取得积极成果,提高了两岸交往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解决了两岸同胞关心的一系列问题。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举行了11次领导人会谈,签署了23项协议,对两岸的经济合作、人民往来、民生保障等事务性问题作出了制度化安排,解决了许多关系两岸同胞切身利益的问题。三是两岸经济合作扩大深化,增进了两岸民众的共同利益。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了产业合作,深化了金融合作,推动两岸经济关系朝正常化、自由化及经济融合方向发展。7年来,两岸贸易额增加近700亿美元。四是两岸各领域交流蓬勃发展,融洽了同胞感情。两岸人员往来规模7年来翻了一番,2014年达到940余万人次;2015年1至8月达到655万人次,同比增长7%[1]。两岸民众通过密切交往增进彼此了解,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增加了动力。五是两岸同胞务实沟通,妥善处理涉外事务,减少了内耗。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妥善解决了台湾地区以适当名义和身份参与世界卫生大会、国际民航大会的问题。大陆欢迎台湾地区以适当名义加入亚投行,以适当方式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

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积累了4项宝贵经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坚持开展两岸协商谈判,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坚持为两岸民众谋利益。4项经验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就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它不是无中生有,凭空说出来,而是经过双方授权达成的,是对客观事实和现状的共同确认。正因为如此,它才能成为2008年以来两岸间互动的重要基础。所以,双方都表示要进一步维护好这一共同基础,维护台海和平稳定,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持续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

201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加坡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两岸领导人这一跨越66年的首次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必将载入两岸关系史册。两岸双方以相互尊重和建设性的态度,围绕推进和平发展、致力民族复兴的主题,就两岸关系相关问题坦诚交换意见,达成积极共识。

会面中,两岸领导人都肯定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认为应该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加强沟通对话,扩大两岸交流,深化彼此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造福两岸民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应该携手合作,致力于振兴中华,致力于民族复兴。这一重要共识,为两岸同胞指明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基础、途径和目标,对两岸关系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会面将两岸交流互动提升到新高度,迈出了两岸高层互动往来的关键性一步,开创了两岸领导人直接对话沟通的先河,开辟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前景。此次会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为今后两岸各层级的交流互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和两岸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拓展了新空间,注入了新动力。这也充分说明,两岸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完全能够通过建立和加强高层沟通,增进互信,明确方向,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进行了部署和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持‘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秉持‘两岸一家亲’,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协调发展、金融业合作及贸易投资等双向开放。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打造平潭等对台合作平台。扩大两岸人员往来,深化两岸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让更多台湾普通民众、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受益。”[3]“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了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原则、重点领域及发展目标,为深化发展新形势下的两岸合作交流、争取台湾人心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导。

二、影响争取台湾人心工作的主要因素

在两岸关系和争取台湾人心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两岸关系中的暗流仍然涌动,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

(一)两岸互信基础仍然不足

影响两岸互信基础的因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从历史因素来看,国民党在两岸对峙时期,顽固推行“反共仇共”教育,经过多年的强化宣传和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使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负面认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谈到大陆,就认为“贫穷、愚昧、落后,实行愚民的专制统治”,这种对于大陆的敌视影响所及,使得很多台湾民众谈大陆而色变,产生一种盲目的优越感。李登辉、陈水扁统治时期,采取的法理“台独”、“一边一国”等“渐进台独”路线,实行“去中国化”,又进一步助长了岛内的分离意识。

从现实因素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与机制化进程受到“太阳花学运”的严重干扰。2014年2月,两岸两会举行第10次会谈,签订《两岸气象合作协议》及《两岸地震监测合作协议》等两项协议,但3月岛内爆发“太阳花学运”,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岛内部分民众非法冲击并占领台湾立法机构,造成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未能如期通过台湾立法机构的审查。同时,马英九当局为回应青年学生的诉求,被迫研拟“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给未来两岸经济合作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加之民进党为谋求政治利益,极力阻挠与杯葛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审查进程,导致2014年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未能通过审查及生效。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岛内受阻,直接波及两岸货物贸易协议等ECFA后续谈判进程,严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化与机制化进程。二是两岸在政治、军事及外交等领域的进展仍然不大。尽管两岸在台湾地区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及国际性活动等方面达成了一些共识,采取了一些务实举措,但是台湾并未满意,希望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能够大幅度改进台湾“参与国际社会”的状态。但由于台湾“参与国际社会”议题相当敏感,双方政治问题的分歧尚未解决,进展仍然不大。尽管当前台湾在主权范围内不挑衅大陆,但在共同参与的国际赛事或其他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中,两岸间事关参赛、参会名称等诸多方面时有摩擦和争议。“中华民国”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议题,台湾有些人秉持台湾“主权”意识,主张“中华民国”是一个独立政治实体,主张台湾“主权优先”。一些台湾政治人物在国际上不断发表不当言论挑衅大陆,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制造两岸紧张和不信任。尽管台湾有识之士提出,“建设性对话是两岸和平的基础”[4]6,“军事解决绝非上策”[4]26,但岛内仍有人主张“加强台湾自身的防卫能力”[4]8,将台湾的防卫建立在加强军备以及同美国建立准军事政治同盟关系上。这些都表明,在建立政治、军事及外交互信方面,两岸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两岸社会政治制度存在巨大差异

台湾岛内各种政治力量在对于大陆的态度上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各派政治力量基本上都认同台湾现行的社会政治制度,认为大陆同台湾存在巨大的制度差异,这也构成一部分台湾政治力量拒统、主张维持现状的现实基础,有的政治力量甚至以此作为台湾的政治优势和改善两岸关系的政治砝码。在台湾前途问题上,“台湾前途由2 300万人决定”是台湾绝大多数民众的基本认知和坚持,因为这是决定台湾政治人物的选票基础。台湾是选举社会,民意是决定政党能否取得政权的最关键因素。而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台湾民众基本上接受的是“中华民国”或不存在的“台湾共和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的程度相当低,在这种背景和政治环境下成长的台湾民众,要他们接受“中华民国不是一个国家”的观点,缺乏说服力,情感上也难接受。马英九当局执政以来,虽然反对“台独”,但在两岸关系上主张“不统、不独、不武”,实际主张维持现状。根据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的调查,虽然台湾各界对“和平红利”不仅“有感”还有期待,对大陆的看法也开始发生正面变化,但台湾民众在认同问题上却与两岸和平发展趋势出现严重背离和脱节,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不断下降,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却在持续攀升。自2008年马英九执政至2011年6月,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民调维持在3.8%—4.2%之间,低于陈水扁第二执政期间(2004—2007)的5.4%—7.2%;认同是台湾人的比例则在48.4%—54.2%之间,高于陈水扁第二执政期间的41.1%—45%;即便是“认同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比例,也由2004年的47.7%降至2011年的39%[5]。

(三)“独派”政治力量及国际势力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有相当牵制作用

在台湾政治力量消长中,“独派”力量始终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近年来,两岸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上取得重要共识,反“独”促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独派”政治力量在台湾根深蒂固,具有相当民意和社会基础。2014年11月,台湾地区地方公职人员“九合一”选举产生了22个县市的县市长、议员以及乡镇长、村里长等。据台湾当局选务主管机关统计,在22个县市长中,中国国民党获得6席,民进党获得13席,另有3席位为无党籍,执政的国民党遭受惨败。台湾地区的“九合一”选举具有指标性意义,表明民进党在蔡英文领导下,逐步站稳脚跟,在岛内拥有了与国民党一较高下的实力。这也为2016年即将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和台湾立法机关选举增加了新的变数。

从台湾岛内政治力量的地域分布来看,南部台湾历来是绿营的重要社会基础。由于绿营长期的负面宣传,使中南部民众对大陆的敌意和负面情绪仍然存在,这对于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争取台湾中南部人心工作造成了很大困扰。

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国际因素,主要是美国、日本等外国势力,同中国大陆和台湾具有利益关系的有关国家以及台海一些周边国家。台湾问题始终是影响中美双边关系的一个关键因素。近年来,美国实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应对中国的崛起和亚太地区的挑战。日本作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一环,也调整了防卫策略,重点加强了对中国和西太平洋的防卫部署,并在钓鱼岛、东海油气田等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近来窃据南沙部分岛礁,向中国提出主权要求。出于种种考虑,美国等国际势力不会因为台湾问题影响同中国大陆的关系,损害在华的利益。但是,他们也不希望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看到大陆在台湾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因而采取一些牵制性的动作,影响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从而达到牵制中国的目的。

三、争取台湾人心工作的思路与路径

在新形势下,要充分认识争取台湾人心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及协调性、政治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推动形成有利于统一的民众心理、民意基础、民心走向,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争取人心、凝聚力量。

(一)明确争取台湾人心工作的目标和思路

深入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在整个对台工作中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地位。只有做好争取台湾人心的工作,赢得台湾民心,才能争取台湾同胞对我们党各项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不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只有做好争取台湾人心的工作,在台湾岛内广泛形成反对分裂、支持统一的力量,才能为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有利条件。台湾人民是我们的骨肉同胞,是我们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依靠力量。要进一步立足于争取台湾人心,长期、细致地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

当前,争取台湾人心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思想,坚持寄希望于具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最大程度地密切两岸人民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争取台湾人心,最大范围地团结台湾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引导他们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不断增强对一个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认同,自觉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积极维护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民众心理、民意基础、民心走向。

(二)坚持以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为主导,从台湾同胞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入手,使台湾同胞享受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红利

近年来在两岸经贸交流中,大陆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惠台惠民政策措施,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规模不断扩大,广大台湾同胞从两岸交流交往中亲身感受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的利益。但这些惠台政策的实施主要限于台湾特定社会阶层和部分关联企业,并未有效惠及台湾各个社会阶层,特别是中下低层、中低收入群体对大陆优惠政策的感受不到位,无法亲身感受到两岸交流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做好争取台湾人心工作,应当以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为主导,着眼于使台湾社会各阶层和广大中低层和中低收入群体普遍受惠,继续巩固和扩大两岸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只要对台湾同胞有利,对发展台湾经济和改善民生有利的事情,我们就要尽最大努力去做,而且要力争做好。台湾中低收入阶层面临就业、子女教育、住房等压力,受到台湾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影响,广大台湾民众经济收入持续走低,社会保障难以应保尽保。在提振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改善民生,是下一步两岸交流和发展经贸关系的重点方向。

(三)深耕南部、深耕基层,做好中下层群体和台湾南部民众的工作

台湾南部和基层民众,是泛绿阵营的重要社会民意基础,也是争取台湾人心工作的重点对象。要从经济结构、社会组织架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等方面深入考察台湾南部民众和基层群体,在经济上加大扶持、优惠力度,进一步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互惠互利,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面向台湾青年学生群体,建设青年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在金融、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加大对中低层群体特别是青年创业的扶持。

(四)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增强中华文化和“一个中国”认同

两岸同文同种,同一个血脉,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两岸分隔的现状,这是中华民族的不幸。对于台湾同胞历史上形成的悲情意识和“出头天”的想法,对于台湾同胞当家作主人、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思想,我们应给予同情、理解和支持。同时,要发挥两岸基于共同文化、共同血脉的事实,教育引导台湾同胞超越自身和政党、团体利益,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最大公约数,自觉服从和维护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局,自觉抵制和反对“台独”,反对出卖台湾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的言论和行为,不断增强两岸同胞血浓于水、“两岸一家人”的亲情意识,合力打造两岸命运共同体。

海峡两岸对于中华文化具有共同的体认,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共同的历史担当。要进一步加强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不断开拓文化交流的渠道和领域,丰富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形式。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对完善的文化研究机构和文化教育设施,开展国情研修、暑期夏令营、文化寻根之旅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广大台湾同胞对于中华文化和祖国的了解和认识。

(五)发现、培养台湾代表人士,壮大拥护祖国统一的政治力量

重视发现和培养台湾代表人士,是做好争取台湾人心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要多做绵绵用力、潜移默化的工作,善于发现其中有潜质的优秀人才,加强联系、及早培养。更多关注那些对台湾民意和政治生态起支撑、引领作用的群体,尤其是各界意见领袖、专业人士、“草根英雄”等,推动代表人士骨干队伍的合理配置、老中青的有机衔接。要选育结合,用管并重,优化国情研修培训等载体,对不同群体和人士“精细滴灌”,有意识地增进一些代表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积极推动代表人士参与所在地社会政治事务。

重视做好台湾社团工作,重点推动台湾统派社团在两岸交流中发挥作用。创新思路和方法,帮助岛内爱国团体在两岸交流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主导作用。更加注重通过统派向台湾民众释放惠台政策和资源,协助统派深耕台湾某些县市、乡镇和特定社会群体。对于主张“台独”的政党、社团和个人,要立足于分化、瓦解,积极争取中坚力量,分化敌对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斌华,黄浩苑,张志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五成果”“四经验”[EB/OL].(2015-10-14)[2015-11 -15].http//www.chinanews.com/tw/2015/10-14/756 9566.shtml.

[2]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N].人民日报,2015-11-08 (01).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01).

[4]李洁明,唐思.台湾有没有明天?:台海危机美中台关系揭秘[M].台北:先觉出版社,1999.

[5]张华.台湾民意的变与不变[J].两岸关系,2012(4).

责任编辑:何文钜

作者简介:陈立明,男,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文化交流部主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为港澳台海外统战理论、中华文化与儒家文化。

收稿日期:2015-12-18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6)01-0029-06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6.01.006

猜你喜欢

政治生态思路途径
不同思路解答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大饥荒爆发前爱尔兰的政治生态
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要求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