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思考与探索

2016-03-16苏鑫兴

环球市场 2016年20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育人

苏鑫兴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思考与探索

苏鑫兴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资助工作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实现。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在高等学校,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奖、助、贷、勤、减、免”为一体的资助政策体系,确保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探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资助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问题

1.1 资助体系缺乏完善性和科学性

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关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标准,因此高校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贫困生鉴定制度和办法。很多学校对贫困学生的认定标准不明确,学校很难对家庭经济情况逐一进行核实,不能保证认定的公正性、公平性和隐私性,使得部分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得不到有效的资助,资助资金也就无法实现有效合理配置。更重要的是,高校缺少专门负责资助工作的部门和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从而使资助工作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情况严重。

1.2 资助中育人理念有待更新

从我国现有的资助体系来看,其重点还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并没有作明确要求,于是常常出现重资助而轻育人的现象。保证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仅是低层次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自立自强,成长成才,实现自身梦想。

1.3 资助育人工作缺少精神资助

相当多的高校并没有把资助贫困生的学习,理解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学生助困资助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忽视了对贫困学生心理上的引导和鼓励,简单地把资助变成了“物质帮扶”。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其长期的心理压力,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慢慢丧失了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精神上背负了较大的压力,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甚至有的失去了生活的理想与热情,同时还给他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带来了不少困难,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措施

2.1 完成资助认定工作的程序性立法

尤其严格把关地方审批困难证明的程序,加大检查和监管的强度,使得相关人员明确知“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持假认定证明的学生的一再出现,与相应行为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未能得到相应处罚有关。生源地民政部门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是困难认定的第一关,只有提高地方民政部门出具材料的可信度从源头坚决杜绝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后面的资助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因此,高校完全可以与生源地民政部门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联网机制,经常性地沟通规范化、制度化,如当地生源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经济情况恶化等都能及时通报学校,资源共享才能让资源可以更合理地分配到高校,才能更好的做好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和资助工作,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 规范制度,创新举措

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要求充分实施好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继续实施好“绿色通道”入学、减免学费、勤工助学等制度。在制定评定相关制度和方案时,一方面要做到调查研究充分,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做到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设计合理的工作章程,做到步骤明确、操作便捷。既要高屋建瓴,确定长远性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阶段性措施,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基础性的工作,将资助工作引领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上来。同时,还要坚持育人为本,提升资助工作创新能力,坚持协同创新,凝聚资助工作创新合力。

2.3 加强个性化资助

国家奖助学金、银行贷款、学校事业性资助、企业和个人捐助等奖助学金,一般均规定比较固定的金额。固定金额的好处在于方便分配和统计,特别在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减轻各种核实和统计的工作量,但存在一些弊端。最主要的在于不一定符合经济困难学生实际需要的情况,在金额有限的情况下,可能造成同时存在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学校生活的盈余和部分学生的经济压力较大甚至不足的情况。一部分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加强个性化资助,家庭实际情况不尽相同,相同的资助或许有盈余,或许仍压力较大,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核算,进行个体化资助,结合学生可能的经济来源与实际学校生活需要的资金,按个人实际进行不同的资助,最大限度地保证资助的公平性,将“一刀切资助”过程中某些学生的盈余部分尽量资助到收入更低的学生处,使资助工作更为合理和公正,从而也能通过调节相应减少学生经济压力比例。

2.4 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引入大数据模式

应用大数据量化积分模式下的资助资源分配方式,相较于传统的资助模式有相当大的优势。但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是必须建立学生困难库的,信息化管理则是合理统筹资助资源的必要手段。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周期相对固定,且期间家庭经济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此,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困难程度进行量化,根据困难程度、需要得到资助的迫切性按积分从高到低安排资助顺序。在下学期重新进行困难认定时间,再进行新一次的量化积分,年度资助尽管仍然不太能做到完全的合理统筹,但在学生学业期间这个尺度上将获得较好的统筹效果。

总而言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被视为改变社会分层、促进社会流动、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为此,我国逐步建立了由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享受高等教育权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对其实现进一步研究探讨。

[1]王小健.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7:71-72.

[2]李小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改进策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困难中遇见团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