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面勘测与深度钻探
——评周航《中国诗歌的分化与纷争(1989年—2009年)》

2016-03-16

关键词:周航论争纷争

梁 平

(长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 重庆 408100)



平面勘测与深度钻探
——评周航《中国诗歌的分化与纷争(1989年—2009年)》

梁平

(长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 重庆 408100)

艾略特说:“在任何时代里,真正艺术家之间,我认为有一种不自觉的联合。”①艾略特:《批评的功能》,《艾略特诗学文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62页。这种联合,应该是基于对艺术本质的探索与坚守,但如果受到外来诸多因素的影响,或者将个人企图与小团体的私心考虑得太重,这种联合就必然以更隐约的方式存在。哪怕依然站在本质附近,艺术家之间也会出现分化甚至纷争,因为本质有不同侧面的表现,这些侧面在常态下一般可以相安无事,彼此映照,在变态中则极易显出相对、相反,从而破坏各个侧面之间的隐性联系,最终各执一端,迫使本质退到后台。于是,所谓分化特别是纷争,就成为表层矛盾的纠缠与对抗,带有某种程度的空转性质。对于“盘峰论争”,我们也可作如是观。周航的《中国诗歌的分化与纷争(1989年——2009年)》一书(以下简称《分化与纷争》)正是从这个角度入手的。但“盘峰论争”作为世纪之交的一次重大诗歌事件,肯定不是这样作一番宏观的整体把握和粗略的情绪判断就可以被历史化。《分化与纷争》显然不是这样的空疏之作。周航通过详实的研究,不仅解除了人们关于“盘峰论争”仅仅是义气和功名之争的误解,解决了“民间写作”如何从“知识分子写作”中分化出来这一未经研究却又复杂而重要的问题,梳理了双方在言辞上的针对性而在实质上的趋同性,还对“盘峰论争”的来龙去脉、“前生来世”、理论是非、诗学价值、历史归宿、经验教训等等进行了具有诗学高度和历史深度的透视,并得出了合理的认识、判断,是一项十分厚重的学术成果,是对自“盘峰论争”以来这一领域流于表象观察和浅层研究的学术状态的一次重要改观和深度掘进。它“为当代诗歌历史与诗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文本”②张清华语,转引自周航《中国诗歌的分化与纷争(1989年—2009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页。,“对90年代以来诗歌历史与诗学观念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③程光炜语,转引自周航《中国诗歌的分化与纷争(1989年—2009年)》,第2页。。

“盘峰论争”发生于1999年4月,距今尚不久远,未经足够的冷却、沉淀,当年的直接当事人和间接当事人以及“第三方”大都仍活跃于诗坛。这为周航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情面障碍,特别是这本书作为博士论文参加答辩时,里面所涉及的学者有他的老师、前辈,都坐在主席台上,这对他自然形成一种学术考验,需要极强的精神极大的勇气才能面对。但是,这样的情形也为周航的研究带来了方便,他不单查阅了数千种资料,还尽可能以多种方式采访各方当事人。十年过去,当年的火爆已逐渐变得温热、冷静,当事人能比较客观地看待当年的论争,容易接近真相,并且,十年来各方的观念变化为反观论争提供了后续依据,延伸了研究的视角,加强了判断的合理度。正是在大量材料的辨析和考察论争前后诗坛状态的基础上,周航为我们呈现了一段刚刚过去却又十分清晰的诗歌史。

扛下这个有风险有难度的重活,周航是有底气的,一是多年的学术修炼,二是多年的诗歌写作。学术修炼让他具备了学者的思维、眼光和学识,诗歌写作让他对诗歌的现场、肌理和微妙很敏锐。这种优势,让他在面对“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针锋相对的诗学论辩时能作出合理的“仲裁”。比如在诗歌的口语化问题上。“知识分子写作”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充满尴尬的时代,可以说‘通俗易懂’的诗歌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诗歌”*西川语,转引自周航《中国诗歌的分化与纷争(1989年—2009年)》,第112页。,而“民间写作”认为口语写作“适于表现日常人生的现实性、当下性、庸常、柔软、琐屑……恢复了汉语与事物与常识的关系”*于坚语,转引自周航《中国诗歌的分化与纷争(1989年—2009年)》,第257页。。双方处于同一时代,也都意在通过诗歌写作与时代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但为什采用的语言方式却如此不同?谁更具合理性?周航通过广泛的考察和诗性的辨析,先对“知识分子写作”提出批评:“西川的解释确实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一个是诗学问题,一个却关涉个人情绪的宣泄与社会学问题,它们之间自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如果将之扯到一起,难免有强扭之嫌。”*周航:《中国诗歌的分化与纷争(1989年—2009年)》,第112页。进而指出:“本来平淡生活所需要的就是用不夸张、不粉饰、非象征的诗歌来与之对应,诗中情感的浓度也不需要词语的表现力来集中压缩,节制之余追求的是一种整理的效果,平淡诗句中流露出的是容易为人所理解而又挥之不去的人之常情。”*周航:《中国诗歌的分化与纷争(1989年—2009年)》,第209页。最后断言:“如果语言是一个整体,那么这两个向度分别代表着经线与纬线,共同织就中国当代诗歌的语言版图。”*周航:《中国诗歌的分化与纷争(1989年—2009年)》,第257页。这是一种公允的判断,充分考虑到了汉语诗歌语言的语种属性、时代关联和既有事实。再如在对待西方资源的态度上。“民间写作”认为“知识分子写作”偏向西方资源是背叛了诗歌精神,成了西方“语言资源”和“知识体系”的附庸,丧失了汉语诗歌的尊严。而“知识分子写作”认为西方资源早已融入中国的文化血脉之中,现在已很难创造出一种纯本土性的诗歌,“依然需要以世界性的伟大诗人为参照,来伸张自身的精神尺度与艺术尺度”*王家新语,转引自周航《中国诗歌的分化与纷争(1989年—2009年)》,第250页。。两者之间,周航从新诗发生学角度进行考察,认为前者的观点很难站住脚,后者对西方资源的认识和辩解更合理。但同时,又认定后者的理论与作品不对称,主要是作品中对西方大量人名地名的因袭与夹杂削弱了与当时中国实际语境的亲密度,增生了与读者的阻隔性。这种结合了诗歌发生学原理和实际阅读效果而得出的结论,让人服膺。

周航认为:“文学的进化论观念固然不对,但空降的观念似乎更缺乏说服力。”*周航:《中国诗歌的分化与纷争(1989年—2009年)》,第208页。基于这样的学理认知,他将“盘峰论争”置于新诗历史的视野和西方理论的参照之中进行审察,从而在广度和深度上使自己的论述更深入、更妥帖。确实,任何一种文学现象和理论都不是空穴来风,必然有它的发生基因、酝酿过程及结果影响。在《分化与纷争》中,周航的研究视野从论争本身辐射到了之前已有的新诗史和之后十年的当代诗坛,甚至在考察“知识分子”和“民间”概念时还将触角伸进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之中,从而厘清了两个概念在各个历史阶段中的演进情况及特定含义。这就使“盘峰论争”不再是一个孤立现象和偶发事件,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样,诗史的加入和理论的运用为单个的论争提供了横向的参考和纵向的观照,定位“盘峰论争”也就有了丰富的事实依据和广泛的理论依据。周航在《分化与纷争》中给出的合理判断和独到见解,就是得益于这样的坐标。比如,在论争双方两种不同写作倾向的问题上,周航指出这两种倾向其实在新诗之初就已然存在并贯穿了整个新诗史,因此,他对两种不同倾向的判断就不是停留于倾向本身之间的比较,而是落实在与社会现实的相关度和诗性价值的守护中。这样的研究显得透彻,切中肯綮,有醒目明心之效。

《分化与纷争》一书将焦点透视与散点游目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了对“盘峰论争”的全面清理和深度把握,带给我们丰富的启示和有益的思考,为论争前后二十年的当代诗歌描出了清晰的历史轨迹,指正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为当代诗歌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曾庆江)

On Zhou Hang’sDifferentiationandDisputeofChinesePoetry(1989—2009)

LIANG Ping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Yangtze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408100,China)

2016-01-07

梁平(1966-),男,重庆石柱人,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I206.7文献标识码:A

1674-5310(2016)-08-0070-02

猜你喜欢

周航论争纷争
以情怀支教,让生命起舞
《论风格》文本系谱与论争
小区管理为何容易陷入“纷争”——手段陈旧是主因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洛克论领土权:纷争、辨析与新解
中学新诗教材的一场论争及其意义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纷争
开撕者 周航
森林演会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