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手术等待期间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2016-03-16秦玲玲沈玉枝王晓莉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质性研究

秦玲玲 沈玉枝 王晓莉

100020 北京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



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手术等待期间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秦玲玲沈玉枝王晓莉

100020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

摘要目的:了解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手术等待期间的心理体验,为临床护士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及个体化的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2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在手术等待期间的心理体验进行访谈,运用Colaizzi分析法进行分析和整理,提出主题。结果: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在手术等待期间的心理体验包括3个方面,分别为自责、不确定感、需求。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在手术等待期间的心理体验复杂多样,护士要重视患者的心理体验,积极帮助其应对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心理体验;质性研究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3.003

A qualitative study on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the patients during waiting period f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QIN Ling-ling,SHEN Yu-zhi,WANG Xiao-li(Beijing Chaoy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100020)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the patients during waiting period f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and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pecific psychological support and individualization nursing for patients by clinical nurses.Methods:The method of phenomenology research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used.Interview 12 patients who were during waiting period for CABG for their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Use Colaizzi analytical method to process and analyze the data and raise subjects.Results: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the patients during waiting period for CABG included 3 aspects:self-accusation, uncertainty and emotional desired.Conclusion: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the patients during waiting period for CABG was complex.The nurs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atient′s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help them to positively respond to thei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ir cognitive level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Psychological experience;Qualitative study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行CABG的患者往往冠状动脉阻塞较重,多支病变,在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手术后,患者需要停口服抗凝药1周左右,这段时期患者很容易出现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又会使患者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冠状动脉发生痉挛,以致手术不能顺利进行[1]。科学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扭转对疾病的错误认知,消除负性情绪,使之以积极、正面的情绪对抗疾病[2]。本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对等待CABG的患者进行深入访谈,以探究患者在此期间的心理体验,为护士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及个体化的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2014年6~8月在北京市某三甲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确定行CABG的患者。入选标准:(1)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患者为冠状动脉三支病变,需要行CABG手术。(2)思维清晰,语言表达能力良好。(3)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精神疾患(疾病国际分类标准[ICD-9]),严重合并症者,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或肾功能衰竭,脑卒中。最终1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6~71岁,平均(56.0±8.98)岁;12例患者的搭桥数量均为3支,基本情况见表1。收录资料以最后1份资料不再出现新的信息为饱和标准[3]。

表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n=12)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收集方法制定统一采访提纲,采用个人深入访谈法收集资料,并在获得受访者知情同意后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访谈前,让每例受访者了解此次研究的目的、内容,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访谈中,鼓励受访者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感受。双人观察和记录受访者的表情、语速、语调等的变化;同时对其感受或观点进行及时澄清和确认,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每例受访者的访谈时间为40~60 min。经整理归纳分析后,资料中不再出现新的主题为资料达理论性饱和。

1.2.2资料分析方法采用Colaizzi的7步资料分析法[4]:(1)仔细阅读和转录所有记录。(2)提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3)将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码。(4)将编码后观点汇集。(5)写出详细、无遗漏的备忘录。(6)总结归纳出共性的观点。(7)返回参与者处求证。以期得到术前CABG患者更准确、更全面的心理体验情况,并从中分析出各种心理反应产生的根源。

2结果

对12例等待CABG患者的访谈资料进行反复比较、归纳,提炼出关于此类患者心理体验的3个主题,分别是:(1)自责。认为昂贵的手术费用降低了家庭生活的质量,住院期间对于自己的照顾拖累了家庭成员。(2)不确定感。包括对CABG手术的必要性、术后恢复情况和出院后生活质量的不确定。(3)需求。表现在对疾病相关知识和家人陪伴2个方面。

2.1自责

2.1.1手术花费太高CABG患者除了要承受疾病本身的痛苦之外,还要承担更大的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大部分患者都感觉难以接受。N6:“我老伴没工作,孩子又上大学,家里正需要花钱,我偏偏在这时候做手术。”N9:“儿子刚买了房子,本来经济就很紧张了,我这手术又得花他不少钱。”N11:“我这一手术,工作就不能继续干了,单位只给我发基本工资,这笔手术费医保只报销很少一部分,全家人都要跟着我受罪了。”

2.1.2增加了家庭负担CABG患者术前需住院1周,停口服抗凝药物,改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加上CABG术后心功能恢复较慢,手术伤口的愈合需要3个月时间,患者活动能力的恢复亦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就导致了CABG患者住院时间相对较长,出院后仍然需要家人的照顾,给家人增加了负担。N1:“我爱人白天上班,晚上还得照顾我,亏欠她太多了。”N7:“我女儿大学刚毕业,她的同学都在到处找工作,她却不得不陪我,连工作都耽误了。”N12:“我老伴已经脑梗躺床上好多年了,需要孩子们伺候,我这做手术,又得让他们伺候,太辛苦了。”

2.2不确定感Mishel于1988年提出了关于疾病“不确定感”的理论[5],即当疾病引起相关刺激时,患者会对这些刺激进行归纳和认知,当这种归纳和认知无法进行时,疾病的不确定感也就产生了。而患者的这种不确定感容易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甚至失望、绝望等负性心理,从而影响机体康复和术后生活质量。

2.2.1CABG手术的必要性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比较,CABG能够有效地解除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有效降低心脑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率和心肌血管重建率[6]。但是我们发现,大多数患者对于所患疾病及治疗方法的相关知识严重缺乏,而导致对CABG必要性的不确定。N1:“医师说我需要做手术,那就做吧。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该不该做。”N3:“虽然我现在按照手术做准备,但是我也让家人去其他医院咨询一下专家,看看能不能放支架。”N4:“我才三十来岁,如果做了手术,再犯病不就没办法了吗?先放支架,如果再犯病,我还有选择做手术的机会。”N11:“医师告诉我,我的心脏放不了支架,只能搭桥。其实,我更想做支架,那样就不用开胸了。”

2.2.2术后恢复情况CABG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案[7],但是,中国人传统的“动手术会伤害元气”的思想根深蒂固,并且,心脏外科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8],血流动力学稳定之前,患者要在监护室度过,身体被置入各种管路,随时可能出现心功能不全、感染、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这些作为巨大的应激原,均可导致患者的心理波动。N2:“我父亲临终前就气管插管了二十多天,特别痛苦。气管里插进这么粗的管子,我肯定受不了。”N5:“手术意外我不怕,一闭眼什么都不知道了。我就是怕疼,我听说医师怕伤口长不好,都不给患者开止疼药。我怎么熬啊?”N8:“昨天隔壁那个患者做了这个手术,当天晚上没熬过去,死了。我挺担心的,会不会也那样?”

2.2.3出院后生活质量许多患者对于手术的顾虑是担心不能保证术后的生活质量,担心新搭的血管桥会重新堵塞。N2:“我现在的心功能就不好,稍一活动就喘,做完手术会不会还这样?”N6:“做完搭桥后,新搭的血管会不会还堵呢?”N9:“人一做手术,元气就伤了,怎么补也不补回来。”N11:“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唱歌,恐怕做完这个手术,我就唱不了歌了。”N12:“在医院里,有不懂的地方,我可以随时询问医师和护士。出院后我再有疑问,该询问谁呢?”

2.3需求

2.3.1疾病相关知识CABG患者由于缺乏对手术的了解,以及对术中和术后危险的担忧,他们渴望获得跟疾病和手术相关的所有信息,迫切希望与医护人员、病友沟通,以期获得更多的信息。N2:“护士给我介绍了手术后我要去的ICU是什么样子,手术后身上都有哪些管子,但是,我还是想亲自去看看,手术后的病人到底是什么样子?”N4:“我现在加入了一个朋友圈,里面都是搭桥患者。我想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N5:“我看到你们有很多糖尿病的饮食指导,特别详细。如果冠心病的饮食指导也这么详细就好了。”N10:“我特别盼望医师和护士能给我讲解怎么保养心脏,要不然我搭完桥,还不照样堵?”

2.3.2家人陪伴在访谈中,多数患者表示希望有家人陪伴,认为面对心脏病不可预知的风险,家人陪伴可以给自己带来安全感。N3:“我晚上睡觉都会做噩梦,梦见的都是手术。每次醒来,和我爱人聊聊,我就放松多了。”N10:“我希望家人能一直陪着我,家人在我身边,我就很踏实。”N12:“我得了心脏病挺不幸的,更不幸的是我放不了支架,只能做手术,我最怕做手术了。但是,我有两个好女儿,她俩轮班陪着我,让我觉得不那么害怕了。”

3讨论

3.1联合患者家属,加强情感支持本研究发现,患者的自责和对家人陪伴的需求贯穿于等待CABG手术的整个过程。对病情严重程度的不确定,术前长期服药和术后仍需长期服药造成的服药疲惫感和由此带来的经济负担,手术等待时间的漫长(1~2周),患者活动能力的局限,都是造成这些心理体验的原因。而不同的患者对于疾病的反应和采取的应对方式也不同,因此护士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做正向引导。我院心脏科是“大中心制”,集内外科于一体,患者内科治疗期、手术等待期和术后恢复期都是在同一个病区度过,这为护士提供全程的心理引导提供了方便。护士要主动积极地接近患者,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多与患者家属沟通,向家属宣教家人的支持对患者勇敢接受手术的重要意义,鼓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聊以往的美好经历,让患者意识到其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与家属共同探讨帮助患者的方法。

3.2提供专业指导,加强患者对疾病的理性认识在本研究中,约90%的患者因为对冠心病及CABG知识的缺乏,表现出了不确定感。术前医护人员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的不足,患者因畏惧手术创伤而有意逃避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以“不知就不必担忧”的心理暗示没有主动向医护人员咨询关于CABG的相关知识,而医护人员由于工作繁忙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心理需求等原因可能是患者产生不确定感的原因。所以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多沟通,主动了解患者的信息需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和手术知识,发现患者的疑惑及时排疑解答,加强患者的理性认识,促使患者做出正确的选择。我院心脏科定期举办知识讲座, 邀请术后患者现身说法,介绍经验,给予等待CABG的患者足够的信息支持。同时由于疾病及手术涉及的相关知识多而杂,医学理念和知识不断更新,护理人员应增加学习的积极性与紧迫感,努力充实自己。

3.3构建支持系统,帮助患者有效应对本研究发现,许多患者存在对于术后以及出院后的生活质量担忧,这与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尤其是对于疾病康复期饮食和功能锻炼知识的缺乏有关,家庭成员所具备的健康知识亦有限,另外,我国的社区护理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在患者出院回归家庭的过程中,未能起到相应的作用。而社会支持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9],构建医院-家庭-社会的支持系统不仅可以使患者得到支持与鼓励,又能让患者意识到自己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增强使命感和接受手术的勇气。医护人员需要向家属详细讲解CABG手术的必要性和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增强家属对手术的信心,从而将这份信心通过日常的陪护传递给患者。此外,科室还应通过电话或上门随访护理,门诊社区联动等方式将医院护理服务延续至社区,为CABG患者提供全程的无缝隙的专业护理,包括术后用药宣教、定期随访提醒、饮食锻炼指导、心理压力调节等。

综上所述,通过质性研究发现,CABG患者在手术等待期间的心理体验复杂多样,极易产生负性情绪,护士要重视患者的心理体验,提供针对性及个体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及应对能力,有利于手术安全及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王丽英.72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9):118-120.

[2]穆婷婷,郭洪霞.心理干预对颅脑肿瘤患者负性情绪及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0):126-127.

[3]潘绥铭,姚星亮,黄盈盈.论定性调查的人数问题是代表性还是代表什么的问题——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及其方法论意义[J].社会科学研究,2010(4):108-115.

[4]李铮.护理研究中的质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7,7(4):78-80.

[5]樊少磊,单岩.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及其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现状[J].全科护理,2012,10(12):3339-3341.

[6]Daemen J,Boersma E,Flather M.Long-term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ith stenting an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for 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 meta-analysis with 5-year patient-level data from the ARTS,ERACⅠ-Ⅱ,MASS-Ⅱ,and SoS trials[J].Circulation,2008,118(11):1146-1154.

[7]Mohr FW,Morice MC,Kappetein AP.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versus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three-vessel disease and left main coronary disease:5-year follow-up of the randomised,clinical SYNTAX trial[J].Lancet,2013,381(9867):629-638.

[8]冯亚宇.冠状动脉搭桥择期手术患者心理分级护理模式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3,28(22):85.

[9]雷俊,何国平.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影响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3):622-624.

(本文编辑陈景景)

(收稿日期:2015-03-30)

秦玲玲:女,本科,护师,护士长

·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质性研究
中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质性研究
关于高职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质性研究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质性研究
女性视角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对农村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质性研究
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的质性研究
临床护理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质性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效果评估构想
关于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课程改革的若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