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联生活周刊》的传播“仪式”变迁

2016-03-15杜丽洁

新闻世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变迁传播

杜丽洁

【摘要】时代的变化影响着社会文化的改变,随之而改变的是社会公众所共享的社会价值。《三联生活周刊》作为时政新闻类周刊,它的传播内容的变迁反映着当下公众所共享的社会信念。本文从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角度,通过对六年的年终特刊报道的分析,探究传播“仪式”在共享价值、传播参与者以及传播策略三个方面的变迁,反思社会价值对于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三联生活周刊;传播;仪式观;共享文化;变迁

一、引言

《三联生活周刊》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自1995年在《生活周刊》传统基础上创刊,定位于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做中国的《时代》周刊。

曾经,邹韬奋先生接管《生活周刊》后,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韬奋先生的创刊目的是:“每星期乘读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闲暇,代邀几位好友聚拢来谈谈,没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以“供应特殊时代的特殊需要的精神食粮”。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精神世界的匮乏成为当下社会的重要问题。时代改变,文化形式也发生改变,不变的是人们对于文化的需要,对于新形式文化的创造。

作为在主流人群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周刊类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栏目众多,主题内容有一定的传承性,通过这样的形式记录着世界和中国所发生的变化。2010年是《三联生活周刊》创刊15周年,面对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以及受众需求,其开始以年度回顾的封面报道形式总结一年的重要变化,至今已延续六年。新闻与文化和生活的融合,使得年度回顾更体现其编辑理念。从这六年的回顾当中不难看出,它在关注时代变化中的生活观、文化观,有它始终坚持的人文情怀,也有其面对环境而做出的改变。

本文以具体报道为对象,探索《三联生活周刊》的传播方式变迁以及这些方面展现出的社会变迁。

二、何为传播“仪式观”?

有关仪式的定义,纷繁复杂。这个词所涵盖的现象与范围太广,因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S.J. Tambiah将仪式定义为一种由文化来建构的象征性交流。“它由模式化的、有秩序的一连串词语或行为构成,经常在多媒体中得以表达,其内容和安排表现出各种不同程度的正式化(习俗化)、模式(严肃性)、集中(混合)和循环往复(重复)。仪式在建构特征上是表演性的。”[1]

传播仪式观是从文化角度出发,将传播活动当做一种文化仪式活动进行考察。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在其著作《作为文化的传播》中提出传播仪式观,它“并非指讯息在空中的传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讯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2]。从这两个定义来看,传播活动是符号的建构与交流,人们通过这样的活动彼此共享价值与意义。因此,作为仪式活动的传播有强化群体纽带、缓解社会紧张以及形成新型“部落”的功能。

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来分析《三联生活周刊》的历年年终回顾,是将其看做新时代下的一种文化现象。现今的各类媒体都会在年终时进行年终总结,盘点一年中突出的事件、新闻、热词等,通过这样的形式预测未来趋势,形成对世界、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综合性的诠释与理解。这样的传播现象在大数据时代尤为明显,当人们使用网络进行搜索与阅读时,大数据终端形成对信息关注度的分析,但数据需要多角度的分析才会显现其社会与思想价值。

共同的文化是意义建构与交流的基础。文化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传播活动。媒体一方面面临着“去中心化”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通过其权威与专业的符号建构手段完成社会信仰的表达。

从整体来看,《三联生活周刊》已经推出了六期年终特刊,形成其发刊的传统,体现出作为仪式活动的重复性。在内容上,2010年至2012年,都是以关键字为主题,发表系列报道为主,形成一定的传播模式。如2010年的关键字为“胀”,2011年的关键字为“粉”,2012年的关键字为“众”。2013年开始,年终特刊变为回顾年度生活方式。报道形式从各个方面发生变化,这体现着社会文化与社会环境影响着仪式活动的变化,影响着传播形式的改变。

三、《三联生活周刊》的传播方式变迁

(一)叙事框架的变迁

从叙事的主要框架不难看出,2010年、2011年、2012年是一种叙事框架,而2013年、2014年、2015年是另一种叙事框架。

前三年,以社会场景为主要的叙事框架,关注社会热点事件,从中寻找共同性。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更多集中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宏观层面。从2010年到2012年,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网络也在兴起,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各种事件,成为“围观群众”。但这一数量越来越庞大的群体一方面成为社会舆论的主力军,另一方面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这三年的特刊中,《三联生活周刊》时政新闻性较强,对事件以独特的视角进行解读。作为“仪式”的传播活动,构建的是整体社会场景,不局限于某个群体。

后三年,叙事主题发生变化,从关注社会事件到关注个人生活方式。叙述主体变为个人,叙事框架从事到人的转变,体现着社会生活新的场景。社会有走向个体化的趋向,但也形成了新的社群部落,共享着相同的价值追求与爱好。对生活方式的展示,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展示,另一方面体现出受众定位的转变。从百度指数来看,2013年到2015年,搜索“三联生活周刊”的网民48%集中在30—39岁,且男性偏多。

叙事从宏观到微观,从关注社会场景到关注行动者个人,同时注重科技对财富获取方式的影响,是叙事框架明显的变迁。

(二)语义词汇的变迁

Richard Weaver提出“终极名词”(Ultimate Terms)概念,用来表示那些可以代表特定时空的词汇。通过对这些词汇的考察,可以发现当时的文化、信仰、潮流等。“终极名词”分为三类,但在《三联生活周刊》中的这些名词属于“魅力名词”(Charismatic terms)。它只出现在特定的时期,并且应时代而出现,就如每年都会出现的新词一样,有着鲜明的时代感与新鲜感,但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具有共时性却不一定具有历时性。

前三年的年终特刊,分别围绕“胀”、“粉”、“众”三个词进行对社会景象的勾勒,选取符合主题的事件,从多个侧面展示社会现象。封面报道的第一篇通常都是由主笔所写的评论。这些评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警示与提醒的作用,对当下的热点事件进行梳理与点评,但并非学者式地深刻挖掘,而是总括式的点到为止。

而从2013年开始,选择的主题词汇不再是代表着社会事件的关键词,转而使用同一个词“生活方式”。每年关注的则是不同的个体如何追求生活品质、如何创造价值。从衣食住行的各个角度观察社会,变成一种对生活价值的传播。比起社会关键词,“生活方式”容纳了更多的个性群体,涵盖了与个人相关的不同生活态度。

语义词汇的变迁,意味着《三联生活周刊》从观察社会群体转变为观察社会个体。前三年的关键词体现着词汇的共时性,体现着当下社会最明显的特点,展现着群体所处的整体环境、社会趋势。而“生活方式”作为一个广泛的词汇,体现着词汇的历时性,它的内涵不变,外延则不断地增添新的内容,塑造的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共同想象。

(三)视觉风格的变迁

Foss Sonja K.在《框设视觉修辞研究:迎向修辞理论的转型》一文中,将视觉语义定义为是“沟通性文本”(communicative artifact)以及“一种观点”(a perspective)。视觉修辞不仅是一种理论,同时也是一种分析方法,具备“本质”(nature)、“功能”(function)、“评估”(evolution)三个功能。[3]

前三年的年终特刊选择以社会事件为主,因此图片多为不同的社会场景,如2010年,选择民众开垦菜地、购房、地铁等交通、民工业余活动、立案大厅等场景照片,展现场景中的行动、民众具体的生活经验,暗示在“膨胀”出象后,人们所受到的影响与改变。到2011年,为突出粉丝主题,选择于建嵘、罗永浩、方舟子、郭美美等的个人照,展现个人风格,这暗示着由于关注度上升而导致的个人主义,不同的行为方式因其特殊性而受到关注。2012年,宁波PX事件、乌坎村新任村长、“9·21”紫金溃坝溃口图片展现新闻中最受关注的方面,暗示着当下社会中存在的冲突与风险。

在以生活方式为主题的后三年中,图片内容发生明显变化。个人照、实物照增多,视觉集中于体现个人生活场景,并且相比前几年的新闻图片,艺术感也增强了。从色调上来看,由冷色调转为暖色调,图片色彩更加艳丽。同时,从2013年开始,年终特刊的封面图片选择漫画形式,展现在不同生活场景中每个人的行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暗示着传播内容走向碎片化与个人化的特点。

从照片到漫画,视觉风格的变迁,显示出《三联生活周刊》关注主题的变化。

四、从传播“仪式”变迁看其角色变迁

对传播活动的分析可以发现,《三联生活周刊》传播仪式在不同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共享价值的变迁。2013年前,注重通过现在联系未来,关注的是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从而指向未来,及时改正、预防。价值关怀在社会结构,在不同阶层的民众。2013年后,注重通过过去联系现在,关注的是过去时间中所创造出的新生事物,从而肯定现在,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价值关怀在社会的某一部分阶层,集中在城市阶层。共享价值的变迁意味着社会大众专注度的变迁。

第二、参与者的变迁。在关注社会结构时,传播中的参与者有知识分子、政府官员、农民等,他们通过不同形式存在于所传播的文本当中。在关注城市阶层时,传播中的参与者身份发生改变,集中在社会精英阶层。参与者的变迁,展示了关注面向窄化。

第三、传播策略的变迁。借助不同社会事件

拼接来展现现实的传播策略,体现着现实主义风格的传播特点,认清现实、整合事件,从而发现社会结构中存在的弊病。不同社会个体拼接展现生活方式的传播策略,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传播特色,相信人在面对经济、科技等发展时的无限可能。传播策略变迁展示了从理性化向感性化的转变,从整体化向碎片化的转变。

从传播“仪式”变迁不难发现,《三联生活周刊》媒体角色由曾经的社会守望者过渡到社会观望者。“守望”意味着有所期待,期待对社会有所认识,有所纠正,关注的往往是社会中容易出现矛盾与冲突的方面,旨在从消极的方面引导社会。而“观望”意味着有所发现,发现社会中独特的生活视角,关注的往往是小众的群体文化,旨在从正面展现社会。

首先,新媒体时代社会价值趋于多元化,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2010年至2012年,《三联生活周刊》更趋向于做提醒者。2010年特刊提醒公众在认识经济膨胀的同时,要清醒认识这些拉动经济增长力量所面临的风险。2011年特刊中分析网络围观背后的忧虑,提醒更多人在追求平权的同时,不要忘记保持理性思考与独立人格。2012年是网络群体数量增长迅猛的一年,展现民众与政府关系、网络反腐、群体性事件中的公众参与,提醒着政府作为管理者,应当提升其公信力。

其次,现代社会中个人价值日益凸显,公众通过自媒体展现、型塑个人生活。《三联生活周刊》开始从微观的角度来展现社会。2013年,PM2.5成为当年的热词,同时跑痴苏里、北京的城中“骑士”、林糊糊等一系列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引起公众关注。2014年,海淘、众筹、创客等一系列新兴词汇出现,不同于传统的创业形式成为公众新的关注点。2015年,互联网创造出了新部落,人们在享受孤独的同时,如何构筑新的精神世界,成为公众的焦点所在。O2O的出现,成为不少人创造价值的方式,一种以共同爱好为基础的小众群体越来越多。

最后,数字时代也是视觉时代,视觉修辞的崛起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2010年至2012年,《三联生活周刊》更多的使用新闻照片,而从2013年开始,个人化照片开始出现,并在后几年有艺术化趋势。影像成为人们反映世界,分享经验的重要符号。视觉修辞,将原始的符号同技术手段相结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象征符号。公众的认知方式、理解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视觉的产物经过被创作、被编辑、被混合等方式,充分展现着媒体对社会事物解读的主观感受。

结语

社会文化一方面影响着社会个体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媒体的表达方式。公众、媒体不断吸取新的社会元素,构建自身的认知世界。新媒体时代,简单的语言符号系统已不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通过多元化的风格重建,共时性地展现多形式、多种类的符号组合,并向公众多角度展现社会成为媒体的职责。

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特定的价值信念凝聚着特定的群体,并且无法脱离社会文化与社会趋向,同时它也变得难以挑战。通过对《三联生活周刊》年年终特刊的分析,发现“仪式性”贯穿其中,且随着社会变化改变着其所包含的传播面向。

注释:

[1]王霄冰.仪式与信仰:当代文化人类学新视野[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詹姆期·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Foss Sonja K.(2004). Framing the study of visual rhetoric:Toward a transformation of rhetorical theory.In C. A.Hill&M.Helmers(Eds.),Definingvisualrhetorics(pp.303-313).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猜你喜欢

变迁传播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Destination Chinatown
制度变迁理论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