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研究

2016-03-15全总联合课题组

工会博览 2016年28期
关键词:两难农民工岗位

□全总联合课题组

【理论探讨】

“两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研究

□全总联合课题组

当前,我国招工和就业“两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日渐凸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总工会主席李建国对此高度重视,指示全总有关部门要针对“企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结构性招工难”等问题加强研究。为此,中国工运研究所会同全总保障部组成专项课题组,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当前我国就业市场的总体形势与主要矛盾

(一)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总量矛盾逐渐缓解。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保持稳定。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0-2014年,我国每年完成城镇新增就业分别为1168万、1221万、1266万、1310万和1322万人。

就业市场形势总体求大于供。2010年以来,我国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市场总的求人倍率一直大于1。2015年一季度的求人倍率为1.12,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

经济下行压力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尚不明显。2015年上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1.8%,调查失业率也在5.1%附近。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并好于预期。

就业质量逐步提升。2010年以来,职工平均工资明显增长,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持续显著增长,劳动者就业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企业裁员和劳务派遣行为日渐规范,就业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不断上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渐凸显,突出表现为招工与就业“两难”并存。

1、招工难主要体现在:技能型人才普遍紧缺、普工岗位也难找人。2003年以来,我国就业市场上技能型等中高端人才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此类劳动者的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一直保持在年均1.5比1以上,而近年年均比率已达到2 比1 左右的水平。2015年二季度,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其中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 2.0、1.94、1.81、1.77。

普工岗位普遍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普工具有准入门槛低、工资报酬相对较低、体力劳动强度这样“两低一强”的特点,新老两代农民工一直以来都是普工构成中的绝对主体。2015年全国十大城市岗位需求和求职排行榜显示,简单体力劳动人员、推销展销人员、餐厅服务员、厨工、机械冷加工人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较大,岗位普遍空缺。

2、就业难有三大群体:大学毕业生、过剩产能企业转岗转业职工、“80、90后”农民工。

大学生就业难首先表现为就业总量压力。从供给端看,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749万人,比去年增加了约22万,再创历史新高。从需求端看,2015年上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比去年同期少增了19万,这无疑为大学生就业难带来了新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并与其专业能力相符的工作,导致毕业生跳槽现象频繁发生。

过剩产能企业职工转岗转业困难。国家统计局2015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数据显示,部分资源型、装备制造型和压缩产能任务较重地区失业率相对较高。从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看,东北地区省会城市平均失业率在7%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2个百分点,华北也有一些省会城市失业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1个百分点。河北省人社厅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17年,河北省化解产能过剩涉及职工54.7万人,其中钢铁42.6万人、水泥6.5万人、平板玻璃5.6万人。

农民工群体尤其是“80、90后”农民工找到满意工作难。“80、90 后”不同于“60、70后”农民工,他们对就业的要求比过去高,除了希望获得应有的工资、社保外,还希望融入社会,有个人发展前景等。因此,这部分农民工想找到比较满意的岗位比较困难,这也成为他们频繁调查研究跳槽的主要原因。“70后”农民工平均每份工作的持续时间为4年,“90后”出生的农民工每份工作的持续时间甚至不到1年。不仅如此,多数农民工换工作后并未获得职业地位的提升。

二、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的根源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剧了招工难和就业难。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还不合理,低端产业比重过大,高职业技能行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快。前者比重大,造成对低端劳动力需求大,却无法向已经出现代际变化的新生代劳动者提供较好的薪酬和发展前景,导致这些产业企业就业吸引力降低;后者发展慢,特别是其中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慢,导致白领、灰领岗位增加少,从而直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二)职业教育发展不足,造成技能人才紧缺。

据人社部统计,2014年,技能劳动者数量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更是只占5%,技能劳动者总量严重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社会上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政府对职业院校投入不足,地方普通高职高专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只有普通本科学校的56%。三是各层次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衔接依然不畅,职业教育学历的吸引力受到影响。四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

(三)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定位不清、人才培养过于偏重理论等深层次问题。我国大学的定位是培养科研和高端技术人才,而企业需求最多的是技能人才,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用人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矛盾。其次,高校专业建设跟不上市场需求,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雷同,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造成部分专业毕业生数量严重供过于求。以湖北为例,2013 年湖北有67所本科院校,其中有62所院校开设有英语专业。

(四)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职工转岗转业困难。

2013年,中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造船5大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在71%—75%之间,显著低于欧美国家79%—83%的平均水平。化解产能过剩是经济转型的关键一步,但涉及到众多职工的转岗转业问题。与新成长劳动力相比,下岗失业人员存在明显的年龄和技能劣势,市场就业能力更弱。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相比,下岗失业人员体能和服务意识明显不强,用工成本相对更高,市场需求更小。

(五)普工招工难反映的是农民工供给的有限性,说明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2011-2014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 1.0、0.5、1.5和0.5个百分点。农民工新增人数在2010年达到1245万人后逐年下降,2014年仅增加501万,农民工正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不再是取之不尽的蓄水池。

(六)技能水平普遍偏低,是农民工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农民工监测分析报告》,从受教育程度的构成看,全体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23.8%。从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看,全体农民工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34.8%。全总调查显示,城镇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12.37 年,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仅10.43年。根据全总第七次中国职工状况调查,2012年,在单位就业的农民工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等级的比例均低于城镇职工。

三、化解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若干建议

(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一方面要在推动与生活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下工夫,包括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形成放开搞活就业扶持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要在推动与生产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上下工夫,包括研发、信息、科技、物流、金融、咨询等智力密集型领域,实行鼓励支持创新研发带动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第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在全社会营造技能成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二,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第三,建立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制度。在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确定学徒制的合法地位,积极发挥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协调作用,尽快制定出台校企合作促进办法、集团化办学调查研究指导意见、混合所有制试点等政策措施,鼓励行业、企业通过股份制与公办职业院校“联姻结亲”。第四,要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和使用政策。

(三)改变高等教育的观念和定位,向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转型。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仅依靠高职高专培养高技能人才已不能满足需要,地方本科院校要改变办综合性、科研型大学的观念和定位,向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转型,这是解决大量本科生就业难的一条关键途径。打通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上升通道,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高职中严格筛选出一批院校上升为职业教育的本科阶段的院校,二是从地方本科中选拔一些院校成为高职的本科阶段。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形式各样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创业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是有效解决过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建议加大这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此外,政府向社会购买公益性岗位也是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的有效方式。建议积极开发城市环保、绿化、卫生、交通、便民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并优先安置过剩产能企业转岗转业职工再就业。

(五)整合优化现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针对当前农民工培训多头管理、各自为阵的现状,建议按照“政府主导、个人自愿、市场运作、各方参与”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各方培训教育资源,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实施的“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为主体,财政、教育、建设、科技、工会、妇联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统一制定教育培训计划,以此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民工培训成本。

(六)进一步发挥工会在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一是做好工会技能培训纳入政府大盘子的对接工作。加大工会经费投入,开展校企对接的“定单式”“定向式”委托培训,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有针对性安排培训内容,帮助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二是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做实“全国工会就业援助月”、“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等品牌,联合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就业服务活动。开辟网络就业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招聘。积极推进工会小额贷(借)款工作,帮助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农民工成功创业,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课题组成员:张妍延、袁朝辉、王双清,执笔:袁朝辉)

猜你喜欢

两难农民工岗位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两难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两难的选择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