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流行原创小说影视改编潮流的问题与思考

2016-03-15唐元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原著影视文学

唐元

(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230601)

当下流行原创小说影视改编潮流的问题与思考

唐元

(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230601)

近年来,流行原创小说的影视改编成为中国影视领域的热点现象,并影响着当下影视行业的格局与发展。文章着重分析在流行原创小说改编热潮的背后,文学文本向影视文本的转换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探讨了如何在改编中坚守创作良知;注重培养大众审美;兼顾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统一的重要问题。

文本;创作;影视改编

2015年,《花千骨》《盗墓笔记》《何以笙箫默》《琅琊榜》等电视剧的播出获得大量关注并演化成为流行文化领域的热门议题,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当下影视领域普遍存在的流行原创小说改编热潮。近年来,影视市场纷纷把目光投向拥有大量粉丝基数的原创小说,为传统的影视创作思维方式带来了新突破,一方面是改编概念的不断升温,另一方面是有关改编的争议持续爆发,流行原创小说在影视化过程中的种种隐患与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

1 影视改编潮流现状

根据某传媒影视网站2015年底的统计显示,以电视剧为例,2016年,已经被改编或将要被改编(版权已被购买)的电视剧多达67部,题材囊括了穿越类、都市/校园类、古代/民国类等等,除此之外,还有99部以纯网络平台播出的网络剧,以及24部电影。[1]在这些制作方阵容中,华策影视、海润影视、新丽传媒、唐人影业、欢瑞世纪等国内电视剧制作巨头纷纷在列。而这些影视改编的文学文本的发源地,基本上来自于晋江、起点、潇湘等几大文学原创网站。

为何这些影视行业巨头纷纷对网络原创文学领域趋之若鹜?从源头上说,在文学文本向影视文本的转换中,这些具有粉丝基础的流行文学作品经过了市场的验证和考量,证明了它们与大众的审美取向和情感认同相契合,因而顺应了大众的消费需求。而影视投资的首要风险来自于剧本,一方面是剧本的质量,在已有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会大大降低了投资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剧本的开发周期,改编剧本已经具备了好故事这一要素,节省了大量剧本的开发周期,一般3~6个月即可改编完成。

从商业经济的角度来说,一部由流行原创小说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相比于其他作品而言,无疑有着一些先天优势,譬如更好的粉丝基础、更大的话题热度和“造势”空间。2015年,改编自海宴的热门同名小说的电视剧《琅玡榜》在版权成交伊始就引起了广泛关注,2012年初,《琅琊榜》制片方山东影视集团就发布了电视剧男主角人物投票,而后又通过官方微博、微信面向全球征集剧集所需主题曲及插曲,在与书迷的互动中完成了大量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对于主投方来说,一部由知名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能够吸引更多的有实力的跟投者加入,其中包括院线宣发方等等。阿里影业作为阿里巴巴集团文化影视娱乐领域的旗舰,自成立后先后推出两个由原创小说转化而来的电影项目,一个是著名畅销书作家张嘉佳的《摆渡人》;另一个是唐七公子于2008年在晋江文学网连载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阿里影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选择这两部文学作品,是因为它们经过了各项大数据散文的准确分析和综合比对,证明其有着巨大的读者基础和商业潜力。

因此,影视剧对于流行原创小说的改编热潮之于中国影视行业来说,是一场资本的盛宴,它把各个领域的目光和资本吸引过来,是大众文化与资本并行的一场运动,这一片富庶的土地上既有美好的愿景,又有问题丛生。

2 影视改编热潮背后的问题凸现

2.1 改编自严肃文学的作品较少中国电视剧史上较早的影视改编可以追溯到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剧目历经三十年仍经久不衰,文学瑰宝的魅力功不可没。曾几何时,中国电影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曾经十分重视文学改编的力量,特别是第五代导演曾经格外重视在严肃文学中寻找创作灵感,例如张艺谋的《红高粱》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大红灯笼高高挂》则是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2]“作家电影”是一个带有鲜明知识分子趣味的印记,然而,在现今的影视行业中,小说改编开始更多地从畅销小说、通俗文学中找寻蓝本,市场上的改编题材大量集中在古典穿越架空类小说领域,而对于严肃文学的关注近乎是一个空白。2014年和2015年分别改编自莫言同名小说《红高粱》的电视剧和改编自路遥同名小说的《平凡的世界》成为近年来鲜有的根据经典文学改编的电视剧。

客观上说,经典文学的改编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著名导演冯小刚曾多次表示《1942》的拍摄难度远远大于他票房更高的那些贺岁片。除了创作上的难度,很多制作方认为严肃文学是严肃的、说教的,是没有娱乐性的,是不符合当下的文化环境的现实和大众的审美需求的,因而没有办法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其实不然,很多经典文学的叙事结构清晰、人物角色鲜明、戏剧冲突激烈,揭示了深刻的人性和情感,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是适合于改编成影视作品的题材。相比之下,美国影视行业更加热衷从严肃文学寻找蓝本。前不久,帮助著名影星莱昂纳多斩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影片《荒野猎人》就改编自美国作家迈克尔·庞克的小说《复仇》。今年获得奥斯卡奖提名的电影中,更有一大半都是根据严肃文学作品改编而来。

2.2 对改编的可行性缺乏预判当下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在文学向影视转换的过程中,文学母本的价值流失现象十分普遍,原因在于并不是所有的热门原创小说都适合做影视改编,很多制片人将原文学小说的知名程度和受欢迎程度当成“万能钥匙”,而对于文学文本是否是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这初始阶段最关键的一步,并没有做出科学而专业的判断。

很多业界人士有一个认知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小说的粉丝直接可以转换成影视剧的粉丝,因而完全忽略了文本改编的可操作性有多大。个人认为,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小说的阅读量是否可以直接转化为影视剧的点击率和收视率,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改编自韩寒小说《长安乱》的电影《喜乐长安》票房仅收184万;由著名悬疑作家蔡骏小说改编的《谋杀似水年华》由当红明星杨颖和阮经天担纲主演,一千多万的票房远低于预期。可见,原著小说的受关注程度,包括主演的受欢迎程度,都无法决定一个影视作品最终的命运。

文学语言和影视语言的传播媒介不同,文学语言以文字为载体,而影视语言凭借镜头语言。对于受众来说,看小说是在看故事,而看影视剧是在看人物的活动,在大多数典型的关于情节的文学叙事中,情节的构成往往以“线性结构”或“封闭式结构”的形式存在,而电视艺术具有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特性,它以镜头为基本单位,以蒙太奇为表现手段,牵涉到场面调度、光影效果、叙事节奏、戏剧冲突等多重因素。文本的大众传播效果由能否移情决定,文学文本和影视语言在调动受众的感情方式上并非完全一致,观众对于两者的评判标准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譬如,韩寒的《长安乱》原著小说是一部非类型化的小说,逻辑性强、画面感不强,叙事结构非主流,这一类作品在改编时面临比一般类型化小说更大的挑战,改编过程中难以契合原著精神,往往无法体现出其文学母本的价值,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相比之下,《致青春》《左耳》等青春校园气息浓厚的类型化小说,画面感强,叙事结构简洁,戏剧性强,又满载人们青春年代的共同经验和集体记忆,是容易成为能够引起共鸣的题材。

2.3 对于艺术创作本质的消解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对工业社会中文化产品艺术价值的消解表示了深深的忧思。他们认为,文化产品正在走入流水线,标准化、模式化的文化生产线先设计出许多固定的标准情节、人物和结构,之后便毫不费力地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这种标准化的文化艺术势必是雷同的、个性泯灭的文化艺术,其艺术价值的低下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文化,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制作而非创作。[3]

影视剧具有商业和艺术双重属性,往往能将商品属性发挥到最大,其艺术属性却因缺乏扎实的生活基础与社会价值而被消解,主要体现在以点击量为唯一指标,追求“爆款”,其机械化生产和快餐式消费,往往有内容没思想,有迎合没引领,有话题没口碑。

即便是口碑收视俱佳的精品大剧《甄嬛传》,其精良的制作也无法掩盖戏说历史所带来的缺失,使本该厚重的历史故事轻忽飘渺,缺乏像《北平无战事》《雍正王朝》那种在独特视角下对历史严谨细致的书写。偶像剧《何以笙箫默》则将一份抽离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爱情,展现得过于完美浪漫而失真,缺少像《咱们结婚吧》对剩男剩女结婚问题的现实关怀,其反映生活广度深度的力度则相差很多。[4]

影视剧是可以大批量复制和生产的,制作方可以批量生产出迎合粉丝趣味的快速消费品,而文化精品无法复制,只能“熬制”,只有深入生活、忠于艺术的积累和创新,才能获得观众诚挚的认可和喜爱。如果用标准化、批量化的工业化程序和思路去加工影视作品,那么这个行业中兼具艺术特色和人文内涵的“经典”恐再难寻。纵观历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和奥斯卡金像奖的获奖作品,从来没有成功的范本,有的只是触及人心的力量。

3 影视改编应兼顾商业效益和创作良知

3.1 培养和引领观众的审美水平影视创作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受众的审美情趣,不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影视创作的初衷不能变。而大众的审美需求不是天然形成的,是依靠媒介营造的文化氛围去培养的。在西方大众传播研究兴起之时,曾经流行过“受众靶子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受众是被动的,很容易被媒介射出的子弹所击倒,而没有任何还手能力。事实证明,如今的受众不再是靶子,他们的自我意识、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在上升,他们不仅不会被动地不加思考地接受信息,而是具有辨别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主体。

英国著名媒介学者费斯克认为,大众在消费文化商品的过程中不一定会按照传播者希望的结果加以理解,相反,他们能进行富含文化意义的抵抗。[5]因而,如果制作方在改编过程中只做简单机械的工作,不能运用能动性、创造性思维重建原著的精髓和情怀,不考虑观众的主观感受,将观众当成“文化傻瓜”,其结果必然会遭到观众的冷遇甚至抵抗式行为。2015年,之前被业界看好的几个文学原著基础很好的电视剧《云中歌》《华胥引》《秦时明月》等等收视都不理想,其原因在于剧情改编和演员气质都不能够很好地还原原著的精气神,为了赶超拍摄进度,在艺术处理上敷衍了事,剧情改编颇多硬伤,后期制作简陋粗糙,视觉效果和原著相差甚远,在演员造型、道具等细节上过于粗糙,因而导致其作品在网络上广受诟病,制作水平远远未达观众期待。很多制片方以为手握一个好的原创内容就拥有了通向电视剧点击率和电影票房的桥梁,因而在求购小说版权的过程中用心良苦,却不愿意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孵化和锻造它,孰不知你的作品究竟是用“良心”铸造,还是想趁着原著的效应“捞金”?观众的口碑会给出答案——他们不会为原著的名气买单,而只会被故事打动。

3.2 坚守内容再创作的文化底线影视改编的首要任务是剧本的改编,原著作者在文学价值上取得了市场认同,编剧和导演等创作人员的作用在于把文字转换成有具备拍摄视角、有景别的运动镜头,在小说变成剧本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创作者不偏离原著的精神思想;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地发挥影视艺术的特点。改编绝不是简单的情景重现和概念转移,而是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再创作,其难度不亚于原创。

在影视改编概念风靡的当下,编剧、导演和作家、书迷之间的硝烟一直未散,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由陆川执导并担任编剧的电影《九层妖塔》改编自作家张牧野的小说《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然而影片的故事内容和人物设置几乎都与原著大相径庭。《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以盗墓为题材,讲述的是几名“摸金校尉”利用祖传的风水方术知识到处探险寻宝的故事,但是在影片《九层妖塔》中,原著里的女主角Shirley杨的身份从美国华裔考古学家改成卫生员杨萍,还经历了生物变异,红毛僵尸也变成了长毛的大怪兽。除此之外,导演陆川还加入了“鬼族”和“749局”两个原著中没有的分支剧情。网友对此颇为不满,并总结出电影中故事情节散乱、逻辑不通、角色设定缺陷、演员表演功底差等“七宗罪”。

不可否认,影视改编必然会对文学内容做出更适应影视表达方式的转换,但这不代表可以不尊重原著内容,毫无原则和底线的肆意改编。一部成熟的小说,本身就具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物关系,改编者是带着镣铐的舞者,需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发挥最大的能量去进行创作。如果制作方进入改编流程后,对于很多原著中的亮点确实无法进行视觉呈现,不妨联合原作者一起参与改编的创作,共同探讨影视剧如何与原著建立互文性,对素材如何取舍,叙事机制及容量怎样转换,用什么样的新角度界定人物,如何将故事写得让人相信,如何体现对时代和人生的关怀和思考。

3.3 莫让商业诉求绑架文化情感近几年,大量跨界资本的涌入驱动了文学向影视的转化,这个现象已经成为影视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塑了影视行业的创作力和生产力。诚然,资本在改编热潮形成的过程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但也会因为短期商业诉求而操之过急,让制片方不再将主要资本与精力投向内容再创作,产生了弱化内容的倾向,让原本具备一定价值的内容流失光彩。有些公司将大牌明星阵容作为影视改编成功的最大赌注,盲目在一部戏中堆砌拼凑有市场号召力的偶像演员,然而演员调性和原著角色性格、气质的契合度产生一定的偏差,反而造成市场反响不佳。随着资本的大量涌入,未来几年这种现象应该会越来越多。

其实,与其将大手笔投入在明星上或是炒作花边新闻上,削减制作费用,不如通过打造一部精品将一批有潜质的演员推向市场,或者采取大牌明星和新生代演员混搭的方式,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让过度的话题营销让位于创作本身,让创作意识去引领资本,而不应成为资本市场的奴隶。影视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形式,不仅具有经济与市场的效能,同时,它也融入文化与情感,肩负文化传播以至构建世界观的责任。[6]

回望影视媒介还没有横空出世的时代,文学作品再脍炙人口,也只能是纸上的文字,当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从纸上跃然于荧屏中,所有对于角色的丰富幻想都在那一刻得以具象化,我们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得益于人类科技文化发展的成果。然而,文化和资本并行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深刻保持警醒,优秀的影视剧没有可以复制的样本,更没有快速成功的捷径,正如著名编剧王丽萍老师曾说,它们所具备的共同素质是,“表现当下老百姓朴素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表达中国老百姓的精神境界和真善美的精神”。

[1]骨朵传媒.骨朵独家史上最全2016影视剧改编IP![DB/OL].(2015-12-23)[2016-04-29].http:// www.guduomedia.com/?p=5784.

[2]陈阿娇.国产文学为何不重视严肃文学改编[DB/OL].(2016-03-29)[2016-04-29].http://cul.qq.com/ a/20160329/043107.html.

[3]何宇虹.简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J].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9):107-108.

[4]猫小萌.IP大潮将把影视行业推向何方?[DB/OL].(2015-09-24)[2016-04-29].http://www.wtoutiao.com/p/J02awu.html.

[5]陈龙.媒介文化通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2.

[6]丁亚平.互联网语境下电影IP转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当代电影,2015(9):4-8.

[责任编辑:刘跃平]

On the Trend of Movie and Television Adaptation of the Popular Original Novels

TANG Yu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nge and Literature,Hefe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movie and television adaptation of the popular original novels has become hot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and affect the patter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common problems behind the craze of literary texts adapted to movie and TV texts,and explores how to stick to the creative conscience in the adaptation,and cultivate public aesthetic so as to keep both commercial and artistic value a unity.Key words:text;creation;film and television adaptation

H053.5

A

2096-2371(2016)05-0086-04

2016-05-03

2016-07-15

唐元(1986—),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实验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6级博士生;研究方向:新媒介文化、影视文化。

猜你喜欢

原著影视文学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我们需要文学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拔牙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
水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