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基本经验与发展设想

2016-03-15佘双好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武汉大学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佘双好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基本经验与发展设想

佘双好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阵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学术特色、明显的学科优势和雄厚的教研实力,积累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拟实施学科领航、卓越人才培养、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计划等八大计划,整体推进学院建设和发展。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验;设想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1年7月正式成立,是武汉大学最年轻的学院,也是武汉大学具有深厚历史底蕴、鲜明学术特色、明显学科优势、雄厚教研实力的学院。学院自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心下,坚持把深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教学和研究宣传作为根本任务,把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作为基础性工作,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深化教学科研改革,深入开展学术理论研究,积极开展理论宣传普及,主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朝着重点建设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历史与现状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虽然只有短暂的历史,但学科发展的历史却并不短暂,在一代又一代学者的接力探索下,学院构筑起高层次的学科平台,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1.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历史

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地,党的一大的13名代表中有5人曾在武汉大学前身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工作过,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一个单位建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1953年,李达任武汉大学校长后,专门设立马列主义教研室并兼任主任;1959年,学校在马列主义教研室下专门成立四个教研室,每个教研室都由学校领导担任主任;1980年,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教学部;1984年,学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教学部的基础上成立政治学系; 1986年,设立政教系(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93年,政教系与政治学系合并组建政治与行政学院;1999年,政治与行政学院并入法学院;2001年,重新组建政治与行政学院;2003年,政治与行政学院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联合组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1年7月,正式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2.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现状

目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含党的建设)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含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含党的建设)、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硕士点;拥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政治学博士后流动分站。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国家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共党史(含党的建设)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学院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6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5项。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以改革创新精神整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湖北省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3门。

学院现有教授32人、副教授34人,其中包括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名、主要成员8名,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2名、主要成员5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6人,珞珈杰出学者2人,珞珈特聘教授3人,珞珈青年学者2人。

学院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拥有“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武汉大学基地与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教育研究中心”和“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研究中心”。学院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思想政治教育系,设武汉大学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所、刘少奇研究中心、政党研究所、中外德育研究中心、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生命伦理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论丛》编辑部,设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下设心理咨询实验室、社会调查与统计实验室、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录播室及教学资源中心、网络控制中心、网站开发中心。学院已与美、英、法、德、波兰、日本、俄、韩、比利时等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每年均有多名境外知名学者应邀前来讲学或从事学术研究,学院的师生亦有数十人次外出进修或进行学术交流。

3.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色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形成了注重基础、凸显整体、立足当代、着眼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学院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读,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功,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学院强调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整体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没有建立以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的结合,强调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以后,学院在强调各二级学科专业化建设、明确各二级学科建设边界的同时,也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以马克思主义学科群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实现学科的整体联动。学院也十分重视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当代视野,以目前正在从事的工作为中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及研究活动。

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飞速发展,实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多方面跨越,经验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院党政齐心形成坚强的领导班子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的成绩和进步,关键在于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一是领导班子齐。学院工作牵涉方方面面,需要整齐的领导班子开展各方面工作,因此领导班子有一定的人数要求,要配齐领导班子。二是领导班子要强。学院党政领导要善于谋划,形成学院发展的战略目标,带领广大师生为实现学院战略目标和完成具体工作而努力,推动学院各方面工作开展。三是领导班子要齐心协力。学院团结的关键是党政团结一心,党政领导的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是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的保障。四是领导班子作风要硬。从作风看党风,学院领导班子的作风是学院风气的集中反映,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领导班子的一言一行都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领导班子的作风决定学院政风,细节决定成败。因此,学院自成立以来狠抓党政班子建设,使领导班子成为带领学院发展的坚强核心。

2.注重建章立制,依法治院、民主治院

制度是最稳定的因素,学院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制度建设,把依法治院、民主治院作为学院建设的基本理念。学院在成立之初的两年内,把建章立制作为最主要的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建立起较为齐全的学院建设的制度体系,使学院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可查,为学院发展奠定了稳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学院也十分重视制度的执行,严格按照制度办事,遵循共同规则成为教师的共识和基本遵循。比如,学院坚持每周一次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学期开学初、学期中、学期末党政联系扩大会议制度,坚持每年一次教代会制度,坚持每月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周利用周四下午进行一次政治活动、一次教学活动、一次科研活动和一次工会活动)。学院在建设过程中也充分发挥各机构和个人的作用,充分遵循民主建院的原则,充分发挥学院工会和教代会、教授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青团、青年教师协会、老年协会等组织机构的作用,形成各方面力量共同治理学院的局面。

3.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院全面发展

学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院其他方面工作的全面发展,形成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学院发展相互支撑、共同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把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单位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学科建设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教学单位可持续发展提供长远保障,这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学院所理解的学科建设是一种大的学科建设,即包含学科点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发挥着核心和带头作用。学院自成立以来坚持以学科建设支撑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和学院发展,不断拓展学科的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功能,实现学院的全面、可持续和协调发展。

4.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内强素质,外求发展

广大教师是学院发展的基本依靠力量,调动教师参与学院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是学院发展的基本动力。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关心教师的基本福利和生活保障,确保教师的待遇水平逐年增长。最近几年,在武汉大学领导支持下,学院教师的待遇水平每年都有提升,这是学院发展的保证。二是注重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学院形成每学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定期集中培训和集体备课制度,积极派教师参加中宣部、教育部和湖北省开展的各层次的培训活动,并且每年选送教师赴国外和境外研修,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赴美研修活动已经持续5年。三是充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武汉大学专门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奖励计划,每两年一次表彰品质优秀、教学突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积极推荐本院教师参加全省和全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评选。四是尊重和关心教师发展。学院已形成用优质的学科平台支持教师发展、用崇高的荣誉感激励教师发展、用责任意识着力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教科研骨干、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教师、用切实的政策措施保障教师发展的多层次、全方位、全员覆盖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通过这些举措,学院建设了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热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积极为学院作贡献的,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全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5.注重学院文化建设,形成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学院文化

学院的文化和风气是学院的精神气质,是学院建设的灵魂。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学院建设的基本理念是:“学术兴院,人才强院,制度治院,民主建院。”学院建设的目标和使命是:“坚持真理,崇尚学术,服务社会,追求卓越。”学院建设的形象识别系统:学院院徽,学院主色调,学院画册、学院基本标识。学院基本办公环境和对外窗口的建设等,为学院文化建设创造了基本条件。学院内部鼓励教职员工相互尊重、团结互助、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形成了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学院氛围。学院每年都设立一批公益奖,对为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公益服务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职员工进行奖励。

三、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设想

学院在讨论“十三五”规划的过程中,形成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分三个发展阶段,通过五年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本校和国内作为优势学科的地位,为创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学院、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奠定坚实基础。

1.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提升学科领航能力,发挥学科示范引领作用

学院将深入贯彻中央和教育部文件精神,以制定马克思主义学院“十三五”规划为契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作用,发挥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中的先锋作用,在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在“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在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思潮、凝结社会共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人才培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通过努力,使学院成为首批中宣部和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重点和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全国首批“示范引领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

2.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培养管理,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将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要求,开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本科专业,进一步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依托二级学科招生、一级学科培养的总要求,加强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探索推进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和环节管理,强化实践教育,推进在党的思想理论宣传部门建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探索与党政部门尤其是宣传系统联合培养模式,推行理论和实践双导师制,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实施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计划,突出研究优势,进一步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学院将进一步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重大现实、重大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开展协同攻关。以“走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为总体发展方向,继续凝练学科方向,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现时代研究”团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研究”团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及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团队)。强化和凸显智库意识,推动研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进一步鼓励学院教师利用重要学术期刊、网络以及微信等新媒体发出声音,引领社会思潮和社会风尚,传播正能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力争成为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类“2011协同创新中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

4.实施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提升教师整体水平

学院将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培养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具有深厚造诣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通过选留、引进和培养等方式,继续充实学院师资队伍,增强学院师资力量;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每年选拔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赴国内外知名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访学研修,每年继续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出国进行短期研修和开展实践研修,继续积极扶持青年教师研究团队。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学科领军人才和学科战略科学家,形成高层次学术队伍。建设一支由学科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创新团队。

5.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计划,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发挥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领航作用

学院将以提升学生“到课率、抬头率、满意率”为着力点,以课程改革试点为突破口,以现代新技术手段在课程中广泛运用为新平台,以激活教师自主探讨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着重点,以建立校内外共同育人的良性机制为协同点,以提升教师队伍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荣誉感、使命感为激励点,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实力和贡献度为保障点,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计划。加大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建立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良性互动的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改革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和条件保障机制,不断增强课程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努力把课程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6.实施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学科影响力

学院将加强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合作力度,与国外知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合作建立中国研究中心。定期邀请国外顶尖学者到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积极参加和主办世界范围的马克思主义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社会主义国际论坛”。鼓励学者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合作项目,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职务。每年吸收国外留学生攻读学位,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留学生培养基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名著外译计划,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7.实施党建引领计划,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院将加强院系领导班子建设,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发挥其思想引领作用;坚持通过多种平台、多种方式面向师生开展全员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强化师生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院领导定点联系制度以及党支部和工会联合帮扶、关爱制度,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不断创新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方式方法。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制度和机制,加强责任制,加强对学院文化的引导和建设,坚持师德师风问题零容忍,确保教学和研究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导向,坚持将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守好阵地,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学院环境和氛围。

8.实施学院环境优化计划,优化学院办学环境,提高机关服务能力

学院将积极投入办公经费,进一步改善学院办学环境。以建设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实验中心为契机,以建设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文献共享资源库”为依托,着力建设高水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推进精细管理和服务型机关建设,不断优化机关服务态度和工作作风,提升机关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编辑:李成旺)

佘双好,法学博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武汉大学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校训展示墙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AnAnalysisofCohesiveDevicesinARoseforMissCaroline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