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老子道德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16-03-15于文新

关键词:道德观道德经圣人

于文新

(沈阳音乐学院 文化基础课程部,辽宁 沈阳 110168)

浅析老子道德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于文新

(沈阳音乐学院 文化基础课程部,辽宁 沈阳 110168)

道德是人们在生活中行为的规范和标准,它没有成文的规定,也不是铁的教条,一般通过社会舆论或者某阶段的意识形态来对人们的生活构成秩序,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群体不成文的规定,而道德观则是对这种意识形态规则的认知和立场,举个例子,认为不该插队的人持有应当排队的道德观,而认为可以插队的人则与前者的道德观不同,道德观是社会群体的共识。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其主张的无为而治对我国影响巨大,本文主要探讨老子道德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发表观点。

老子道德观;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影响

当代学生作为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力量,其思想道德是社会热点话题,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当今高校学生的道德思想主流无疑是积极向上的,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不断潮涌入国内,高校学生正面临着多种歪曲价值观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老子思想道德中独特的教育意义进行审视和挖掘。[1]

一、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当代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低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高校学生通过网络等手段对大量渗透入国内的西方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作为时代的精英,高校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兴趣与热情,比对《道德经》、《论语》、《礼记》、《尚书》等传统文化精粹的兴趣更高,由此可以发现当代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尚有不足,而高校多数把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作为重点,往往忽视了高校学生的文化素养。[2]虽然当代学生的工作能力强,但工作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还有欠缺,尽管高校学生对倡导传统文化持积极态度,可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依然处于一种比较浅淡的状态。

(二)当代高校学生的传统美德观念淡薄

当今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信息获取手段多样化,当代高校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高端人才,其接受能力很强,但是由于缺乏分辨能力,所以,在一些高校学生中,尚且存在着心理素质较差,责任感不强,部分学生过于骄纵的问题,也有部分学生诚信度不高,存在这一些考试作弊、替考、骗取贫困补助等等违背了传统道德观的现象,非但如此,还有少数学生认为这种行为很正常。因此,在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大力提倡传统思想道德的教育。

二、老子道德观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一)用“圣人”德育高校学生

我国近年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处于一种较为不利的局面,不但目标过高且内容空洞,学生的个性发展与道德教育出现偏差,没有彻底发挥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因此,高校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可以以“圣人”作为教育标准,在老子著作《道德经》中,“圣人”具有的崇高品德来作为当代高校学生模范。“圣人”一词在《道德经》中出现共计30次,81章章节中有24章出现过“圣人”一词,足见老子对于“圣人”的推崇。“圣人”在《道德经》中待人接物不会产生偏见,也就是说“圣人”对待任何人和事都抱着平和的心态,在为人处事方面讲究谦恭礼让,不自高自大,通过“圣人”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来教育学生,使其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3]

(二)“无为”教育

《道德经》的思想道德,在《吕氏春秋·不二》中用了一个字为其定义,即“柔”字,《道德经》把中华民族的特性通过升华,以贵“柔”为核心,创造了完整的理想体系。《道德经》的思想体系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来的样子,自然之性是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二是“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事物本性,用在教育领域,要求家长和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充分信赖学生能力和发展潜力,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甚至是破坏,哪怕他会失败,会犯错误也不要紧,因为高校学生作为当今社会学习能力最强大的一批人,他们会从这些失败中学到很多东西,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创造条件和必要的辅助,既不能放纵也不要过于压制;《道德经》还可用“道”来表示,所谓“道”就是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规律。老子认为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状态,事物的自然本性产生的外在表现就叫做自然,“不学而能者,自然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每个事物生来都有自然之性,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万物的最佳状态。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的“无为而治”既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肆意妄为,而是有选择的为或者有选择的不为,“无为”本身就是一种作为,无为是一种大作为,充满了思想的辩证,闪耀着老子高超的智慧,他给了我们另外的一套价值评判体系,让我们超越自身,去冷静的对待人生。因此,在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政治教育中,既不能压制学生的思想,也不能过于放纵,可以采用老子著作《道德经》中,圣人的高尚品德加以引导。我国在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定义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国家的希望与未来,高校学生的思想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涌入,必须时时关注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采用“无为”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导。

三、老子思想教育方法

(一)信息获取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注重信息获取的方法,只有获得大量信息,并不断深入挖掘其发展规律或标准,才能决策出适合的教育方法。老子认为,对任何事物的认知要具体、全面,不能只看其表象,要了解本质,老子说过“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启示着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也是一样,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就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观察,只有获取了相关的有用信息,才能通过分析采用最佳的教育方法。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施教时机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人才培养过程,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心里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里进行教育,即对被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机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教育时机,思想不是知识灌输,而是教育者通过引导,促使被教育者自身的反思,从而使被教育者思想道德觉悟提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自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要自省,先要自知,只有自己了解自己,才能自己超越自己,因此,教育者在思想教育时要把握好教育时机,使被教育者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善施教

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争,民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征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4]这里的善不是善良,而是善于,因为在老子的朴素辩证法里,善良和凶恶就像钱币的两面,同时出现作用于世间,老子这里说善是善于的意思,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求学生善于辨别事物的“善恶”。在高校中,教育者可以播放一些起引导作用的视频片段,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接受知识与信息,为其以后成为社会栋梁,促进社会发展打下基础。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无为而治”的实际运用

“无为而治”作为老子的核心思想道德观,其本意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5]“无为”中的“有所为”比较简单,可要“有所不为”就需要教育者胆量和智慧并存了,举个例子,某校老师在刚刚开始成为班主任时,感觉很吃力,因为他发现班长有许多事都不跟他说,原来是他太亲力亲为了,许多小事都自己操心,后来决定“有所不为”,于是将“权利”下放至班长,学习委员等人,不但工作轻松了,学生成绩也提高了。“有所为”过度到“有所不为”是一种模式的转变,需要具备一定智慧和领导能力,如果教育者能够做到“有所不为”,比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创立一次传统文化比拼,下达通知以后由学生自发组织学习与比赛,教师作为观众即可,这样学生会逐步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美德的关注与学习,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兴趣,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老子所著《道德经》中提出的“自然无为、柔弱不争”的思想在经过了两千多年历史后,依然影响重大,老子道德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作用。“无为”遵循客观规律,顺应自然科学的行为,就是合理的作为,也是积极的行为,指出凡是要“顺天之时,得人之心”,不要违法“天时、地性、人意”,不要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思想状况。

[1]刘雅文,刘云臣,郭文奇,等.老子道德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3(4):120-121.

[2]陈迎平,何会.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J].法制与社会,2011,(12):232-233.

[3]庞然,韩天顺.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命观教育[J].党政干部学刊,2013,(5):67-69.

[4]张卫良,颜峰.论《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大学教育科学, 2013,1(1):118-124.

猜你喜欢

道德观道德经圣人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卑以自牧,柔以时升——论易经初六爻的爻德内涵及其儒家道德观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