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三维立体干预模式的构建

2016-03-15瑾,陈树,陈

关键词:职业倦怠职业高职

张 瑾,陈 树,陈 华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三维立体干预模式的构建

张 瑾,陈 树,陈 华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高职教师日益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极大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教育的效果。本研究明确了职业倦怠的概念,分析了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初步构建了社会、学校、个人三维立体干预的模式,以期改善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三维立体干预

教育部近期颁布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进入发展的高峰期。而早在20余年前,高职教育就已逐渐成长为支撑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重要力量。[1]教育的核心在教师,有研究发现,教师在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下,通常容易诱发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不仅威胁到高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健康,还可能波及每一位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有学者认为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中的危机”。[2]如何快乐地工作,怎样保持心理健康,问题的焦点集中在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构建职业倦怠三维立体干预模式,引导高职教师远离职业倦怠的困扰。

一、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倦怠”(burnout)原指耗竭、燃尽的意思,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 berger首次提出这个概念,用来特指在长时间的工作中逐渐形成的,个体能够深切感受和体验到,并且常常倾向消极负面的一种体验。[3]此后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给职业倦怠下过定义,在众多的文献中,最被广泛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的职业倦怠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领域中的个体的一种情绪衰竭 (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症状”。[4]

二、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明确职业倦怠的概念之后,心理学界对职业倦怠的研究一度成为新热点,纵观研究所涉及的职业领域,以教师这一职业的倦怠研究最具实际意义。在我国香港,除去警察属最倦怠的人群,教师职业排名第二。[5]而在内地,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曾发布中国从业人员职业倦怠调查报告,高校教师榜上有名,位列前三。[6]

从国内目前的高职教育来看,正是由于高职教育半职业化的特殊性,使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高校教师。教育部2004年提出高职院校要培养“双师”型教师,这对高职教师的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要成为“教师+工程师”的双师型人才,能同时胜任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

高职教师承担着一定的教育责任和社会期望,他们在教学一线为社会培养大量有用的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领域的“灵魂工程师”,担负着“百年育人”的重责,但是在职业倦怠的侵扰之下,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学生而言,原本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成长的阻碍,有职业倦怠倾向的教师工作热情也会降低,消极情绪也极易传染给学生,可能会干扰学生正常的学习,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态度;[7]职业倦怠消耗着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也会把消极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影响他们对未来的认识与判断对整个教育系统而言,教师出现离职现象,人力资源在流失,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所以,普遍性的职业倦怠现象不仅给高职教师自身带来困扰,也深刻影响着高职教育。

三、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三维立体干预模式的初步构建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是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只有社会、学校及教师个人力量共同调控,建立三维立体干预模式,才能有效的应对教师职业倦怠。

(一)针对社会环境的干预模式

削弱甚至消除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社会环境的包容、支持和理解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

物质条件是教师生活、工作、发展的基本保障。据权威网站进行的薪酬调查,我们教育行业的平均年薪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总体水平偏低。如果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教师就很难安心工作,所以,政府应切实保障高职教师的薪资和福利政策,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薪资和福利标准,从经济层面真正改善教师的生活,增加职业认同感。

德国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不应成为制造专业工人的机器,而应使学生享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8]国家发展、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与此同时,正是由于高职教育承载着一定的社会属性,为社会输送着大量实践型的技术性人才,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渐凸显。提倡公众正确看待高职教育和高职教师,并且让学生认可高职教育对于他们就业的引导性作用,重新定位高职教育,不对教师形成过分的角色期待,给予高职教师合理的职业定位和社会认可。构建公众信任氛围,为高职教师向外辐射的社会工作提供便利,增加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提升激励作用。

(二)针对学校管理的干预模式

1.建立全面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全面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是缓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之一。学校的绩效考核标准对教师的工作起导向作用,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绩效考核涵盖了职称评定、科研立项、资源分配、评先评优等方面,而这些考核存在着较多的不公平现象,容易造成教师的不满,工作热情受损,诱发职业倦怠。所以,全面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就变得必要了,尤其要注重考核的全面性,高职教育有别于一般的高等教育,既要肯定教师显性的科研成果,又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实训中所做的实际工作。[7]所以,高职院校的绩效考核要结合科研与教学、实训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从而降低教师因此产生的不平稳心态。

2.拓展内容多样的心理宣泄渠道。高职教师职业倦怠实际上是高职教师职业心理问题,当这些问题超出教师个人能解决的范畴时,就应当尝试建立一些心理宣泄的渠道。一方面,引导教师了解释放压力、消除负性情绪的重要性,学习心理放松的多种方法,及时清理心理垃圾,增强“抗压”能力;另一方面,以学校心理咨询室为载体,把服务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辐射到教师群体中去,为高职教师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帮助他们学习应对压力和倦怠的心理策略,组织团体宣泄心理游戏,达到更好宣泄心理压力的目的。[4]教师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合理安排时间,融入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工作、学习、生活中努力做到积极向上、豁达乐观、开朗热情,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3.建立教学相长的教师交流沙龙。众所周知,教师职业是需要不断学习和发展才能胜任的,“传道解惑”的过程需要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的补充,教师的工作不仅是要“教好”,“学好”和“好学”更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学校环境中,教学相长依托的有力平台就可以是教师交流沙龙。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教师交流的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沙龙,引导教师自觉自发地参与进去,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尤其是在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突发事件处理等能力的提高方面,教师交流沙龙的作用愈加凸现出来。同时,研讨会、听课会等形式也应继续提倡,并与教师交流沙龙结合开展。

4.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运动。形式丰富的文化体育运动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压力。在消极、情绪的缓解方面,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抑郁的天敌,它可以使人的注意力发生转移,放松焦虑紧张的心情,为郁积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合理的发泄口,对教师倦怠感的减轻有辅助作用,对提升教师生活情趣有显著效果,达到心理平衡。所以,学校可在教学之余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运动,如旅游观光、文艺表扬、体育比赛等,提供给教师心灵“空闲”的机会,使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中有适当的休息,缓解职业倦怠等不良情绪。

(三)针对教师个体的干预模式

当社会、学校等外界环境一时难以改变时,自我调控就成为解决和预防职业倦怠的最好方法,高职教师应该并且也能够成为自我关怀的主体。

1.形成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先贤的教育理念,在高职教育中同样应该贯彻。高职学生有其特殊性,他们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有别于普通高校生,对于单纯的理论性知识难以接受,而对实践性的操作有较浓的兴趣,如果教师没有理解高职学生特殊的“材”,教学效果则难以体现,学生实际的收获自然变少,[9]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对高职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期望,他们有着自己的特点,结合高职生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全身心的热爱学生,以赞扬教育的方式为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减少因此产生的职业倦怠。

“尊师重道”,也是学界对学生的道德规范,但现在有的高职学生不尊重、不理解教师,学习不主动,课堂参与不积极,不再重视传统的学校制度和考试考核,更有甚者,与教师发生冲突,给高校教师带来一定的心理伤害。针对此类现象,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各种途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和学生融为一体,倾听学生心底的声音,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更加理解学习的意义,增加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构建良好有效的社会支持。有研究表明,那些最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人往往更容易生病或死亡。为了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状况,高职教师应注重建立和维护社会支持系统,注重心灵的相互支撑,当精神上遭遇打击,感觉到孤独无助时,除了向身边的家人亲戚、知心好友倾诉之外,还可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共同探讨现实的困境,在他们的帮助下学习更有效的应对方式;积极归因,建立良好的主观支持系统。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拓展更深入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明白教师工作的辛苦与不易,教导他们淡泊功利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加师生之前的互相理解,适度接受来自学生的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应当内化为高职教师自身的心理资源,尝试运用心理学知识自我调适,提高对社会支持系统的利用度,从而有效缓解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提高教师职业素质,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3.规划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对高职教师而言,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是划缓解职业倦怠的重要保证。高职教师可从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改变观念,尊重高职教育发展的特殊性,规划好自己职业发展的道路,减少职业发展的盲目性。从目前的实际工作、未来的职业发展及社会现实需求方面制定发展计划,不断实现各阶段的任务。增强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减少工作中的挫折感,缓解职业倦怠的产生。

四、结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探索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三维立体干预模式初步构建的方法是将研究的目光着眼于教师群体生态和个体感受,着眼于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与高山,努力让教师拥有高效率的工作和高品质的生活,从根本上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结构、现状和对策——以安徽省为例”,项目编号:2014jyxm508)

[1]张志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3):125-128.

[2]罗雪莲,陈树.我国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简述 [J].学园,2013,6(11):45-47.

[3]巢海鲸.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8):112-113.

[4]Maslach C,Jackson S E.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mout [J].Organizat Behav,1981,2(2):99-113.

[5]王曼,李玉禄.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成因与干预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109-111.

[6]杨俊峰,王焰.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调查研究——基于LS校的调查数据[J].中国市场,2015,22(24):146-148.

[7]程珍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及自我调适[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7(3):76-78.

[8]江珊.追寻我国的世界一流大梦——基于哈佛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3,1(6):65-70.

[9]王红玲.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1):116-117,120.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职业高职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