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兹华斯的《咏水仙》汉译比较研究

2016-03-15杨君君申晓蕾

关键词:译诗华兹华斯汉译

杨君君,申晓蕾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华兹华斯的《咏水仙》汉译比较研究

杨君君,申晓蕾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是“湖畔诗人”的领袖。《咏水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朴素清新、自然流畅的文笔受到广大译者的青睐。本文从对这首诗的汉译分析入手,从汉译史略、语言特点和文化特色这几个方面对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华兹华斯;《咏水仙》;汉译史略;语言特点;文化特色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著名的“湖畔”诗人,晚年被授予“桂冠诗人”的称号。华兹华斯的诗以描写田园景色、自然风光闻名于世,他的诗歌的特点是优美动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小诗清新、长诗清新而又深刻,一反新古典主义典雅、平板的风格,开创了活泼生动的浪漫主义诗风。《咏水仙》是华兹华斯抒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804年。据说此诗是根据诗人兄妹俩一起外出游玩时,被大自然的妩媚深深地吸引这一经历写成的。全诗分为四节,每节六行,属于四段六行诗体,每一行有四个音步,且大多数是抑扬格,因此这首诗大体上是用抑扬格四音步来写的。此外,这首诗韵律平整,每节前四行隔行押韵,后两行押韵,使整首诗产生了强烈的韵律感。诗中第一节开篇诗人以孤云自比,游荡在山谷之间,可见诗人心中的孤寂与烦闷。而接下来的两行话锋一转,诗人看见水仙在空中翩翩起舞,展示了水仙花的灵动活泼。这表明了诗人被水仙花深深地感染了,心中充满欣喜和喜悦之情。第三节开篇使人的视线从水仙扩展到了湖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湖水荡起了层层涟漪,但在诗人的眼中,湖水的波纹没有水仙那样轻快、热烈。诗人接着写到自己,他把水仙称为令人欢乐的旅伴,让原本惆怅的诗人欢欣鼓舞起来,亲切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诗人连用两个破折号,暗示了诗人凝视时间之长,可见深深地沉醉于花丛中了,做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诗的最后一节中诗人常常在感到抑郁、无聊或心灵空虚时,湖畔的水仙图就会浮现在作者眼前。水仙在风中起舞的图景不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相反,经过时间的酝酿,诗人当时受水仙舞姿感染而产生的愉悦之情变得更加强烈,一次次抚慰诗人的心灵,让诗人释然,又充满了欢乐。自然朴实的抒情诗吸引了众多的译者,与原诗作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一、汉译概略

华兹华斯浪漫的基调和自然抒情的诗歌,感染了很多译者,华兹华斯的汉译版本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一)郭沫若版本

郭沫若(1892~1978)在1981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英诗译稿》,华兹华斯的这首诗的译名为《黄水仙花》。

(二)顾子欣版本

顾子欣(1939~)汉译华兹华斯的诗的名称为《咏水仙》,选录在1986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英国湖畔三诗人选集》中。

(三)孙梁版本

孙梁,本名孙纪廉(1925~2=1990),翻译华兹华斯的诗为《水仙》,诗歌收录在《英美名诗一百首》中,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出版。

(四)杨德豫版本

杨德豫(1928~2013)在199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湖畔诗魂——华兹华斯诗选》,其中这首诗译名为《我独自游荡,像一朵孤云》。

(五)飞白版本

飞白(1929~不祥)译华兹华斯的这首诗的名称为《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花城出版社在1994年出版了《世界诗库第二卷英国爱尔兰》。

(六)劳陇版本

劳陇,本名许景渊(1912~2006),他把华兹华斯的这首诗的题目翻译成《水仙辞》,发表在著名的《翻译通讯》上,为整个译界耳熟能详。

(七)辜正坤版本

辜正坤(1952~)在2004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中的转换》,华兹华斯翻译的这首诗的名称为《水仙》。

(八)李正栓等版本

李正栓(1963~)翻译这首诗的名称为《我独自漫游像一朵浮云》,在2004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美诗歌教程》。

二、各译家译文的语言特点

郭沫若的译本传达着比较明显的翻译特色,译文“诗人对此殊激昂,独在花中事幽蹰!凝眼看花又看花,当时未解伊何福。/情景闪烁心眼中,黄水仙花赋禅悦;我心乃得溢欢愉,同花共舞天上曲。”[1]郭沫若的译诗运用古文,每一行都是七个字,用七言形式将其译出,形式工整,凝练传神,读起来像一首古代传统的格律诗。正如郭沫若的“以诗译诗”的思想,读起来诗要像诗。再如译文“横绝太空渡山谷/开在湖边乔木下/洪波踊跃无花乐”,[1]在原诗中没有出现“太空”、“乔木”、“花”的意象,郭沫若在原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译诗,使译文读起来衔接地更加自然。

顾子欣的译诗用现代白话文,“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间,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却不知这水仙舞得轻俏。/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2]译诗活泼生动,水仙花的调皮欢愉形象跃然纸上,更加反衬出忧郁孤寂的诗人在看到水仙花后备受欢欣鼓舞的欢快心情,虽然是在咏水仙,也是诗人自己心灵的抒发和感情的外化。

孙梁的翻译比较自由,不拘泥于形式,“独自漫游似浮云,青山翠谷上飘荡,一刹那瞥见一丛丛,一簇簇水仙金黄,树荫下,明湖边,和风吹拂舞翩跹。/兀自倚憩息,岑寂,幽然冥想;蓦地花影闪心扉,独处方能神往;衷心喜悦洋溢,伴水仙、舞不息。”[3]译文大多数依照原文顺序翻译,用词典雅,只是原诗人的强烈情感略微不足。

杨德豫的译本感情醇厚,诗语平易,“我独自漫游!像山谷上空/悠悠飘过的一朵云儿,蓦然举目,我望见一丛/金黄色的水仙,缤纷茂密;/从此,每当我倚榻而卧,或情怀抑郁,或心境茫然,水仙呵,便在心目中闪烁。”[4]译诗浅显易懂,诗人直抒胸臆,每当诗人抑郁或迷茫时,水仙便给了诗人无限的欢情,感情真挚,诗情洋溢,富有感染力。

飞白的译本生动形象地传达了原诗朴素自然的风格,“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忽然间我看见一群/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在树荫下,在湖水边,迎着微风起舞翩翩。/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5]译诗自然的衔接,毫无矫揉造作的翻译颇受读者欢迎。

劳陇译本用词古典、优美,颇有几分宋词的味道,“蓦回首,水仙花开,璨璨金盏一片。绿荫下,翠湖边,迎风弄影舞翩跹。/柔波拍案似欢笑,怎比得,好花迎人笑靥姣。词人对景心如醉,无语悄凝眸;曾不忘,凭般美景,纵黄金万两焉能买?/只今,闲倚翡榻无聊赖,无端帐惘,几度沉吟。蓦记起当时梦痕,添心头无限温馨;谱取一曲水仙辞,凌波伴我舞轻盈。”[6]译文充满古韵味道,与其说是译诗,读起来却更像原作,意象丰富,辞藻上富有绘画的美和音乐的美。

辜正坤的翻译准确、传神,“我宛若孤飞的流云,闲飘过峡谷山岗,蓦然见成簇的水仙,遍染出满地金黄:或栖身树下,或绽放湖旁,摇曳的花枝随风飘荡。/不绝如缕似银河的星斗,隐约闪烁露一片光芒。它们无际地向前伸展,沿着湖畔散落成行。放眼望,千朵万朵,正颔首嬉戏,浪舞轻妆。/多少次,每当我卧榻独处,无端的思绪里慵倦迷茫,这景象便会如返照的回光,送轻温抚慰我寂寞的心房。我的灵魂于是又注满了欢欣,伴水仙同乐舞步飞扬。”[7]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注重格律,押尾韵,辞藻优美,是真正的诗歌的语言。

李正栓的译本突出强调了忠实对等原则,“随着那些水仙起舞婀娜我独自漫游像一朵浮云,高高地漂浮在山与谷之上,突然我看见一簇簇一群群,金色的水仙在开放:靠湖边,在树下,随风起舞乐开花。/它们连绵不断,像银河中的群星闪烁、眨眼,它们展延无限成远景,沿着湖湾的边沿:一瞥眼我看见成千上万,它们欢快摇首舞翩翩。/常常是,当我独卧榻上,或是沉思,或是茫然,它们在我心田闪光,这是我独处时的欢乐无限;我的心就充满快乐。”[8]译文通俗易懂,可低声吟诵,富有音乐美感。

三、各译家译文的文化特色

郭沫若翻译的《黄水仙花》,对仗工整,是七言律诗。在文化特色上,以旧诗体的形式融合白话文的内容,大胆创新,不愧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新诗要发展,也不能完全摒弃旧诗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顾子欣的《咏水仙》措辞如散文之优美凝练、体现了当代诗的文化特色之一,运用白话文写作,浅显易懂,富于文采。孙梁的译本《水仙》以半文半白的通俗文言翻译,创作文风与译者的时代相吻合,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过渡时期。杨德豫的译文《我独自游荡,像一朵孤云》,感情真挚,体现了现代诗的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景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飞白的译作《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是抒情的现代自由诗,具有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语言形象、凝练。劳陇的《水仙辞》则带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措辞雅致,古诗风韵犹存,具有高度音乐性和韵律美,这与译者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是分不开的。辜正坤的《水仙》用白话文翻译,用词雅致,大部分诗行押尾韵,节奏感很强。李正栓的《我独自漫游像一朵浮云》,把水仙花人格化,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活泼生动,同时也富有音乐美感,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美。

华兹华斯的这首诗的基调是浪漫的,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寄托情思的地方,与欢欣的水仙融为一体,因有了这样的伴旅而欢欣雀跃。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会郁郁寡欢,但每每脑海中浮现出水仙花的情景,内心便振奋起来,带有浓重的象征主义色彩。在本文中对《咏水仙》的汉译本进行了简要总结,并且从诗歌汉译本的语言特点、时代特征和文化特色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诗歌的汉译是多元化的,不同时期的译者由于不同的背景和个人经历,所传达的情感和折射的思想是不尽相同的。处在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译者,翻译出的诗歌有时会带有古文色彩,保留传统诗歌的格律和韵味;而当代诗人则更多用浅显易懂的白话文来翻译,译作带有现代诗的特点:凝集着鲜明炽热的感情、语言形象、对生活做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等。总而言之,英诗汉译的作品,各有千秋,以多角度的视野来探析译本,能够更深层次地挖掘译本的多样性和美感,更有利于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峥嵘景象。

[1]郭沫若.英诗译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顾子欣,[英]华兹华斯,等.英国湖畔三诗人选集[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孙梁.英美名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7.

[4]杨德豫.湖畔诗魂——华兹华斯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5]飞白.世界诗库第2卷英国爱尔兰[C].广州:花城出版社,1994.

[6]劳陇.翻译通讯[J].1980,(4).

[7]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中的转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李正栓,吴晓梅.英美诗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译诗华兹华斯汉译
植物批评视域下的华兹华斯诗歌研究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华兹华斯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听他吟她的《歌》
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与思考
描写规范理论在徐志摩译诗作品中的体现
谈谈柯尔克孜语中“bay”、“-bay”和“bek”、“-bek”的汉译
霍克思译《红楼梦》诗词的诗学观照——从两首译诗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