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吸毒人员的共性、心理状况及矫治方法

2016-03-15冯武魁

关键词:戒毒毒品动机

冯武魁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02)



吸毒人员的共性、心理状况及矫治方法

冯武魁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喜欢接受一些新鲜刺激的事物,毒品也正通过改变自身的形态以明目张胆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从而使得易感人群沾染毒品后而无法自拔,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样的易感人群有一定的共性,其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好冲动、家庭不和谐,通过毒品寻求心理慰藉,通过对易感人群的识别可以很好做到禁毒预防宣传工作。对于吸毒人员的挽救应通过寻找其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来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矫治,增强其自身的戒毒动机,防止复吸行为的发生。

吸毒人员;共性;心理矫治

近期由于新闻媒体对影视明星吸毒行为的大量曝光,明星吸毒不仅仅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使人们意识到毒品距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毒品,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字眼,但却有很多人愿意为它跃跃欲试并欲罢不能。据2014年中国禁毒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国累计登记的吸毒人员约247.5万名,相比于2011年的报告数据发现经过3年的时间吸毒人数增加了近100万名;而最新2015年中国禁毒报告数据更为惊人,仅1年时间内新发现登记吸毒人员46.3万余名,增速非常迅猛,由于吸毒行为自身存在的违法性和隐蔽性,实际吸毒人数应会更多。什么样的人会倾向于选择吸食毒品呢?吸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面对吸毒人员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

一、吸毒人员特点

(一)文化水平

虽然许多影视明星加入到了吸毒团体当中,然实际上吸毒人员的文化水平仍旧普遍较低。国内学者杨玲通过对242名女性戒毒人员的文化程度进行调查时发现,占有比例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占有比例分别为59.1%和16.1%,而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有比例最低,不足5%[1]。这一调查结果与韦克诚等人于2012年的研究数据相吻合,在752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在总文化比例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是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而大学及以上文化的仅仅只有10人[2]。文化水平的高低,对人们认知水平的高低产生直接的影响,文化水平高的人对事物也更容易产生理性和全面的客观认识,而由于吸毒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导致其对毒品和自身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往往会低估毒品成瘾性、高估自身抵抗力,而文化水平低的人也更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员的误导,从而导致其初次吸毒行为及以后复吸行为的发生。

(二)人格特点

有研究表明,对毒品具有较高依赖性的人群普遍具有高冲动性的人格特质[3]。当受到内外环境刺激的时候,具有高冲动性人格特质的个体倾向于迅速做出反应,但对于行为反应与刺激的关联及反应的结果往往欠缺考虑[4],行事风格比较喜欢遵从省力原则,面对毒品时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够,自身被社会道德规范所压抑的人格特性得以释放,加上毒品给其带来的精神享受,从而使具有此类人格特点的人群更倾向于采用吸食毒品的方式来解决或躲避其所遇到的问题,并将此行为习惯保存下来,以后遇到类似事件时便会将这种行为习惯迅速提取出来应用于现实。

(三)家庭因素

吸毒人员或因家庭不和谐而吸食毒品,或因吸食毒品而正在创造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且与家庭成员间矛盾较深、缺少交流沟通。对于年轻的吸毒人员来说,大多数还没有组建自己的家庭,与父母或其他长辈同住,但家庭结构多存在父母离异或分居等情况,在对吸毒人员的家庭结构调查中发现单亲家庭占有比例为71.43%[5];而在成功组建自己核心家庭的吸毒人员中,也会因为自己的吸毒行为给家庭其他成员造成打击和伤害,从而导致家庭和婚姻关系的破裂。家庭关系的破裂、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缺位、母亲吸毒者的身份对家庭中的孩子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形成代际性的恶性循环[6]。

(四)童年期虐待

童年期虐待主要包括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童年期经受过虐待的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吸食毒品[7]。研究发现戒毒人员中普遍存在儿童期遭受过虐待的现象,其中主要以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为主[8-9]。吸毒人员在童年期一方面由于缺乏父母长辈的监管,当面对毒品时对吸毒后果缺少考虑也不能从成人身上得以有效制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成人的关注和关心,导致吸毒人员从小缺乏安全感,难以对他人产生信任,自尊水平较低,从而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吸毒人员童年期遭受性虐待的比率也高于正常人群,而童年期遭受的性虐待对于一名儿童来说无疑会造成灾难性的伤害,并在其以后成长过程中留下无法磨灭的阴影,甚至阻碍了其他阶段的健康发展,使受害者体验到更多无助感,难以从他人的关心帮助中获得解脱,更倾向于寻求毒品来摆脱内心的痛苦[9]、释放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带来的压力[10]。

(五)工作情况

吸毒人员大多没有稳定的工作,经常无所事事,通过吸食毒品打发时间[1]。吸毒人员大多没有基本的生存技能,做事缺乏耐心,保持一份长久稳定的工作对他们来说较为困难,往往因不能胜任或因嫌弃劳累以及面子问题等而处于失业状态。没有稳定的工作,对于社会个体来说用于挥霍的时间就会增多,更倾向于追寻感官刺激,接触毒品的几率也相应的增大。对于个别有工作的吸毒人员来说,由于其吸毒行为的发生,最终也会导致其丢失掉原有的工作,进一步加剧其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情况下靠吸食毒品来浑噩度日的行为。

(六)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指对自己所属群体和群体中自己作为成员身份的认可程度,研究者董开莎通过对280名吸毒人员和280名非吸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吸毒人员对正常社会群体的认同水平远远低于非吸毒人员的社会认同水平,对自己所属的毒品群体的认同较高[11],自觉的把自己排斥于正常社会群体之外,对于正常的社会群体存在交流沟通障碍,认为正常的社会群体对自己缺乏理解,从而游走于社会边缘,初试毒品的滋味;由于其对毒品产生了依赖性,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得到了满足,因此会更愿意与毒友厮混在一起,与毒友和毒贩的联系也多于与正常群体的联系,能够从毒友圈得到心灵的慰藉和共感,从而使得吸毒人员更加认可自己“瘾君子”的身份,将自己归属到吸毒群体中。

综上所述,文化水平较低,具有冲动性人格障碍,家庭结构破裂且童年期遭受过虐待,没有稳定工作、对社会认同度低的社会成员更容易产生吸毒行为,而产生的吸毒行为反作用于吸毒人员,进一步导致其家庭结构的不稳定、并对自己的子女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更加排斥在正常社会群体之外,使吸毒人员的情况恶化,进入恶性循环之中。

二、吸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吸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差于非吸毒人员,且随着戒毒次数和毒龄的增加,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的趋势。学者韦克诚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752名强戒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发现,scl-90的总分、阳性项目数和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比较发现男性在各项目上的分数均高于女性,多次戒毒的人员在各项目上得分显著高于首次戒毒的人员,说明吸毒人员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2]。学者董开莎通过对280名吸毒人员和280名非吸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比较也发现[11],吸毒人员的SCL-90的各因子得分与非吸毒人员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其中强迫症状、焦虑、抑郁、偏执、敌对、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七个因子的得分均超过2分,说明吸毒人员在这些方面存在着心理问题。孙秋生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且通过对戒毒次数的比较发现,随着戒毒次数的增加,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差。吸毒人员由于吸毒行为的存在发生注意力狭窄现象,沉迷于自己的毒品世界,对外面客观世界充有敌意,外界的干预反会引发其较强的消极情绪,存在认知方面的错误归因。

三、挽救措施

(一)传统疗法

由于吸毒人员对自己、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属于社会化不完全,需要进行再社会化教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实施以来,我国建立了以强制隔离戒毒为主、社区治疗与康复为辅的戒毒形式,其中强制隔离戒毒实行分期分段分级管理,对不同阶段的戒毒人员实行分级处遇管理,这种戒毒模式与心理发展的维度相符合,并结合吸毒人员“病人、违法者、受害者”的三重身份,每个阶段都有与此相对应的任务指标,考核通过后便可以进入下一个矫治阶段,随着阶段的深入其获得的奖励更多,最终能够逐步的戒除毒瘾并顺利融入社会生活。

(二)传统疗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疗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戒毒动机方面,良好的戒毒动机是使吸毒人员成功戒除毒瘾的关键,很多吸毒人员在强戒所内达到了生理戒毒,但心理上对毒品的依赖却没有得到根治,回归原有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后又陷入复吸的怪圈,究其原因就在于自身的戒毒动机不强,只是为了完成硬性的戒毒标准,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再社会化教育的意义。在对吸毒人员的调查中发现,真心想要戒除毒瘾的仅占10.4%[2],大多数矫治人员把强制隔离当成是对自己吸毒行为的一种惩罚措施,限制了自己的人身自由,进入强制隔离戒毒所以后才意识到家人对自己的重要性,希望能尽早完成戒毒任务好与亲人团聚,但对毒品的危害没有深刻的认识,主观意愿戒除毒品的动机不强,浪费了矫治过程中对自己成长和帮助的机会。自身戒毒动机的不强烈与我国吸毒人员毒品的复吸率居高不下也是有一定的关系。而戒毒动机在性别、婚姻状况、戒毒次数和毒龄上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12],首次戒毒的已婚女性能够深刻认识到毒品带给自己的危害,其戒毒动机普遍较强,再次复吸的比例也较低。因此要提高吸毒人员的戒毒动机,除了传统的分级处遇管理外,还需要有针对性心理矫治技术的参与。

(三)心理矫治

对毒瘾的戒除仅靠药物替代治疗、政治教育、劳动改造来激发吸毒人员的戒毒动机是不够的,戒除吸毒人员的心理上对毒品的依赖就需要开展专业的戒毒心理矫治。所谓的戒毒心理矫治就是利用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帮助下,并配合各种社会有益资源(如家庭),使吸毒人员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到毒品对自身、家庭以及社会造成的危害,纠正错误意识,调动自身积极性,增强主动戒毒的动机,真心诚意的不再吸食毒品,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心理疗法在戒毒过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吸毒人员的戒毒动机,也可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学者邹露通过使用了以人本主义为基础、认知行为疗法为指导的心理动机晤谈技术,经过6次为期7个月的动机晤谈心理技术的干预后发现,动机晤谈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苯丙胺类药物滥用者的戒毒动机[13],对防止复吸和降低复吸率有一定的疗效。学者张刃将心理音乐剧应用到海洛因依赖者的戒毒动机研究中,发现经过为期12周的心理音乐剧临床干预后戒毒动机有显著提高[14]。学者俞晓歆在对戒毒人员的团体训练中将积极心理学加入其中,引发了戒毒人员更多的正性情绪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激发戒毒人员自身的积极力量,从而更加感恩并珍惜生命远离毒品[15]。

四、结语

吸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我国常模进行比较发现吸毒人员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但吸毒行为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仍需要进一步证实。吸毒者的吸毒行为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一些问题行为(如偷窃、寻衅滋事等),那么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否如此呢?是否其在吸毒之前就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呢?吸毒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以对吸毒行为有个更好的预防。其次样本的代表性需要进步完善,目前我国学者一般都是抽取的某一个省市戒毒所的戒毒人员为被试,强制隔离戒毒只是吸毒人员整个吸毒行为发展线上的一点,对吸毒人员的代表性有待进一步考察。戒毒心理矫治的应用对提高吸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戒毒动机以及阻止复吸都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抗复吸是一个长期甚至是终身的过程,且戒毒人员离开戒毒所融入社会生活后无可避免的会接触到以往促使其吸毒行为发生的社会环境,那么在过去曾熟悉的环境中是否会再次引起其吸毒行为的发生,这也是对戒毒心理矫治的一个考验,同时作为一种戒毒疗法,其自身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并积极推广,以帮助更多深陷毒品泥潭的人摆脱毒品的困扰,参与到正常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1]杨玲,康廷虎.242例戒毒女性人际关系和自尊水平的调查与分析[J].心理学探新,2004,(2).

[2]韦克诚,杨玉祥,刘新民,等.752例强制隔离戒毒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层次比较[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

[3]Madden G J,Petry N M,Badger G J,et al.Impulsive and Self-Control Choices in Opioid-Dependent Patients and Non-Drug-Using Control Participants:Drug and Monetary Rewards[J].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1997,(3).

[4]Moeller F G,Barratt E S,Dougherty D M,et al.Psychiatric aspects of impulsivit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1,(11).

[5]任茜蒙.家庭与戒毒——不同年龄段吸毒人员家庭支持力度与戒毒成效的分析和思考[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8,(1).

[6]钟莹.女性戒毒群体的社会支持状况与社会福利服务需求[J].河南社会科学, 2007,(6).

[7]孙经.毒品依赖者童年期虐待及相关因素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0.

[8]潘建平,杨子尼,任旭红,等.中国部分城市3~6岁儿童忽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4).

[9]陆凤英,汤永隆,曹梦露,等.儿童虐待与戒毒动机:自我概念的中介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5).

[10]Gray C M K,Montgomery M J.Links betweenalcohol and other drug problems and maltreatment among adolescent girls: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ethnic identity, and ethnic orientation as moderators[J].Child Abuse & Neglect,2012,(5).

[11]董开莎.戒毒人员的社会认同状况与心理健康的调查[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4,(3).

[12]武晓艳,曾红,李凌,等.1294例戒毒者戒毒动机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9,(3).

[13]邹露,谢青莲,曹秉蓉.动机晤谈技术对苯丙胺类滥用者戒毒动机提升的研究[J].华西医学,2014,(9).

[14]张刃,崔新华.音乐心理剧对海洛因依赖者戒毒动机的干预[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8,(1).

[15]俞晓歆,耿文秀,姜永,等.积极心理学在戒毒人员团体辅导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2012,(2).

[责任编辑:范禹宁]

2015-11-01

冯武魁(1988-),男,山西运城人,2014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DF792

A

1008-7966(2016)01-0042-03

猜你喜欢

戒毒毒品动机
销毁毒品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火烧毒品
浅谈戒毒康复爱心基金在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应用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