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浅谈阅读教学与练笔的联合

2016-03-15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第二小学黎柳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4期
关键词:漓江随文习作

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第二小学 黎柳嫦

鲁迅先生曾经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过两点:一是多看,而是多练。而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针对我市自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里对全体三—六年级学生语文学科的抽查中阅读理解部分不考课内阅读的考试方向的改变,我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学的重点也向阅读与写作转移,特别加强课堂随文小练笔训练,“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怎样才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加强随文小练笔,进而掌握习作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找准练笔的“训练点”

随文练笔不同单元作文训练,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且紧随阅读教学,极有利于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中我力图发挥随堂小练笔的“快餐”特点,使其能简洁、方便、实用地“填饱学生的肚子”。

在随文设计小练笔时,我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进行挖掘,抓准训练点。

1.在课文的情感共鸣处选择“训练点”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我们的教材中有不乏令我们情感击荡的篇章。在阅读时,我们有不少的学生都会被《慈母情深》《窃读记》中的妈妈或“我”所感动或有所感悟,内心积累了部分的情感,若在课堂中上不让学生写出来,这种情感会消失的无影无踪,若在此时能捕捉住学生的情感的积蓄点,相当于学生有了写作的灵感,那么学生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表达也就能情真意切。

2.在课文的精彩经典处选择“训练点”

一直以来经典是我们模仿的好对象和我们习作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我从经典入手,有意识地让学生“依样画葫芦”仿写同样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模仿中潜移默化地积累语言,沉淀方法。这样通过练笔使学生积累、套用,对其规范语言、提高语文表达能力我认为是有好处的。

3.在课文的“补白”处选择“训练点”

小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些内容比较简略,或叙述描写、结尾处留有余地,如《凡卡》《穷人》的末尾段,此处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这也是很好的读写训练点。

二、活用练笔的“策略点”

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和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随堂小练笔。

1.模仿式练笔

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小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规范的、优秀的的篇章,每每讲到一些精彩的、生动的、优美的语句,我都会让学生读、赏析、悟、写。读读品品,并背下来,并从词句内容与表达方式上探究,加深感悟,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模仿练笔。例如在教学陈淼的《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的句子“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和“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时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描写对象、描写顺序和句式等,并要求学生根据此句式用“看见过……玩赏过……却从没看见过……”仿写句子或自由根据句式造句并在班上进行交流和评议。这样读写结合既可以培养学生品评词句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又可以为学生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想象式练笔

在教学中我利用文本内容,要求学生结合想象拓展练笔。如《穷人》一文中出现了许多的省略号。在感受桑娜抱回两个孤儿后矛盾的心理活动时,我抓住作者在这里使用的七个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主人公此时此刻内心的矛盾,并写出来。

3.体会式练笔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接触到一些意义深刻的篇章,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通常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后写读后感。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金色的鱼钩》等文的最后阶段,我就让学生立马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进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生活式练笔

在解读教材时,我还会思考如何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阅读教学的“渠”中,接着思考如何使“水”在“渠中畅通无阻”。《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一段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在教学这段话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时间的漫长,我要学生观察这句话中关于时间描写有何特别,接着向他们出示两句话进行比较:他一直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后来学生分析两句话其实从意思上没有什么不同。我就顺着问:既然意思一样,作者为什么还要不怨其烦地罗列时间?学生分析后认为这样体现了挖的时间的漫长与父亲的坚持。我于是就抛出练笔:当你的父母出差在外一周甚至一个月,你特别想念他们,用课文的表达方式,你该如何表达?其中有一生这样写到:我在家里盼呀,盼,一天,三天,五天,两周,三周……我的父亲、母亲呀,你们怎么还没回来?是不是出什么意外了……接着我就顺势引导:对呀,你等待的父母亲只是出差或外出,你都感觉是煎熬,而文中的父亲呢,他等待的是生死未卜的儿子,同学们,你现在该体会到这位父亲的心了吧……这样,学生情感与文本就产生共鸣了。

三、慎用练笔的“评价点”

读中的练笔既是为了读也是为了写。阅读教学中的随堂小练笔在引导学生体现对文本的提升性理解的同时重在挖掘思维的深度和新异性。这就要求课堂中教师的“导”需要体现在帮助学生不断把思维水平提高到学生不能达到的高度,即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对学生积极的方面给予肯定,但不能满足于学生理解课文后浅表概括和重复雷同,以免使学生写出来的东西“走过场”。因为小练笔是学生写的,读的对象也是学生,故在读与写的联合教学中,在学生写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有质量的交流,我经常采用实物投影仪,当堂抽学生作品评,当下改,及时反馈。当然,也可以叫其他同学评改,提提修改的意见,使全体共同进步。

总之,读与写相辅相成,在读中“用其才”“取其法”,阅读教学与练笔联合,同放异彩。

猜你喜欢

漓江随文习作
漓江情画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漓江夕色
竹筏上的漓江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