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焊接专业多样化建设与创新发展模式

2016-03-14周振宏

工程技术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订单校企实训

周振宏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嘉峪关 735100)

高职焊接专业多样化建设与创新发展模式

周振宏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嘉峪关 735100)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职院校的改革创新也是当前所重视的。焊接专业是高职专业中制造大类中的一员,培养掌握智能化焊接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文章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焊接专业现状分析,探讨其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焊接专业;多样化建设;创新发展

职业教育是面向岗位的教育,因此,专业建设就是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直接的联系纽带。专业因市场而生、依行业而立、靠企业而强。形成以行、企、校联动运行机制为基础,以机械行业材料成型职业岗位标准为核心,以生产实训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引,以基于行动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托,以突出能力培养的实训基地建设为保障,以“双导师”师资队伍为支撑,以开放共享式专业教学资源库为载体,以异质融通的专业文化为补充的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体系。

1 高职焊接专业现状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是高职专业中制造大类中的一员。主要培养掌握自动化及智能化焊接技术的知识与技能,从事各种焊接技术的工艺编制、实施、质量检测和技术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焊接专业的学校有近80所,是目前焊接初级技术人才的主导力量。虽然这些学校的焊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但是社会上对焊接工种的片面认识和国家宣传舆论对白领工作的过多导向,各学校普遍存在生源不足、师资匮乏等问题。

(1)对高职焊接专业的认识不够。高职院校办学的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在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导的当下社会,许多家长学生眼中都希能找到体面工作,而焊接是又脏又苦又累的差事,大学生干上这行非常没面子没出息。在这种择业观念影响下,生源的质量成为最大的困惑,进入高职学习焊接的学生,大部份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较差,缺乏专业兴趣,也没明确从事焊接工作的就业目标,几年学习下来,对较为复杂的识别图纸、革新工艺等问题束手无策。还有的学生虽基础较好,但怕焊接工作艰苦环境,工作不久选择跳槽,已制约着焊接专业持续性的发展。

(2)校企合作实施情况不理想。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各专业普遍采取培养实务型人才的模式,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了校企合作。但很多时间存在学院“一厢情愿”,而另外政府、企业二方参与度并不够高,三者间也未能形成真正的有效互动。因此,即时校方再积极、努力地推进校企合作,不能从根本上了解企业对焊接专业人才需用的类型,专业教师也无法了解当前先进生产工艺等,导致培养出的焊接人才,无法满足市场上的需用。

2 高职焊接专业多样化建设与创新发展

人才培养不是无本之木,按照“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用“行业企业需求”这根指挥棒,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以产促改、以产促学、以产促教,真正达到了教、学、做之间的有机互通,密切融合。

(1)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通俗来说,所谓“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某些专业实行学校与企业共建,校企共用教学、实习实训等设施,或企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的一种合作模式。

(2)订单培养。订单培养是高职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企业获取人才需求订单,为企业“量身打造”专业型人才。一般来说“订单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负责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确保供需零距离对接、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订单培养”是在学生入学前学校即与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合同,学校在招生时会按照订单要求招收订单生,这些学生入校后会与企业签订协议。之后,学校与企业会对订单生进行联合培养,学生若能顺利按要求毕业,一般订单企业会安排其就业。根据签订订单单位的不同,又分别形成了“按企业用人需求预测”的计划培养、“招生招工一体化”的订单培养、“2+1”的定制培养等多种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3 结束语

培植学生文化底蕴入手,将思想教育、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的锻炼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瞄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才目标,创设了以“企业文化浸润”为载体,以磨砺“成才成人”的职业精神和塑造“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为两翼的专业文化,促使学生“双证融通、知技统一,手脑并用、做学合一”。通过开办企业文化长廊和优秀校友风采走廊、开设企业家讲堂和杰出校友报告会,开展富有专业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并在专业课程中设置创新能力环节,在实训基地中设立创新工作室,在企业中开发创新实践岗位,让产业文化走进教育,让工业文化进入校园,让企业文化融入课堂,助推学生主动、开放和自主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素质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1]王延芳.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理论问题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2]韩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J].教育与职业,2010,(2):30-31.

TV547+.6

A

1671-3818(2016)10-0197-01

周振宏(1985-),男,汉族,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猜你喜欢

订单校企实训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订单农业打开广阔市场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