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细节叙事

2016-03-13彭诗雨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名作欣赏 2016年11期
关键词:普鲁斯特叙述者细节

⊙彭诗雨[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6]



论《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细节叙事

⊙彭诗雨[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苏州215006]

摘要:普鲁斯特的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之所以成为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因为其丰厚细腻的细节叙事成为小说艺术生命的基础和依托。小说着力刻画诸多内蕴丰富、精致细腻的细节,由一个茶杯展现出一个世界,使整部小说读起来气脉贯通。这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更挑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本文集中讨论《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细节叙事,从小说的结构、语言以及意识流手法这三个方面分析细节叙事在这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并分析普鲁斯特采用这种叙事方式的原因或目的。

关键词:《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细节叙事

《追忆似水年华》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意识流派的代表,它在对个人心灵深度的挖掘方面达到前人未曾有过的高度。普鲁斯特的小说里分布着大量的细节叙事,通过潜意识的滤色镜表现出一个若明若暗的混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不清,意识活动、直觉感受与客观真实融为一体。从前,小说家的精力主要放在刻画人物性格和安排故事情节上,自普鲁斯特起,潜意识活动逐渐成为小说的主要写作对象,情节开始淡化,而各种看似杂乱无章的细节描写反成了主要笔墨所在,甚至起到推动整个小说叙事发展的作用。此后相继出现的重要文学流派中的表现手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意识流文学的影响。因此,我们讲普鲁斯特开一代小说之先河,甚至影响了整个文学时代,是不过分的。如果没有这些细节叙事,小说叙述的完整性和联系性便会遭到破坏,作者笔下特有的艺术氛围便也无法形成。

一、大教堂式的结构

“大教堂结构”这一概念源于安德烈·莫洛亚,他认为:“普鲁斯特的作品刚发表的时候,批评家们未能立即理解它的结构,不知道它在结构上与大教堂一样简单、稳重……在完工的作品里有那么多精心安排的对称结构,那么多的细部在两翼呼应,那么多的石块在开工伊始就砌置整齐,准备承担日后的尖顶,以致读者不能不佩服普鲁斯特把这座巨大的建筑当作一个整体来设计的杰出才智。”①小说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和第三部《盖尔芒特家那边》分别为支撑教堂左右两边的支柱,而连接这两边的便是时间,时间“就像一个巨大的拱桥跨越岁月,最终把斯万那一边和盖尔芒特那一边连接起来……整个建筑的拱顶石无疑是罗贝和希尔贝特的女儿圣卢小姐,圆拱从而连接起来,大教堂于是竣工。”②

普鲁斯特选择将许多独立的部分展示出来,许多章节貌似是节外生出的枝蔓,表面上显得累赘多余,实则是独具匠心之笔。每章每节都可独立成篇,整体上却又和谐均衡,各部分之间相互呼应,大教堂的全貌直至小说最后才呈现在读者面前。全书一共七大卷,以叙述者马塞尔为主体,将其所闻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人情世态与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认识、自我追求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了叙事以外,小说中还包含了大量的议论和感想。整部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中心人物,但是小说结构并不因此而凌乱,作者以密集的细节支撑起整座教堂的结构,它大体以叙述者的内心活动和生活经历为轴心,穿插叙述了大量的人物事件,可以说是在一部长篇小说上派生出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穿插着好几个主题曲的交响乐。

二、繁复长句式语言

普鲁斯特虽是现代派作家,但他的语言风格深受塞维尼夫人、蒙田和圣·西蒙等法国古典文学家的影响,有着细腻、高雅、旷达、婉转的特点。小说中充满和谐多彩的句型与繁复重叠的长句相辅相成。我们以小说中的一段描写为例:

在一块阴沉沉的石头上,我虽然没有见到稍微光亮一点的颜色,却感觉到有一条摇曳不定的光线想要把它的光芒释放出来,似乎在做出一番努力,要现出稍微光亮一点的颜色。再过一会儿,阳台成了一片苍白,像晨间的水面那样反射出万道微光,映照在阳台的铁栅栏上。一阵微风又把这条条光照吹散,石头又变得阴暗起来;然而这万道微光像已经被你驯养了似的又回来了;石头在不知不觉之中重新开始发白,而正如在一首序曲中最后那些越来越强的渐强音,通过所有过渡的音符,把唯一的那个音符引到最强音的地位一样,只见那块石头居然已经变成晴朗之日那成了定局、不可交易的灿烂金色,栏杆上铁条投上的影子现出一片漆黑,倒像是一片随心所欲不受约束的植被,轮廓勾勒得纤细入微,显露出艺术家的一番匠心和满意心情,而这些映照在阳光之湖上的宽阔而枝叶茂盛的光线是如此轮廓分明,如此柔软平滑,又是如此幸福沉静地栖息在那里,仿佛它们知道自己就是宁静和幸福的保证。③

此段描写将日光照射在石头上短短几秒钟使之明暗相互交错的瞬间变化刻画到极致,曲折细腻的感情宣泄与繁复的长句形式相适应,和谐多彩的句子与自然、优美、柔和、机智的表达方式互相结合。小说中其他地方还有大量的细节刻画,比如在小说开头时叙述者马塞尔用长达几十页的篇幅叙述自己在房间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情景。普鲁斯特时常从一个想法引申到其他的想法中去,有时需要分几个句子来表达,有时则以一个长句涵盖一切。这像一棵大树伸出众多的枝丫形成繁茂的枝叶一样。普鲁斯持也喜欢采用长段落的形式,小说中经常出现好几页不分段的现象。这种层层叠叠而又结构严密的语言最适合用于对事物细节描写的场景,比如读者可以从上文引用的小说段落中对那块石头得到一个十分精细的印象。同样,长句式语言也适合描写人类情感的细腻活动,人的情感和观念细微曲折、千变万化,人类的思维也是复杂的,有时会从一个主要的想法派生出各种其他想法,而有时各种想法会同时纷然而至,有时甚至会同时出现两种互相矛盾的想法。意识流既包括感性与理性的意识,也有不自知的潜意识,有的互不相关,有的相互联系,长句则是一种能容纳多种想法的有效方式,能起到一种兼容并蓄的作用,以充分表达作者个人的自由思想。

三、意识的流动

意识流手法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打碎传统叙述中以时间直线延续的方式来叙事的方法,并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来处理时间,将科学客观的时间转化成人们内心中对时间的主观感觉,然后把自己本身感受到的时间概念逐渐反映在作品里。《追忆似水年华》的主题与对象是“自我”,但作者侧重的并不是人世沧桑的变化,或是生活环境的变迁,而是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普鲁斯特用他细腻的笔触探索叙事者身上的每一个细微感受,捕捉思想与情绪上最细腻的波动,并借助梦幻、潜意识和想象,抒发对恋人、故友和往事的怀念,并且上升到对生命个体一种形而上的思索。这种细节探索多数不是理性为之,而是通过自己的主观观察、感觉和回忆来表达,包括意识与无意识的回忆,而触动回忆的开关正是散布在叙述者身边的无数生活细节。不难发现他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保持着一种对细节的高度敏感,在这些细节叙事中充分挖掘深藏其中的回忆,从中追寻了“逝去的时间”。从小时候对妈妈的吻的渴求,到老年时再次踏上教堂石板时对台阶的高低不平以及勺子碰撞的声音的敏感,这些细节以及由此引发的回忆,最终被普鲁斯特升华为把握过去的方式,从而打破了时间的旧框架,创造出一种新的叙事艺术。普鲁斯特花在细节上的趣味叙事以及优美的行文,让读者随手翻开一页便能沉入其中,由此将碎片化阅读成为可能。下面的段落是整部《追忆似水年华》中最精彩的一段:

这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除了同我上床睡觉有关的一些情节和环境外,贡布雷的其他往事对我来说早已化为乌有……母亲叫人拿来一块点心,是那种又矮又胖的名叫“小玛德莱娜”的蛋糕,看起来像是用扇贝壳那样的点心模子做的……起先我已掰了一块小玛德莱娜放进茶水,准备被泡软后食用,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颚,顿时使我浑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发生了非同小可的变化,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我感到超尘脱俗,却不知出自何因,我只觉得人生一世,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时遭劫亦无甚大碍,所谓人生短促,不过是一种幻觉,那情形好比恋爱发生的作用,它以一种可贵的精神充实了我。④

记忆瞬间由小玛德莱娜点心连接起来,随叙述者内心的意识流动铺开,看到那点心的形状,他一开始并没有忆起往事,直到尝到味道,往事才浮上心头。正是这种味道构成了“过去的回忆+现时的感受”组合,才因此支撑起整座回忆的大厦,当时在贡布雷所感受到的一切此刻全从那个小小茶杯中涌现出来,于是,贡布雷的大街小巷和曾经的往事都从小茶杯脱颖而出。每一个关于贡布雷的细节都会引起主人公一系列联想、感受和回忆:一个熟悉的乐句使他回想起站在荆棘篱笆面前的少女;下着雷雨的傍晚,空气中传来一阵丁香的香味,使得叙述者回忆起故乡山楂树下的美丽景色;走在盖尔芒特家的石子小路上,主人公回忆起一段威尼斯的往事。由小玛德莱娜点心所唤起的记忆,从贡布雷村庄开始,它慢慢随记忆走向叙述者想去的地方,关于小玛德莱娜点心的这一个细节在整部小说中作为一个线索时隐时现,作者以此为一个连接点,想起了以前在贡布雷的旧事,从追忆中寻找逝去的生命,由此重现过去的时日,作者把心理学的通感手法挪用到小说创作中来无疑是—种成功的尝试创新。而既然是回忆,就必然会与时间相关联,他试图抓住情感世界的无限丰富性,把各种由回忆、感觉与意念所织成的网络而产生十分丰富的实感捕捉下来,这并不是一时一地的短暂感受记录,而是在各种不同时刻的总积聚,是由无数个不同时刻的心理活动所组成的人的一生,普鲁斯持开创了一种新的“时间心理学”概念。

另一个有名的例子是在巴黎。一天叙述者去盖尔芒特的公馆作客,那时他已经是重病在身,当他走进公馆时,一只脚踏在断裂了的石板台阶上,等他重新找到了平衡,把脚踏在一块比旁边的另一块稍低的石板上时,他意识到这与他往日品尝小玛德莱娜点心的味道给他所带来的极度幸福的感觉完全相同。这一刻,他心头的一切忧郁与不快立即烟消云散:

正像我品尝玛德莱娜点心的那一时刻一样,对未来的一切忧虑、对自己智力的怀疑都消除了。每当我重新迈出这同样的一步,一只脚踏在那块较高的石板上,另一只脚踏在那块较低的石板上的时候,深沉的爱都使我的双眼沉醉,空气清闲、阳光灿烂的感觉在我周围旋转……我记忆了盖尔芒特一家人,终于又重新找到了我曾经感受过的东西,耀眼而又模糊一片的幻觉轻轻触及着我,它曾经对我说过:“你如果有力气,我走过的时候,抓住我吧!……”我几乎顿时就已辨认出来,这是威尼斯。我费了多少力气要描写威尼斯都从来没有唤回这种感觉。刚才这一步,又把从前踩在圣马可教堂前两块高低不平的石板上时产生的感觉还给了我,同时那一天所有其他的感受也来到。⑤

我们可从文中读到,普鲁斯特是通过此时感受到的嗅觉、视觉、味觉、触觉等细节去寻求逝去的时间,从而使往昔复活并且永存。他通过回忆去重建逝去的印象,去开发藏在人的记忆中的巨大矿藏,把人的回忆变成艺术品,从而使永恒的时光神奇地展现出来。此外,普鲁斯特在小说中多次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叙述阿尔贝蒂娜、斯万、奥黛特和夏吕斯男爵的变化,每次都通过细节展现她们不同的面貌与身份,然后将之前的一系列回忆与现在的回忆连接起来,最后在结尾综合成一个个完整的面貌,叙述者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节做出本能的直观感受,使小说具有了令人信服的艺术魅力。

四、观念的呈现

对于普鲁斯特来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他一生之作,对于读者来说,亦是如此。安德烈·莫洛亚曾说:“没有人比他更善于帮助我们在自己身上把握生命从童年到壮年,然后到老年的过程。”⑥这种能对细节瞬间有着独特把握的写作方式的形成一部分原因在于作者的独特身世与特殊病情,另一部分也在于他所受的柏格森哲学的影响。普鲁斯特从小对一些小事十分敏感、脆弱,以至于“为了一句有点生硬的话,他有时会哭上整整一夜。”⑦他的哮喘在中年时越发严重,日常活动逐渐被限制,最后行动局限于一间不能通风的卧室,极少与人往来,对于他而言,未来的命运便是囚禁在这所豪华的公寓中慢慢等待死亡,这是他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念的生活背景。既然未来已经是一片黑暗,不如重新追寻逝去的时光,追回自己青年时代的美好生活,他写作《追忆似水年华》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这样的价值。而柏格森的“直觉”“绵延”等哲学观点使他摆脱按传统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的方式,读者可以看到小说的情节随着各种细节的暗示,随着主人公的感情活动不断发展,文字细腻至极又委婉曲折,其中还夹杂着大量的意识流与内心独白,然而小说中的生活并不让人有虚无感,反而感觉极度真实,仿佛是现实活生生的剖片,这种现实与虚幻交织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典型的现代风格,并最终对日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纳博科夫曾在《文学讲稿》中将这种观点阐释得十分明晰透彻:“简而言之,要想重现往事,就必须有某种非属性记忆作用的其他事物出现,必须有现实的感觉(尤其是味觉、嗅觉、触觉、听觉)与关于一个过去的感觉的追思和回忆之间的结合。”⑧普鲁斯特往往从一些最微不足道的细节小事开始回忆,而这些回忆的产生,是通过某个微小的隐秘感受与昔日的经历相契合的,从这个细节感受出发,回忆便自然通向往日逝去的时光。关于小玛德莱娜点心激起叙述者童年回忆的叙述最能代表普鲁斯特运用的特殊手法,童年早晨起来边吃点心边喝热茶时所感到的乐趣,在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里作者再次重提,“今”与“昔”同时出现在普鲁斯特脑海里。通过被触发的回忆,他解除了线性时间的束缚,获得了时空的叠加效应,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回忆结构。

普鲁斯特使用如此多细节叙事的原因并不是交代情节、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形象。目的之一在于抒发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感想。例如,叙述者参加了盖尔芒特公爵家的一次宴会,人们的种种细节行为使他顿时打破了长期以来对贵族的种种幻想,他察觉到过去这些贵族对于他的吸引力只是在于那些名称,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整部小说对外部世界的描述与叙述者对它的思考、感受、分析既浑然一体,又互相引发,形成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这种细节叙事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更挑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因为此前的小说大多以故事情节为叙事内容,阅读通常具备连续性,以便阅读完整个故事。普鲁斯特的小说中,虽然也有故事内容,却并不按照传统小说的风格来讲故事,而是借叙述者之口细说自己对人、对事、对历史和对自然等的种种感受,不是从头到尾读故事,而是在断断续续地读细节、读感受、读心理。传统小说阅读的连贯性,就这样被普鲁斯特的小说无声无息地摧毁了,取而代之的是阅读过程中的随意性和间断性。普鲁斯特所提供的审美图像,并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由既定的线性的叙事完成,而是包含在随便一句叙事、随便一个描写、随便一片感想之中。有些批评者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太过随意的叙事方式,但另一些观点则认为,恰好是如此的随意,反而无意间形成了为传统小说叙事所从未有过的全息性。

作者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表达另一种时间哲学观。在写作《追忆似水年华》时,作者有意远离传记式素材。普鲁斯特认为,生活本身呈现的各种细节图象实际上能给人带来多种不同的时间感受,一个小时并不是单纯物理单位上的一个小时,而是一只茶杯、一种芳香、一段乐章,就像夏夜的月亮使人想起曾读过的一本好书等,诸如此类。逝去的生活存在于不同时空事物所共有性质的对照中,普鲁斯特的贡献,在于把两种感觉汇合起来,通过一个暗喻的连接使它们摆脱时空的种种偶然性,以引出双方的共同本质。普鲁斯特有意识地跳出时间之外,运用细节叙事来摆脱传统时间顺序与因果关系对小说发展的影响,描绘了一幅巨大的时间牺牲品全景图。记忆、时间、习惯此三者的奥秘藏在小说所写的各个细节里,从夏吕斯男爵日渐圆润的体型上,从马塞尔自己日渐花白的头发上,从叙述者母亲那张越来越像外婆的脸庞上,都能够看出时间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影响。在小说所绵延着的时间里面,能读到众生在同一个平面上的不断重复,斯万夫人奥黛特的女儿,长大后变成了另一个奥黛特,而阿尔贝蒂娜似乎是希尔贝特的某种变奏曲,圣卢结婚之后变成了他的舅舅夏吕斯男爵的翻版,而作为叙事者的马塞尔,长大后几乎是另一个斯万。至于作品里提到的那些众多名门贵族,连同形形色色的巴黎或是圣日耳曼区的沙龙,都呈现出惊人的雷同面貌。可以说每一个家族,既是另一个家族的复制,而每一个沙龙,又是其他那些沙龙的拷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上流交际场中早已是物是人非,有人没落潦倒,有人沦为乞丐。叙述者马塞尔来到盖尔芒特豪宅门前,又回忆起童年时吃过的浸泡在茶水中的小玛德莱娜点心的那种口感,一会儿又联想到威尼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真正的天堂是已经失去了的天堂。”⑨马塞尔决心用文字将这些回忆保存并且记录下来,于是,通过细节叙事的引导,他找回了逝去的时间,同时最终形成了他自己的时间心理哲学。

作为20世纪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普鲁斯特凭借细节叙事作为独特的艺术手法向我们呈现了20世纪的另一种风貌,他打破了线性的、单一的、历时的传统叙事方式,运用心理时间来观察衡量思维活动,以直觉和无意识来取代理性的分析,进而发掘心灵深处的奥秘。整部《追忆似水年华》可以被理解为从躺下失眠开始,直至入睡结束,其中作者着力刻画了许多内蕴丰富的细节叙事使整部小说气脉贯通。这样的叙事方式,打破了读者的日常习惯,更以躺下的方式隐喻了对俗世的拒绝。普鲁斯特用半梦半醒的姿态,在记忆的汪洋大海里,捕捞着一个个时间的牺牲品,如果读懂了整部小说中的细节叙事,便能跟随作者找到《追忆似水年华》中那些时间牺牲品的媒介,从而去寻回逝去的时间。

①②③④⑤⑨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李恒基等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⑥⑦ [法]安德烈·莫洛亚:《追寻普鲁斯特》,徐和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

⑧ [美]佛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作者:彭诗雨,苏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普鲁斯特叙述者细节
普鲁斯特遗作即将出版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普鲁斯特和服务机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跟鹰在一起,也就学会了飞翔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