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沧浪诗话》的评诗方法

2016-03-13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81

名作欣赏 2016年11期
关键词:李杜沧浪诗话

⊙黄 庚[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81]



文苑经纬

简述《沧浪诗话》的评诗方法

⊙黄庚[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116081]

摘要:严羽创作《沧浪诗话》使用了很多独特的评诗方法,即“以禅喻诗”“追本溯源”“正雅去俗”,运用这些方法,严羽在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虽有谬处,但体系完备,论点明确,是值得研究探讨的一部著作。

关键词:禅方法诗歌

严羽的《沧浪诗话》凭借其独具特色的评诗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虽然有不少的不当甚至是错误的地方,但我们却不能忽视其优秀的部分。本论文即着重总结《沧浪诗话》中所运用的评鉴诗歌的方法。

一、以禅喻诗

所谓“禅”,《坛经》①中有云:“六祖慧能说:内见自性不动,名曰禅。”就是要做到看见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却在自见性情时能保持岿然不动,就是禅。所谓“以禅喻诗”,冒春荣在其《葚园诗话》②中解释为:“以禅喻诗,非以禅入诗,所谓臭味在酸咸味是也。所谓不参死句是也。所谓不拖泥带水活泼泼是也。所谓脱胎换骨是也。所谓意足于彼,言在于此,使人领悟即得,不可以呆相求之是也。”这一解释说明了以禅喻诗不同于以禅入诗,以禅喻诗是用禅家的公案或者机锋来比喻诗歌的创作,而非在诗作中加入禅机。而所谓的酸咸味、参活句、活泼泼、脱胎换骨都是诗歌的创作方法,做到了这些便是做到以禅喻诗了。而严羽所用的以禅喻诗还有其独具的特点,以下逐条分析:

1.入神说 《沧浪诗话·诗辨三》③中提出了“入神”,原句为:“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指出了诗歌达到极致便是入神,入神便可至诗歌的顶峰,此种诗歌盖能称为好诗。对于“入神”,陶明濬在《诗说杂记》④中进行了充分的解释:“入神二字之义,心通其道,口不能言,己所专有,他人不得袭取。所谓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巧者其极为入神。今在诗言诗,诗之妙处,人各不同。善学古人者得其精英而遗其糟粕,得其精神而略其形似。古人有古之妙处,我亦有我之妙处,同工异曲,异地皆然,如风行水上,自成其文。真能诗者,不假雕琢,俯拾即是,取之于心,注之于手,滔滔汩汩,落笔纵横,从此导达性灵,歌咏情志,涵畅乎理致,斧藻于群言,又何滞凝之有乎?此之谓入神。”此解释与禅家第一义“不可言说”之义似有相同,皆不可说,要自己去体会,然后悟出诗或禅的种种妙处。在学古人作诗时,要学的是其作诗的精神,能做到得己之妙处,与人同工异曲,诗句如泉水潺潺而出,歌咏性情,涵畅理致,即是做到了入神。

2.诗禅说 《沧浪诗话》中说:“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提出了论诗如论禅的诗禅说,用禅宗南北、大小来比喻诗歌。认为学者需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得佛祖拈花微笑般的第一义,即为禅家的最高旨归。在诗禅说中,严羽十分推崇南宗禅,认为汉魏以降诗歌不出南宗禅。但此话有误处,即临济、曹洞皆为以悟为第一义的南宗禅,书中却说大历以还诗歌虽出曹洞,却落得第二义,明显逻辑出现了错误,可见严羽对禅学的领悟并不深刻,但这并不影响其观点的表达,即其明确指出要“以汉魏晋盛唐为诗,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诗禅说中还有一处不能忽视,即为诗要做到“妙悟”。严羽将“悟”分为一知半解之悟和透彻之悟,提倡透彻之悟,认为透彻之悟悟得第一义,是禅家上乘。要做到这点则要多取前人之作而熟参之,在领悟了诗歌的精神后,既得创作之力,便是得了“妙悟”。又有“看诗须着金刚眼睛,庶不眩于旁门小法”,是据禅家金刚眼睛之说,也是论诗看禅的一个方面。

3.兴趣说 《沧浪诗话》中提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兴趣说,认为诗歌不是用来说理的,而要用来吟咏性情,那些用诗歌来说理的人,如朱熹、邵雍、二程等所看的只是诗用而非悟得诗体,未了解诗歌创作在于兴趣,在于运用形象思维而非逻辑思维。如果要在诗歌中展现哲理,就要做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同禅家不可说的第一义一样,其妙处在于“透彻玲珑”。

严羽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虽与佛家的“大乘十喻”一样都是虚幻之物,但他却要用此来唤起人们对似真非真的美景和将信将疑的世界的想象,这也是严羽《沧浪诗话》的独到之处。

严羽运用“以禅喻诗”的方法,阐释了“入神说”“诗禅说”“兴趣说”,用禅学比喻诗学,虽然其中有很多不当之处,有严羽对禅学的不透彻理解,但却丰富了诗歌评鉴方法,值得我们推敲研究。

严羽“以禅喻诗”的方法对后世诗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是对严羽此种方法极力推重的,如傅占衡在《释竺裔诗序》⑤中说:“昔严仪卿以禅论诗,余尝申其说焉:教外有禅,始悟律苦;诗中有律,未觉诗亡;两者先后略相同异。然大要缚律迷真,无论诗之与禅均是病痛耳。患然绳墨之中,即禅而不禅也,不律而律也;飘然蹊径之外,即律而不律也,不禅而禅也。”辩证地阐述了诗与禅之间的关系,高度赞同和概括了严羽的观点。一是对严羽“以禅喻诗”正面驳斥的,首推性灵派的袁枚,其在《随园诗话》⑥中说:“严沧浪借禅喻诗,所谓‘羚羊挂角,香象渡河,有神韵可味,无迹象可寻’,此说甚是。然不过诗中一格耳。阮亭奉为至论,冯钝吟笑为谬谈,皆非知诗者。诗不必首首如是,亦不可不知此种境界。如作近体短章,不是半吞半吐,超超元箸,断不能德弦外之音,甘余之味:沧浪之言,如何可诋?若作七古长篇、五言百韵,即以禅喻,自当天魔献舞,花雨弥空,虽造八万四千宝塔,不为多也;又何能一羊一象,显渡河、挂角之小神通哉?总在相题行事,能放能收,方称作手。”这段话虽有妄测之嫌,但却也对严羽尚短篇而将长篇排斥在外的问题做了有力的批判。对严羽的“以禅喻诗”进行了系统批判的还有冯班的《严氏纠谬》,从各个方面对《沧浪诗话》中的诗学研究进行了批评。

二、追源溯流

《沧浪诗话》有云:“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严羽十分推崇汉魏晋盛唐的诗歌,《沧浪诗话·诗辨一》开篇第一句就强调:“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认为从汉魏晋盛唐之诗悟入才能知道诗歌的妙处,才能学得如何作诗。这种说法虽显偏执,但却表明了严羽对汉魏晋盛唐诗歌的推崇,只是用语太过激烈,只顾及诗歌的艺术性特征,而没有理会诗歌的内容,一味地强调学习古人,从而与儒家的论诗宗旨相背离。在学习李杜诗歌上,因出于挽救时弊的目的,严羽未能深刻理解李杜诗歌,只是想以其艺术性来纠正诗坛艺术性太浓的问题,所以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功用。沧浪论诗只是为了使其诗歌有所根据,实际并未有什么更深入的对李杜诗歌的研究,这也是沧浪论诗只停留在诗歌表面的问题的显现。

从《沧浪诗话·诗辨二》开始,严羽舍弃了汉魏晋,独推盛唐诗歌,认为“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拙处”。又认为盛唐诗歌有一二滥觞晚唐者,但绝大部分却是富于盛唐风气。其推崇盛唐诗歌并要求以其为师,所强调的是盛唐诗歌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风格,想以此来改变当时诗坛那种追求平淡的诗风,希望能为学诗者指出学诗的要法,特别是所应具备的诗歌的内在精神,这也是《沧浪诗话》追本溯源的重要意旨。

这种追本溯源的方法在《沧浪诗话》中也有过度强调的部分,严羽认为李杜作诗每字必有出处,这样的说法未免偏颇,虽然李杜诗歌中确有出于他人的词句,但并非每字必出。虽然能巧用他人诗句并赋予其新的审美内涵,但李杜为抒性情所做之诗字字句句出于前人诗作,这样必然会阻碍其诗歌情感的喷涌,因而我觉得严羽这样绝对地评价李杜诗歌,有失公允的同时也可见其对诗歌理解得不够透彻。

三、正雅去俗

不论“以禅喻诗”还是“追本溯源”都能体现出沧浪想要正诗风、去俗俚的愿望。

《沧浪诗话·诗法一》有“学诗先去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从诗体到诗韵都要去俗,这样才能做到“本色”“当行”。严羽对古代众多雅正的诗体进行了赞扬,如风雅颂、乐府诗歌、古诗十九首等,认为这些诗体极富古人精神,能很好地帮助学诗者树立诗歌风气,摆正诗歌位置,而对一些其认为不正的诗体则不留余地地进行了批评,如:“至于建除、字谜、人名、卦名、数名、药名、州名之诗,只成戏谑,不足法也。”认为这些诗歌形式只是为了娱乐戏谑而已,其俗俚的语言和韵律会使学诗者走上邪路。

在阅读《沧浪诗话》过程中,让我联想到《诗经》“国风”的成诗原因,即宣扬雅正的诗歌来维护统治者的地位。这不禁让我有了对《沧浪诗话》创作目的的疑问。但其正雅去俗的观点确实是学诗者所应秉持的,其评论个别诗人的观点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毕竟为诗坛的一些初学者指明了学诗的途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以禅喻诗”“追本溯源”“正雅去俗”的评诗方法在《沧浪诗话》中贯穿始终,影响着严羽对诗歌的分类、评价,也深刻影响了后世诗人对诗歌评判方法的选取。虽然《沧浪诗话》中有许多失当的地方,但其却系统地讨论了诗歌形象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使学诗和评诗者能对诗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为他们看待诗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因而《沧浪诗话》是一部值得我们品读的著作。

① 赖永海主编:《坛经》,尚荣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4月版。

②④⑤ 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7月第1版。

③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5月版。

⑥ (清)袁枚:《随园诗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版。

作者:黄庚,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李杜沧浪诗话
和李杜合影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闲吟居诗话(五则)
诗话
岁末感怀
新诗话
秋兴
只见沧浪不闻君
诵读“李杜”时的遐思
衔月楼诗话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