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山海经》中《山经》与祭祀有关的几个问题

2016-03-13綦晓东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名作欣赏 2016年11期
关键词:北山山神山海经

⊙綦晓东[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院校平台·中国海洋大学

论《山海经》中《山经》与祭祀有关的几个问题

⊙綦晓东[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山海经》中《山经》部分每次经都出现关于山神祭祀的内容,算是对这一条经的总结。本文主要谈几个《山经》部分出现的关于山神祭祀的内容,包括祭祀用品和祭祀的习俗,等等。

关键词:山神山神形象祭祀图腾祭祀用品

一、山神形象

《山经》祭祀部分出现的山神形象,主要是两种身份:一种是兽,一种是神。当它们作为兽出现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见到它们或者它们一出现,就会有灾难(或涝灾或旱灾)或者吉祥的事情发生,但是前者占多数,后者占极少数。另外,作为神出现时,也往往有药用功能,能够用来治疗某些疾病。

下文以《山海经》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几种山神形象为例展开论述:

(一)蛇。在《山海经》中,蛇作为兽,主要是以旱怪的形象出现。如《西山经》:“有蛇焉,名日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①《北山经》:“有蛇,一首两身,名日肥遗,见则其国大旱。”“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②《中山经》:“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见则其邑大旱。”③这些都是蛇作为旱怪的形象出现,当它作为兽的形象出现时,是恶的形象,给人类带来灾难,人们对它避之不及,这体现了人们对蛇的恐惧心理。人们把它作为一种恶势力而加以逃避。而当它作为山神形象出现时,则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寄托着人们对理想的期待,是一种能够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善的形象。如:《北山经》:“凡北山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珪,瘗而不糈。”《北山首经》与《北山二经》都是以蛇为主神,人们定期祭祀山神,希望得到它的保佑。由此看来,蛇作为山神形象出现时,是以一种善的形象出现,而不是作为兽的形象总是给人带来灾祸,这可能与蛇图腾有关,有些地方以蛇作为图腾,便把蛇作为其信仰成为神,而有些地方则不把蛇作为图腾,那么蛇就成为兽,就成为恶势力的象征。

(二)鸟。《山经》中的鸟作为兽出现时,很多都有药用功能,它们出现或者会引起灾难,或者会保佑天下安宁,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极端,要么极坏,要么极好。如《南山经》:“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名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④《西山经》:“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臂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⑤从鸟的药用功能可以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对健康的渴求以及人们对鸟所寄予的期待。鸟在《山经》中作为山神的形象较多。如《南山经》:“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⑥《中山经》:“凡洞庭山之首,自篇遇之山至于荣于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⑦人们把鸟作为极好或者极坏的形象也是有一定背景的,这很可能也是与当地的图腾崇拜有关,在以鸟为图腾的民族就会把鸟作为一种神圣的灵鸟,会给人们带来福音,而不把鸟作为图腾的民族则认为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不幸。

(三)龙。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关于龙图腾的研究也很丰富。在《山经》当中,龙是个例外,它基本上是作为神的形象出现,而不是兽的形象出现,它的出现也很少带有破坏性,这也可以看出,龙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殊地位。如《西山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人面龙身,是与钦鴀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瑶崖。”《东山经》:“凡东山经之首,自樕朱之山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皆人身而龙首。”除此之外,《海经》部分出现的龙则主要是座驾的形象,虽不是山神,但是作为兽也不具有恶势力的色彩。如《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⑧《海内北经》:“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⑨这些山神形象都是后代研究的主要图腾形象,所以在《山海经》时代或许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被作为当地居民的图腾而为人们所崇拜。

二、关于祭祀用品

(一)玉。在山神祭祀中出现了大量用玉的情况,以“燔玉”“瘗玉”为代表。如《西山经》:“凡西经之首,羭山神山,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白瑜,汤其酒樽,婴以百璧。”⑩《南山经》:“凡鹊山之首……毛用一璋玉瘗……”(11)《北山经》:“凡北山经之首……吉玉用一珪,瘗而不糈。”(12)《东山经》:“凡东次二经之首……婴用一璧瘗。”(13)《中山经》:“凡薄山之首……县以吉玉。”(14)祭祀中出现玉与玉作为“神物”或者玉具有通灵的神性有关。玉作为“神物”观念形成与崧泽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新葬俗有关,这一葬俗是让死者口中含玉,认为这能让死者尸体不腐,所以这是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神力为观念背景的,这一葬俗的出现表明玉为“神物”的观念已经形成。玉成为与神灵沟通的神物,如玉璋、玉珪、玉琮,等等。用玉作为祭祀用品是建立在人们认为玉具有自然的神力的观念背景之上,它本身特有的坚刚、耐腐、光洁、透亮、秀雅、温润等物质属性之美,被中华先民赋予了驱邪、正义、忠信、亲和、友善、仁爱等社会属性,具有多功能的无与伦比的强大超自然力,是一切灵魂(人的活灵魂、关爱人的祖先神和自然神)的顶级寓体、宝座、馆所、通道和境界。山神祭祀中出现的玉祭祀,很可能与玉作为人与山神沟通的媒介,通过玉来传达人们对山神的崇拜。

(二)猪、牛、羊等牲祭。用猪、牛、羊等牲畜祭祀,是有渊源的。在原始采集狩猎经济中,人们拼命获得的猎物是很贵重的食物。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肉食是极宝贵的。孟子在他构想的理想生活中,把70岁老人可以吃上肉作为重要标准。当时拜师的礼物也不过两束肉干。我国古代用于祭祀的肉用动物叫作“牺牲”。牺牲两字的原义,是毛色纯一的整只动物。牲,包括牛、羊、猪,都是难得的大牲畜。到春秋之后,畜牧业有所发展,又有了“少牢”和“太牢”,两种规格。《山经》山神祭祀中出现了很多关于牲祭的记载,如《中山经》:“凡洞庭之首……毛用少牢。”(15)“凡薄山之首……太牢之具……”(16)《西山经》:“凡西次二经之首……毛用少牢……”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山神的敬畏和崇拜。

(三)血。血在古代被视为具有灵魂和生命的重大意义,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这种认识来源于狩猎,无论是动物还是人,一旦流出这种红色的液体,不消片刻,力量和威风便离开了躯体。人在奔跑拼搏之中,也遇到流血的问题,伴随红色液体的流出,产生了或轻或重的痛苦甚至死亡,所以在古人的眼中血既神圣又可怕。既然祭祀是向神灵归顺,献出新鲜血液是理所当然的。血,一种是牲血,另一种便是人血。《山海经》中主要提到的是牲血,如《中山经》:“凡薄山之首……刉一牝羊,献血。”《南山经》:“凡南次三经之首……其祠皆一白狗祈……”《东山经》:“凡东山经之首……毛用一犬祈,衈用鱼。”牲血以耳朵血为主,以活牲当祭品时,先刺耳出血,把血献给神。这里也有两重意义:一是表明祭品新鲜可口,质量上乘。血的腥气在古代曾是最具诱惑力的美味,茹毛饮血在饮食习惯发生变化之后被认为是野蛮人的行为,但在古代人那里却是美餐。近代一些狩猎民族的猎手,仍然喜欢在猎物未死亡时,喝下动物的热血。后代某些小说里描写的妖精吸血和祭祀中的食物都是来源于这种现实,其意义是很实在的。血祭的另一层意义是把生命、灵魂抵押给神灵。

(四)酒。商代的酒分“酒”和“鬯”两类,其详不明。周代的酒祭有三类:“玄酒”“洒”和“鬯”。“玄酒”名曰“酒”,而其实是清水,祭祀供清水,是原始社会遗留的传统。那时未发明酒,只能以清水作饮料。《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至汉代,所以这段时期应该也是以清水代酒来祭祀山神。如《中山经》:“凡荆山之首,用羞酒少牢祈瘗……”(17)“凡岷山之首……羞酒,少牢具,婴毛一吉玉……”(18)“凡首阳山之首……少牢具,羞酒祠,婴毛一璧瘗”(19),“凡洞庭之首……皆肆瘗,祈用酒”(20)。

(五)生食。《山经》中出现了关于生食的记载,如《北山经》:“凡北山经之首……其北山人,皆生食不火之物。”(21)“凡北次三经之首……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皆不火食。”(22)古人不理解水火成灾的真正原因,以为火灾是火鬼为祟,由此形成改火与改水的风俗。改火之法是灭尽所有旧火种,重新钻燧取新火,是由于火神崇拜所致。古人的火源由钻燧取得,但钻燧毕竟是十分麻烦的事,所以日常用火靠炭灰保存火种。火通过火种而延绵不断,古人以为旧火日久即成精,可能作祟成灾,因此每到一定季节,即要熄灭所有的明火、暗火(火种),重新钻燧取新火,并将新火的火种分传给家家户户使用。这种做法就是“易火”“改火”“更火”,或叫“变国火”。改火之日,所有旧火必须尽灭,在新火分发下来之前,不能生火炊食,所以改火之前,居民要事先备好烙饼之类,以备寒食(吃冷食)。

《山经》部分的山神祭祀中出现的这些祭祀用品和祭祀习俗中也包蕴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从这些当中窥探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特点。

①②③④⑤⑧⑨ 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第72页,第113页,第9页,第28页,第191页,第233页。

⑥⑦⑩(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王红旗、孙晓琴:《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第98页,第23页,第3页,第54页,第76页,第91页,第133页,第91页,第112页,第117页,第120页,第133页,第54页,第68页。

作者:綦晓东,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美学与审美文化。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北山山神山海经
山海经之人身羊首山神
荡涤心灵之旅
今天,北山高了一截
——纪念刘章先生(组诗)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山海经夫诸
《山神的孩子》创作感言
山神的孩子
去北山公园秋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