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白蛇传》的民间信仰和民间叙事特色

2016-03-13董丽燕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浙江省杭州市四季青中学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6年11期
关键词:白蛇传白娘子许仙

⊙董丽燕[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浙江省杭州市四季青中学; 浙江 宁波 315211]



民俗风景

浅析《白蛇传》的民间信仰和民间叙事特色

⊙董丽燕[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宁波315211; 浙江省杭州市四季青中学; 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汲取了丰富的民间涵养,成就了其独特的文化地位,《白蛇传》中包含了广大的民间信仰,是民间叙事的经典佳作,具有强烈的民间文学特色。本文将对其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白蛇传》 民间信仰民间叙事

《白蛇传》是一段发生在烟雨朦胧的西子湖畔的凄美爱情传说,位列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八百多年的形成演变过程中,不断地吸纳民间生活的营养,成就了五彩斑斓的故事内容和经典的民间叙事结构,同时民间信仰也愈来愈多地渗入到传说之中,这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和心理需求,也铸就了其完整丰厚的文化底蕴。

一、对蛇的图腾崇拜

蛇在中国古代的动物崇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许多学者也都认同蛇是“小龙”,而中国人自认为是“龙”的传人,以“龙”为傲。古代的祖先神大多是“人首蛇身”,《山海经》中涉及的此类蛇神就有“烛阴”“相柳”“共工”等。其中最大的蛇神就是伏羲和女娲,《拾遗记》中有“蛇身之神,即羲皇也”①,羲皇,即伏羲。《帝王世纪》:“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②人类祖先是人与蛇的混合体,意味着浓厚的图腾意识。蛇成为祥瑞的象征,能为人类带来幸运和财富,同时,蛇也成为生殖的象征,因此在民间信仰中蛇自然成为崇拜的对象。

《白蛇传》中白娘子在显形之后为了打消许仙的猜疑,就讲道:“谅来是苍龙现形了,正好应着我家生意兴旺,添子加孙,可惜我那辰光困熟了,要不然,一定要点上香拜拜它哩。”许仙听后疑云尽消,转悲为喜。这种对蛇(龙)由恐惧到喜悦的心理变化,正好印证了郑振铎在《民俗学浅说》中所讲的“对蛇的崇敬,为恐惧所养育着”。

“白”在汉字中有洁净、爽直、彰明之意,白色在中国远古民俗中是纯洁、吉祥的征兆,罕见的白色禽兽出现被视为祥瑞。白娘子生长于西湖水中,吸取的是大自然洁净的灵气精华,这成就了她清雅、脱俗的气质,使她没有妖气,更多了些人性和仙气。传说将白娘子塑造成为美丽、善良、温婉、坚强不屈、勇于追求幸福的东方女性形象。白娘子是蛇性、人性、女性、仙性的结合体,是人们对女性的由衷赞美,也是对追求自由美好婚姻爱情的愿望寄托。

二、鬼神信仰

鬼神信仰又体现为对祖先的信仰崇拜,当然包含前文所提及的对“人面蛇身”祖先的崇拜。传说中所出现的清明节和盂兰盆会(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都是中国传统的鬼节,是祭祀先祖,以求祖先护佑子孙的日子。民间认为人死了但鬼魂还在看着人世间,可以祝福人世,鬼魂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种强大的祖先崇拜,所体现的是中国人“孝”的伦理思想,所谓“天地君亲师”,“亲”(祖先)是这五位的核心和枢纽,“孝亲”是中国传统的道德本位。正是基于这一点,白娘子和许仙才会在清明节相遇,也许这也正是生前就为儿子造下“汤圆”婚姻种子的亡父在冥冥中的安排,让儿子收取爱情的果实,开枝散叶。也正是出于对祖先的敬重,许仙才会听从法海的建议,在七月十五这一日上金山寺,参加盂兰盆会祈福。《白蛇传》中“孝”的另一番表现就在于“白状元祭塔”,白娘子之子许仕林(许梦蛟)高中状元之后祭塔救母,终于孝感动天,在天神的帮助下解救出被囚禁的母亲。古人云:百行孝为先,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社会,“孝”是衡量一个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民间百姓都对此都信奉不已。

三、善恶有报论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百姓极为重视的天命观思想,常常被人们奉为信条法则,用以警戒劝勉他人和自我约束。因果报应的外衣下,隐现的是民众抑恶扬善的朴素愿望。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专制社会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邪恶猖獗、正义不彰使人们对现实感到失望愤绝的同时,又始终怀抱善有善报的信念。白娘子虽为蛇,但却善良执着,没有害人,反而赠医施药造福百姓,治愈了法海散布下的瘟疫,解民生于危难处,保护了民众的人身财产安全,行的是大善。因此,尽管她与许仙的爱情磨难重重,最终还是得到了完满的结局,而法海只能躲进蟹壳之中。小青也因为被白娘子所救,甘心终生服侍白娘子,为她的幸福奔前走后,不辞辛劳。

《白蛇传》中民间信仰的内容十分庞杂,还包括天人感应信仰,正是许仕林的祭塔“孝感动天”,才能得到天神相助,最终打败法海。还有八仙信仰,八仙都有一颗除暴安良、伸张正义之心,于是民间除了羡慕八仙的长生不死和仙术之外,更希望他们能帮助百姓解决困难,而正是有了吕洞宾的卖汤圆,才造就了许仙、白娘子缠绵悱恻的人蛇之恋的缘起。巫术信仰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饮食之中,人们认为在特殊的节日吃了某些食物会具备特殊的功效,如认为端午饮雄黄酒能镇妖辟邪除五毒(蛇为五毒之一),虽然白娘子仗着自己是千年的真仙,强饮一口雄黄酒,却还是显出了原形。月老信仰,《红楼梦》五十七回,薛姨妈对宝钗、黛玉二人讲道:“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绑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究有机会作了夫妻……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在许仙与白娘子相遇的船上,两人互生钟情时,船老大就唱起了山歌,歌词说“月老祠堂在眼前,千里姻缘一线牵”。而在西湖孤山下的白云庵的月老殿前也有一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对月老的崇拜掺杂着宿命论的色彩,而白许二人的爱情确有命中注定之意。星辰崇拜,特别是对福、禄、寿三星的崇拜,而在传说中主要是对寿星的崇拜,寿星即南极仙翁,是他指引白娘子找到许仙,才开始了他们的爱情,更是他施灵芝于前来盗仙草的白娘子,才救活了许仙,使他们的爱情得以继续。

《白蛇传》中民间信仰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有包容,也有矛盾,而对道教却表示赞同,表现为对天神的崇拜不已,对吕洞宾、南极仙翁的救苦救难信奉有加。天上仙界接受白娘子,他们知道她是蛇,却并不排斥,而是指点她、帮助她,为她的婚姻竭心尽力。道家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由道生,万物有灵,只要诚心修炼都可以成仙,所以白娘子可以成为千年真仙。而许仙之所以叫“许仙”,正是因为儿时见过神仙。

《白蛇传》的民间信仰对于佛教也有所吸收,如“善恶有报”的思想最初来源于佛教。但更多地表现为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之间激烈的冲突。民间崇拜蛇图腾,而佛教则认为蛇是妖物,祸害苍生,应除之而后快。民间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世俗的情欲和最本真的人性,而佛教则采取禁欲主义,宣扬无欲无求,色即是空,讲求寂静。而蛇本身正具备这种迷惑和情欲的特征。理学大家朱熹更将蛇的特征与女性的特征相结合来诠释《诗经》:“维虺维蛇,女子之祥。”无论是作为蛇,还是作为人,白娘子都成为佛教攻击的焦点。所以佛教的主持法海和尚三番五次地为难白娘子,最后残忍地拆散了他们美好的家庭,将她收进金钵,压在雷峰塔下,而钵和塔都是佛教的象征。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冲突,法海与白娘子的敌对,在一定层面反映出国家信仰与社会民间信仰之间的冲突。

在《白蛇传》中,民间信仰既是人物生活的有机组成,又推动了人物性格塑造、矛盾的冲突变化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清明的扫墓郊游,许仙和白娘子就不会相遇;没有盂兰盆会,许仙就不会被囚,也就不会有水漫金山;没有端午饮雄黄,白娘子就不会显形,便不会有盗仙草。丰富的民间信仰在传说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传说更加曲折起伏,精彩迭出。

虽然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道路上阻碍重重,荆棘环绕,坎坷曲折,但小青的学成归来,白娘子之子高中状元,天神伸出援手,最终西湖水干,雷峰塔倒,有情人终成眷属。原先的悲剧结尾,在广大民众的社会语境下,被改编成现在流传的大团圆式结局,这也是“善恶有报”“正义战胜邪恶”的民间信仰的体现。“大团圆”更符合中国人的心理需求,这受其生存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传统中庸思想和传统审美观的影响。

生长于民间生活基础之上的《白蛇传》,广泛汲取民间文化的营养,成就了一个神话般的美丽传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白蛇传》浓郁的民间文化底蕴,经典的民间叙事风格以及丰厚的民间信仰,铸就了它无与伦比的文化地位,因此而千古流芳。

① (晋)王嘉:《拾遗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8页。

② (魏晋)皇普谧:《帝王世纪》(卷一),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齐涛主编,郑士有著.中国民俗通志信仰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李慕南,张林,李丽丽主编.民间文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刘守华,陈建先主编.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刘守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5]袁益梅.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J].殷都学刊,2003(1).

[6]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结构形态论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作者:董丽燕,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浙江省杭州市四季青中学教师。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白蛇传白娘子许仙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论方成培《雷峰塔》中的“宿命论”思想
发胖也有好处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中国故事”系列(二)白蛇传说,最忆是《青蛇》
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
浙江杭州雷峰塔
许仙人
白蛇传
处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