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谊经济思想新论

2016-03-13黄稼辉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430072

名作欣赏 2016年11期
关键词:贾谊

⊙黄稼辉[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武汉 430072]



博士之声

贾谊经济思想新论

⊙黄稼辉[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武汉430072]

摘要: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改革设计师。他在西汉初年提出了以农为本和积贮的经济学观点,主张国家垄断货币的铸造权,从而统一经济,为巩固西汉中央政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思想贡献。

关键词:贾谊经济思想思想贡献

贾谊,洛阳人,生于公元前200年,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改革设计师。贾谊少年时从张苍习《春秋左氏传》,后又归入河南守吴公门下,吴公因治平为天下第一,汉文帝任命其为廷尉,吴公推荐贾谊为汉文帝博士。贾谊在张苍与吴公门下系统学习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并对秦亡与汉初刘邦剪灭异姓诸侯王历史有高度的思想认识。他博览群书,熟悉诸子百家学说,为郡人所赞誉。他在西汉中枢期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己任,著书立说,对西汉所面对的潜在危机进行过思想家高度的思考。贾谊提出了以农为本和积贮的经济观点,主张国家垄断货币的铸造权,从而统一经济,为巩固西汉中央政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思想贡献。本文就贾谊的经济思想进行阐释。

一、以农为本的思想

贾谊,洛阳少年。《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从《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出贾谊的所学师承。荀子弟子为李斯,李斯弟子为吴公,吴公弟子为贾谊,故贾谊为荀子三传弟子。《经典释文·序录》载《春秋左氏传》的接受源流时说:“……荀卿名况,况传武威张苍,苍传洛阳贾谊。”①从这里看,贾谊则为荀卿的再传弟子。从学术渊源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贾谊的师承与荀卿有关。

贾谊不但有这两位历史上有名的老师,而且他还博览群书,学习商鞅的农战思想。《史记·太史公自序》说“贾生晁错明申商”。贾谊是这样评价商鞅的:“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②商君主张国家经济以“重农”为唯一政策,国家的所有经济活动都要围绕农业而展开。他经济思想的逻辑起点就是“富国强兵”,这是其一切政治目标的重中之重。要想“富国强兵”,就必须加强农业。贾谊吸取了商君“农战”思想中的“农”,他希望百姓能趋于农耕,重视生产,使国家经济得以富裕。

正因为贾谊对农业问题的重视,他给文帝以重要建议。史载:“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③于是贾谊说上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④汉文帝觉得贾谊言之有理,始开籍田⑤,躬耕以劝百姓。

汉文帝开籍田,是有时代背景的。高祖十二年,诏曰:“欲省赋甚。今献未有程,吏或多赋以为献,而诸侯王尤多,民疾之。”⑥作为高帝十一年赐封的诸侯王⑦,汉文帝深刻感受到民众之贫困,故而同意开籍田,以做榜样。这或许是有历史可载的贾谊第一次影响西汉政权高层的记录。故而班固在《汉书》的《食货志》中大段引用贾谊之言语,以光耀后世,就在情理之中了。有时候,笔者在想,就凭着占据《食货志》最大篇幅的风光,贾谊亦可不复哀伤的。

贾谊在《新书·瑰玮》中描述了那个时代没有以农为本,而是竞相奢侈的状况:“夫雕文刻镂,周用之物繁多,纤微苦窳之器,日变而起,民弃完坚,而务雕镂纤巧,以相竞高。作之宜一日,今十日不轻能成;用一岁,今半岁而弊。”贾谊看到了汉初潜伏的危机,“不耕而多食农人之食,是天下之所以困贫而不足也”。他当然心急如焚,他更希望那些游食之民能够完全地转而缘南亩。他说:“夫奇巧末技商贩游食之民,形佚乐而心县愆,志苟得而行淫侈,则用不足而蓄积少矣。即遇凶旱,必先困穷迫身,则苦饥甚焉。今驱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则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民安性劝业,而无县愆之心,无苟得之志,行恭俭蓄积,而人乐其所矣,故曰苦民而民益乐也。”⑧他批评那些商贩是“奇巧末技”,希望他们“转而缘南亩”,“行恭俭蓄积”,只有这样,即使“苦民而民益乐也”。

汉文帝在贾谊的启示下一直坚持以农为本的国策。汉文帝五次下诏劝民务农,以农为本。《汉书》记载:

1.春正月丁亥,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2.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

3.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也。”

4.十三年春二月甲寅,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崖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谓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

5.诏曰:“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其与垂相列侯,吏两千石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甚至到今天,国家依然将三农问题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依然将粮食生产摆在一个战略地位。这种经济思想,不得不说有贾谊的一份功劳在内。

二、积贮思想

在以农为本的基础上,贾谊提出的积贮经济思想,在历史上影响也很大。他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他认为,广积粮,多积累财富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他坚决反对奢侈浪费:“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之无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之无饥,不可得也。”⑨他成为先秦墨子之后第一位极有力批判奢侈行为的思想家。

贾谊之所以批判这种现象,是因为那个时代风俗败坏,让他痛心疾首。“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白縠之表,薄纨之里,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⑩贾谊的描写令后人触目惊心。汉兴之时,经济萧条。《汉书·食货志》说:“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或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从“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汉初到汉建立才二十多年的文帝在位之时,“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国内就不思进取,如此奢侈,风俗败坏,难怪贾谊叹息不已。文帝对于贾谊的上疏,一直很认真地对待,或许是同龄人,或许是发自内心欣赏这位卓越的天才,他一直以节俭要求自己。他曾经想作一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他于是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11)他就此放弃了这个想法。即使是他最宠爱的妃子慎夫人,居然也“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12)。贾谊又在《新书·无蓄》中以历史之事实来说明积贮的重要性:“禹有十年之蓄,故免九年之水;汤有十年之积,故胜七岁之旱。夫蓄积者,天下之大命也。”蓄积的好处是什么呢?贾谊说:“苟栗多而财有余,何向而不济?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柔附远,何招而不至?”(此段话《论积贮疏》里也有)《新书·忧民》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王者之法,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王者之法,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显然,贾谊将积蓄与国家长治久安联系在了一起。

贾谊所举的例子是告诉以皇帝为代表的当权者,要想生为明帝,死为明神,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君王,就必须懂得积蓄。只有这样,攻则可取,守则可固,怀柔则附远,更可以解决边境争端。

贾谊之主张,成为西汉王朝的治国策略。后来,由于黄老道家之无为而治,文帝不断地颁布诏书减轻赋税,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至汉武帝前期,“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廪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13)。从这则材料来看,显然与汉初“齐民无盖藏”的残破局面不可同日而语。

三、统一货币铸造权

西汉建国之初,货币贬值非常厉害,严重影响到民众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地方诸侯居然富可敌国,比中央政府还有钱,这就影响到了西汉中央政府的统治。

货币贬值的原因是刘邦即位之初,“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14)。刘邦开了中国历史上私人可以铸钱的错误先例,致使后代经常模仿,而导致严重的货币问题。结果自然明显,听民私铸,铜钱贬损,贱买贵卖,物价飞涨,阻碍了商品交换。史载:“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赢以稽市,物痛腾跃,米至石万钱,马至匹百金。”(15)因为有利可图,一些地方诸侯霸占铜山,操纵造币之权,富比天子,故而诸侯王势力愈发强大。《盐铁论·错币》就记载:“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狡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

当汉景帝七国之乱时,吴国“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16)。所以吴王刘濞在叛乱起兵时狂妄地说:“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不尽。有当赐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遗之。敬以闻。”(17)刘濞的猖狂就是因为他太有钱了。可见,郡国诸侯王操纵铸币权的后果有多严重,这成了七国之乱的经济基础。这一点,贾谊作为卓越的思想家,自然早就预料到了。文帝五年,汉文帝刘恒不知出于怎样的考虑,居然和他父亲一样,犯了一个大错误,“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18)。贾谊很是气愤,上书曰:

法使天下公得顾租铸铜锡为钱,敢杂以铅铁为它巧者,其罪黥。然铸钱之情,非崤杂为巧,则不可得赢;而崤之甚微,为利甚厚。夫事有召祸而法有起奸,今令细民人操造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19)

贾谊的意思是,如果民铸钱,则肯定会掺假,加铅铁等物质,即使判其“黥”刑,也阻止不住,这实际上是政府诱惑民众犯罪。即使法令再严,可因为犯事者太多,政府又有什么办法呢?这是贾谊所表达的第一层意思。

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法钱不立,吏急而壹之虖,则大为烦苛,而力不能胜;纵而弗呵虖,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苟非其术,何乡而可哉!(20)

贾谊所表达的第二层意思是,因为各地币制的不同,而国家又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允许地方铸钱,发行货币,将会使货币更加混乱,使民众无所适从。

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善人怵而为奸邪,愿民陷而之刑戮;将甚不详,奈何而忽!国知患此,吏议必曰禁之。禁之不得其术,其伤必大。令禁铸钱,则钱必重。重则其利深,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奸数不胜而法禁数溃,铜使之然也。故铜布于天下,其为祸博矣。(21)

贾谊的第三个意思,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农民觉得种田的效益还没有私下铸钱效益好,就会放弃自己的田畴,加入开采大军。那时候,到处都是钱,五谷却没有增加,难道不是祸害吗?因此贾谊得出结论:“奸数不胜而法禁数溃,铜使之然也。故铜布于天下,其为祸博矣。”

为了劝汉文帝收回成命,贾谊分析了收回铸币权的七大好处。他说:“今博祸可除,而七福可致也。”其一:“民不铸钱,黥罪不积”;其二:“伪钱不蕃,民不相疑”;其三:“采铜铸作者反于耕田”;其四:“铜必归于上,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其五:“以作兵器,以假贵臣,多少有制,用别贵贱”;其六:“以临万货,以调盈虚,以收齐羡,则官富实而未民困”;其七:“制吾弃财,以与匈奴逐争其民,则敌必怀”。(22)贾谊希望文帝能“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并告诫他,这是“善为天下者”应当做的。可“上不听。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卒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钱布天下”(23)。

结局自然明白无误。在他的儿子汉景帝那一代,发生七国之乱,就是因为经济基础的原因。因为经济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就会寻求政治上的平衡。而到了他孙子汉武帝那一代,“商贾以币多变,多积货逐利”(24)。当商家奇货可居的时候,影响民众的生活就更加明显了。当没有货物可买时,就迫使更多的大众去铸造私钱,甚至铤而走险。史载,当时因私自铸钱而犯罪的人很多,“自造白金铢钱后五岁,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余万人”(25)。可想而知,武帝时期的人口不过三千万,而赦免者居然达百余万人,显然私下铸伪钱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法律都无法禁止了。元鼎四年,汉武帝“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26)。西汉朝廷终于结束了民间私自铸钱引发的矛盾。民间铸钱的大批劳动力重新回到农业生产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也扩大了中央政府的财权。

余论 贾谊经济思想的现代意义

贾谊那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即使在今天,在我们这个时代,依然是经济学领域最热门的话题。农业问题、积贮问题、货币安全问题,哪一个不让我们的当权者头痛?哪一个不让我们的思想家、经济学家研究与沉思?

墨子说:“节俭则昌,淫侈则亡。”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贾谊以礼治国,但人民学礼的前提是“仓廪实”,是有饭可吃。当贾谊从农业社会的过去来到工业社会的现在,从曾经的诸侯征伐与边境匈奴的风声鹤唳来到于今货币战争的年代,他会做何思考?

贾谊给不了我们答案,他从遥远的2200年前就抛给了我们这个问题。有时候,有些问题不需要答案,对我们而言,只是起警示作用,毕竟过去2200年了,我们依然存在,我们的历史有过很多沧桑,我们的历史记录的是,为了一口吃的,为了一寸住的,开始了无休止的杀伐,只是,现在的吃的,住的,换了另外一个马甲。它是资源,不仅仅是吃的、住的资源,还包括消费的能源。而货币安全,不单单只关系一个政权的安全,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安全,一种文明的安全。这,或许是贾谊的经济思想给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一种思考,一种意义。

① 陆德明《经典释文》,丛书集成初编影印抱经堂本,卷一,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43页。

② 《新书·过秦论》

③④ 《汉书·食货志上》

⑤ 籍田:古代天子、诸侯政用民力耕种的田。相传天子籍田千亩,诸侯百亩。每逢春耕前,由天子、诸侯执耒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称为“籍礼”,以示对农业的重视。亦指天子示范性的耕作。《诗·周颂·载芟序》:“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史记·孝文本纪》:“上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⑥ 《汉书·高帝纪》

⑦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陈豨军,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史记·孝文本纪》)

⑧ 《新书·瑰玮》

⑨⑩ 《新书·陈政事疏》

(11)(12) 《汉书·文帝纪》

(13)(24)(25)(26) 《史记·平准书》

(14)(15)(18)(19)(20)(21)(22)(23) 《汉书·食货志下》

(16)(17) 《汉书·荆燕吴传》

作者:黄稼辉,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古代经济思想。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贾谊
贾谊生平交游考论
贾谊究竟是否怀才不遇
《鵩鸟赋》:贾谊思想由儒入道的一个阶段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漫画
聪慧贾谊不被重用
聪慧贾谊不被重用
“贾谊不遇”是真命题吗
贾谊为何英年早逝
怀才不遇的贾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