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传播中图像与文字的研究

2016-03-12张苑苑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30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符号文字图像

张苑苑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 233030

信息传播中图像与文字的研究

张苑苑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 233030

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快速更新已成为一种常态,信息的传递与接收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而人们之间零距离的交流与信息共享已由各类网络社交平台所承包,像微博、微信等。借由这样的载体,信息传播似乎越来越依赖于图像性信息。但在这信息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了一系列问题。文章主要通过研究图像类信息与文字类信息的差异,试图在信息的传播中寻找一个积极可行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对未来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做出可能的预测,以便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

信息传播;图像;文字;对比分析

1 信息图片化现象的发展现状

信息传播形式的发展与其传播媒介密切相关,从最初的龟骨、竹简以及纸张的出现,信息传递由口头传播过渡到文字性,主要以静态化的数据来传播信息,再到广播、电视、网络的出现,信息传递变得多元化,有声有图,而且人们越来越偏向于图像类信息,这些媒介技术的冲击使得人们在接收信息上也有了偏好性,例如各种经典文学著作被频繁地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各种网络软件中,人们更愿意用图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这似乎预示着“读图时代”的来临。

2 文字性信息和图像性信息各自的特点及其影响

1)文字性信息的特点及影响。人们传递信息所采用的种种手段,诸如语言、文字、手势、眼神、图解等都称之为符号。符号是人们传播活动的要素,无论什么信息,总是要通过某种符号才能运载出去。就文字性信息而言,它是一种表达精致,含义丰富但比较抽象的、线性的信息传播符号,由一系列词语按照语法关系组合起来,它能够间接的表达想法,塑造形象。口头传播是一种传统的信息表达方式。它自由灵活,可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消息等。而报纸传播不仅传播消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包含的内容广泛且便于阅读和研究,经得起逐字逐句的推敲和跳跃式阅读,更可以留作资料长期保存。但是,要接收文字性信息,需要读者将脑海里曾经学习的符号信息进行多重转换,才能理解文字性信息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对文字的阅读能力是通过后天学习的,这就导致不同的人对同种信息的理解是多样化的,表现在文字性信息的缺陷是时间慢,接收者要有一定文化程度,即受众范围小。

2)图像类信息的特点及其影响。图像性信息,它是以静态或者动态的图片画面所组成的图像信息符号。人类对图像的感知和理解是与生俱来的,图像性信息直观性很强,人们不需要经过学习语言符号就可以看懂,因此,对图像性信息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统一,而且图像性信息的现场感比较强,直观形象,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像广播电视等,它们有意识地把形象和声音融为一体,信息提供迅速及时,可以随事实的变动同时播出,并且有亲切感,使接收者仿佛身临其境,适应于文化程度低的人。但其按时间顺序传播的方式使受众在接收上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增强了人们选择的压力。另外,当多重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也会造成过多干扰,使接收者漏看一部分图像,或只看了字幕,只了解信息大意而已。在另一方面,图像类信息有人有物有事件,容易给人的思维造成一种假象——这个视频中所呈现的事件是真实存在的,即图像类信息给人一种不可辩解性,就像法律案件中提出的证人与证词一般。

3)图像与文字类信息的结合分析。文字与图像观看途径和感受是有差异的,对于受众来说,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是看,但看的方式也有不同,人们可以简单的通过肉眼来看,也可以通过头脑的想象。图像性信息通过直观感知得到,而文字性信息则通过大脑思考加工信息,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息接受途径。小说和电影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小说家通过文字语言让读者自己通过头脑想象来获取信息,而影视作家只是想读者能够简单明了地通过肉眼看见信息。文字性信息给人的感受是静态的,它倾向于理性主义,读者通过个人阅读经验和作品的背景相结合来理解文字性信息,图像性信息倾向于感性,动态的画面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它把符号和成品结合形成画面,清晰明了,让人易接受。读者从书籍或报刊所收到的符号仅仅是文字与图片,只有眼睛受到刺激,听众从广播收到的符号是语言加声音,只有耳朵在受刺激,所以图像类信息能运用多种符号同时刺激人的多种感官。以学生获取知识为例,他可以通过阅读书本,查阅相关资料来自学,但是要把这些信息,抽象的、文字的,全部汇总好起来,加以理解消化,对一般人而言,不是一个短暂的、简单的过程。同样,他可以倾听老师的讲解,观看相关视频来帮助学习。毫无疑问,后者更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内容。另外,图像性信息和文字性信息由于其传播方式的不同,表现在后者的主体是信息,依靠信息内容传递消息,再呈现给读者;而前者的主体是人,传播方式不再简单地从信息→信息再反馈给读者,而是直接从信息→人,这里的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这种掌握控制权的角色转换使得图像化信息的传播成为人们心中所爱。

3 信息图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网络以及科学技术的冲击下,信息传播从文字到图片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的并不是前一种信息传播方式的衰亡,而是信息传播在发展过程中的多元化与差异化的存在形式,然而,新的传播形式的流行,必然会伴随着一些问题的产生。

1)信息传播随意化,高度共享,容易形成短期聚集围观,且侵犯了相关权益。以微博为例,它是一个集图片、文字、视频,甚至是一个表情为一体的交互性信息获取平台。它的信息主体可以是所有大众,特点是平民化、多元化,且表达自由。往往信息主体会根据自己的兴趣上传或转发一些信息,但在某些程度上侵犯了人的合法权益,例如肖像权、隐私权、知识产权等,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玩微博,在许多热搜图片的下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五花八门的评论,有些甚至超越了道德准线,违背了做人的原则,偏离实际过多,对当事人形成舆论上的压力,最终也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2)内容碎片化,事件完整表达性能力较低,容易形成“断图取义”。信息图像化使人们更多地关注图像而忽略了文字,而图像有时候不能准确地传达信息甚至传达出错误的信息,这就使人们看图说话,以偏概全,得出与实际大相径庭的结论。另外,阅读者的观看理解带有个人的情绪性,不利于传达有效准确的信息。

3)图像的公信力低,是一种情景式还原,真假性难辨。图像虽简单易懂,但通常只用于日常生活中,涉及到重大事件仍然要采取文字性信息进行通告。例如政府机关下达重要文件时,不可能采取图像的方式,而是用书面信息传达。因此,图像的公信力往往不及文字的高,人们会更加信服文字性信息。图像类信息能够将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但作为信息接收者,我们无法判别它有几分真,几分假,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视觉,降低了思索,而且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过多的接触和运用图像类信息会逐渐使写作能力退化。

4 信息图片化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如何对待这两种不同形式的信息以及利用好图片化现象,就需要我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去思考,才能避免自己进入图片化现象的陷阱。

1)发布者在发布信息时注重把关意识,正确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不应制作、查阅、复制和传播妨碍社会治安以及淫秽色情等信息。

2)接收者在接收信息时培养筛选意识,不应只阅读和关注感兴趣的信息,应扩大视野,且在获取信息时应充分追求信息的质量,不应只求大概,而应把握细节。

3)管理者应将信息传播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强立法并采取电子检测、刑事侦察等司法手段进行管理和控制;另外,对于传播正能量以及引起重大反响的信息发布者给予表扬。

5 结束语

信息的大爆炸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渴求与欲望日益剧增,在这种节奏紧张的生活中,图像类信息正好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零门槛、时间碎片化的要求。信息的这种发展趋势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未来信息的传递与获取未必就一定被图像类信息所充斥,因为事物的发展总有一定的回归性,就像文字本身的发展,经历了图—文—图,是一种复杂—简单、具象—抽象—具象的升华与蜕化。而从历史发展的顺序看,各种传播形式依次表现为口头传播、印刷传播、广播电视传播以及网络传播,不管传播形式发展到哪一步,在此之前所运用的各种传播形式在任何时候都是并存的,不能互相代替。例如,口头传播是最早的一种传播形式,但在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少。

[1]张夏.视觉信息传达中图像与文字的研究[J].艺术教育,2010(11).

[2]杨东海.图像与文字的差异性研究[J].语文学刊,2011 (13):68-69.

[3]阎俊.微博传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5.

G2

A

2096-0360(2016)13-0022-02

张苑苑,安徽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符号文字图像
文字的前世今生
学符号,比多少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热爱与坚持
有趣的图像诗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符号的由来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