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特点及“四个把握”

2016-03-12镇沈阳晚报辽宁沈阳110014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稿件

刘 镇沈阳晚报,辽宁沈阳 110014

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特点及“四个把握”

刘 镇
沈阳晚报,辽宁沈阳 110014

新媒体风起云涌导致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影响力越来越弱。当下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何去何从,如何迎接新的发展良机?文章从四个方面试论述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报道的技巧。

时宜;“医生”;平和;巧借东风

时下,微信、微博、播客等新媒体风起云涌,传统媒体受到强劲挑战。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影响力似乎越来越弱。究其原因,就是新媒体快捷,互动性强,甚至每一名手机用户都可以是“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快”虽然是新媒体舆论监督的一大特点,但是,由于新媒体从业人员以年轻人居多,经验普遍不够“老道”,加之过于追求“抢新闻”,导致舆论监督时出现失真或不够严谨。鉴于上述特点,笔者以为,新媒体时代恰恰给传统媒体舆论监督报道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栖云微观”公众号主笔、著名专栏作家栖云明确指出:“舆论的力量可以推动法制、文明的进程。”栖云举例称,2016年5月初,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魏则西之死事件,通过舆论的推波助澜,最终,越炒越烈,抖落出了“莆田系”医疗机构的丑恶面目,一场全国性的行业洗礼风暴拉开序幕。

栖云的观点道出了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力量。舆论监督仍然是传统媒体一大不可缺失的致胜法宝。那么,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哪些问题是我们需特别注意的呢?笔者归纳出了“四个把握”。

1 把握之一:快的时候要快,慢的时候要慢

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时机把握特别重要,不可慢条斯理,亦不可操之过急,简言概之,就是舆论监督要符合当下形势的发展需要。

斯言道出了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诀窍所在。

笔者所理解的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时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主管部门想解决的且容易解决的问题可以进行舆论监督。这点是舆论监督的一大要点。二是相关部门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尽可能不做监督报道。因为条件不够成熟,时机不到,我们就该事件进行监督报道,很可能吃“夹生饭”。最终的结果是政府相关部门一时找不到解决办法,报道媒体亦无法得到满意回馈。这就导致监督力量大打折扣。

某报记者采写《查个信息咋就那么难?》这组舆论监督报道就属于第一个类型。该地信息查询系统上线本来是一件利民的大好事,可是,上线时间不长就出了问题,系统端口拥堵,信息无法查询。记者采访报道了此事。结果,见报第二天,主管部门就安排专业人员重新调试查询系统,更新了部门软件,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这组舆论监督报道的时机就把握得比较到位。

2016年5月3日,《沈阳晚报》发表《团购去游凤凰山,上山无票回家险无车》,批评了“五一”小长假期间个别旅行社欺客的现象。这篇报道时机把握得就特别到位。因为,“五一”小长假过后,旅游等相关主管部门开展了广泛征集线索、查处违规旅行社和景区的行动,《沈阳晚报》报道可谓恰逢其时。果然,这篇报道见报以后,相关部门迅速调查、处理此事,问题最终得到圆满解决。

2016年5月5日,《沈阳晚报》发表题为《团购网站承诺尽快给游客退全款》的接续报道,称网站已正式向游客道歉,承诺“在最短的时间内悉数退还全部费用。”

2 把握之二:帮患者找病因,记者应是“医生”

患者的手臂长瘤,医生得给他医治,甚至是打麻药、动一次大的手术。医生当然不能草率地锯断患者的手臂。这个时候好医生的主要责职是帮患者找到病因、找到药方。

这番话正是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精髓之处。

笔者在新闻业务培训会上多次强调:舆论监督必须注重建设性,就是说,不就能把事情弄坏,得把事情弄好,得解决存在的问题。

舆论监督事实上一直存在诸多误区。其一,记者以“法官”自居,动不动就搞所谓的“媒体审判”,导致舆论监督失去公信力。某地发生一起“家暴”事件,记者先入为主,凭自己的主观好恶下了“判决书”,报道中强烈谴责男子殴打妻的罪恶行径,甚至男子解释的几句话都被记者在文中写成“狡辩”。但事实真相并非如此。原来,女子长期好吃懒做,经常夜不归宿,男子气极之下将妻子推倒在地。其二,个别记者视舆论监督为发泄不满情绪,甚至是泄私愤的工具,这样,舆论监督失去了正确的立场,失了真,变了味。其三,记者错误地认为舆论监督就是负面的,就是带有较强破坏性的。

以上是记者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此,笔者需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记者首先是一名普通市民,是一名普通的社会建设者、城市建设者,绝不能当“破坏者”。记者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

居民楼漏雨是居民伤脑筋的事。《沈阳今报》记者是怎么报道这件事的呢?2006年6月,《沈阳今报》记者接到读者投诉之后,采写了一篇言辞犀利的报道:《居民楼漏雨谁来管》。值班领导看完稿件之后提出了几点意见:一是记者行文语气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二是记者未采访房产部门;三是记者采访还不够细致。这样的报道发表出来可能会激化居民和房产部门的矛盾。记者在值班领导的指导下重新采访房产部门。当天,记者和房产部门工作人员一起深入社区,找到职能部门,专门召开协调会。结果,问题顺利解决,原本立意舆论监督的“批评稿”变成了一篇解决问题、充满正能量的稿件。

3 把握之三:采十成写七成,激情不能偏颇

“栖云微观”公众号主笔、著名专栏作家栖云指出,“舆论监督其实就是一次新闻事件转化的进程,我在报道中,努力弱化舆论监督的气氛和色调,以一种温和、平静的心态,朴实、客观的笔法,尽可能地报道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台前幕后,绝对不是高高在上地进行所谓的监督。”

栖云的观点针对性、指导性很强。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凭借满腔“激情”进行舆论监督。他们嫉恶如仇、眼里揉不得沙子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舆论监督讲究的是以理服人,不是什么“情绪服人”,监督报道“激情”过度反而不妥。

“我们写的文章观点可以尖锐、深刻,可以刺痛人的心灵,不过,尖锐、深刻必须帮助人绝不能伤害人。这就是文章的奥妙之处。”因为凭借满腔“热情”采写舆论监督报道,事实判断很可能会出现失误,所以笔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报道地过程中,格外讲究舆论监督报道技巧:笔者明明采访了十成,可能只写九成甚至七成,给自己留有充分的回旋空间。那种“采访九成写十成”,甚至“采访六七成写十成”的方法万万不可。

例如,商场存在某种普遍不良现象,笔者认为,可以批评问题比较突出的个别商场,“以点代面”,不宜“全面打击”。

虽然舆论监督需要记者的激情热情,但是激情热情并不能和失去理性划上等号,更不能和情绪化划上等号。

某记者采访超市卖临近保质期食品的新闻,起初,记者带有个人偏见,认为这种食品不宜出售,就写了一篇“立场鲜明”的批评稿。值班领导认为,超市卖此类食品并无明显不妥,只是提示工作做得欠佳。后来,超市方面听取记者意见,撤下临近保质期食品,统一摆进“临近保质期”打折食品专柜。

冷静还可避免舆论监督失实。某报实习生在采访中发现一家饭店在卖“国家保护动物”孔雀肉。指导记者听了实习生的话不以为然。因为记者知道孔雀并不都是国家保护动物,有的是可以食用的。记者就让实习生求证了专家。结果,专家看了照片后说,饭店卖的是蓝孔雀,是从国外引进的品种,近些年国内大量养殖,可以观赏,亦可食用,不是“国家保护动物”。

4 把握之四:掌握政策法规,巧借各路“东风”

舆论监督对象的行为多数是违法的或是不符合规定的。因此,舆论监督记者可以熟练地掌握国家和地方各种法规、纪律和政策等,巧借各路“东风”,好好保护自己,巧妙避开各种报道风险。

这样做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记者在采访中的人身安全可以得到有力保障。近年来,记者采访舆论监督稿件被打、采访器材被砸事件屡见不鲜,记者人身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二是稿件需把握的尺度和政策导向可以得到保障。政策、法律、法规就是记者采写舆论监督稿件的后盾。三是稿件的质量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为稿件得到了国家和地方各种法规、纪律和政策的强有力支持,所以,稿件质量一定会突飞猛进。

笔者总结了如下4个方面的策略。

1)记者进行舆论监督报道尽可能借助“法律力量”。例如,矿难、员工工作期间伤亡事故、厂房倒塌等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与事故责任倒查制度、安全生产法规结合起来;居民的房产利益受损事件与《物权法》、地方相关拆迁法规结合起来。案例:某报记者采访了某开发公司野蛮拆迁居民房屋的稿件,在编发过程中,编辑动了心思,在稿件醒目处配发了一条政府有关打击强拆的法规:野蛮强迁将被重罚。这个链接可谓神来之笔!开发商原本想就此篇报道“兴师问罪”,可是,“野蛮强迁将被重罚”这条法规的配发,让他们难以狡辩。

2)记者可借助一些重要的节日、纪念日等进行舆论监督。例如,“五一”期间,一些企业违反劳动法,工人权益受到较大损害,这个时间突出报道这方面的问题效果就会很明显。“三八”期间则可重点关注妇女权益问题。

3)舆论监督可在有关执法部门的某次专项打击或查处行动期间进行。例如,国家或地方启动集中查处黑校车行动,那么,记者就可以策划借势进行查访黑校车的舆论监督报道,这样,可谓巧借“东风”,师出有名。

4)记者配合执法部门行动。某报记者策划了一次暗访饭店卖地沟油水煮鱼的大行动,起初,他们以应聘的名义进入饭店工作,通过后厨暗访、偷拍、和厨师“套话”等,掌握了饭店卖地沟油水煮鱼的最直接的证据,然后,配合执法部门一举“端窝”,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杨梅.浅析如何做好电视舆论监督类新闻栏目[J].新闻研究导刊,2016(4).

[2]来颖杰.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在建设性舆论监督中的作用[J].视听纵横,2015(6):6-7.

[3]张淑华.试论网络围观的舆论监督功能及其发生机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9):46-50.

G2

A

2096-0360(2016)13-0013-02

刘 镇,沈阳晚报经济新闻中心主任、主任编辑,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稿件書寫格式
主流媒体舆论监督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