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中东分歧的合格调停者

2016-03-12马晓霖

党员文摘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东国家中东大国

马晓霖

2016年元旦刚过,中国外交便从中东起步。

1月7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北京会见叙利亚反对派“全国联盟”主席胡杰,并重申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胡杰则赞赏中国所持公正、平衡政策,并表示将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安理会2554号决议,立即与政府方面展开和平谈判,推动政治和解进程。

观察家们发现,中东对于中国不仅具有能源安全保障、经贸与投资市场、遏制恐怖主义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意义,而且逐步成为中国发挥调停作用的用武之地。调停叙利亚危机,调停伊朗核危机,调停利比亚危机,调停南北苏丹,调停巴以冲突,甚至被期待调停也门战争和沙伊对峙……中国正以调停者的全新角色在中东发挥重大作用,承担大国责任。

在中东的角色定位逐步清晰

有人说,中东是大国的试金石。换言之,只有在中东发挥作用才能与大国地位相称或被公认为大国。中国近年在中东调停角色的凸显和斡旋效果的提升,足以证明中国在中东的大国戏份日益增强,中国在中东的角色定位也逐步清晰。

伊朗核危机在2015年实现历史性突破,就包含了中国积极斡旋的重要贡献。这场危机持续十余年,一度引发伊朗与美国、以色列剑拔弩张。中国一直反对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处理伊朗核危机,坚持“谈判与制裁”并举的双轨制,兼顾维护世界核不扩散机制和照顾伊朗合理国家利益。在马拉松谈判冲刺阶段,中国不仅耐心斡旋,还为破除最后技术障碍提供解决方案,为此,受到美国和伊朗双方的交口称赞和充分肯定。成功调解伊核危机,是近年来中国中东外交实践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而且因其议题敏感、立场差距悬殊以及关乎世界核安全而更加意义非凡。

其实,冷战结束后,随着全面调整外交政策,中国就开始中东调停努力。1990年伊拉克入侵和吞并科威特,美国与40多个国家组建多国部队进驻海湾地区。时任中国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受命访问伊拉克,试图说服萨达姆认清大势,回应安理会相关决议而免于与多国部队兵戎相见。由于萨达姆狂妄而固执,中国调停并没有产生预期效果,海湾战争随后爆发并以萨达姆军队被逐出科威特而告终。但是,中国的调停努力和灵活姿态引人注目,展示了全新的中东外交理念和思路。

调停事务能力令外界称道

2002年,随着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再次加剧,中东争端再次成为世界焦点。当年,中国设立首个热点问题特使——中东问题特使,专门游走于冲突双方进行沟通和斡旋。14年来,中东特使由王世杰、孙必干、吴思科和宫小生等资深外交官相继出任,锲而不舍地积极劝和。

2011年利比亚危机爆发后,媒体很快发现,利比亚政府和反对派代表相继到中国访问,同时,中国在安理会表决1970号和1973号决议时分别投下赞成票和弃权票。这既是中国首次支持联合国对成员国进行经济制裁并默认建立“禁飞区”,也是首次对一国内部冲突双方进行调解。中国中东外交再次因其灵活务实而令人耳目一新。虽然调停未果,利比亚局势也迅速因北约滥用安理会决议而逆转,中国的调解努力却为世人所知。

2013年5月,习近平在一周内相继会见巴以领导人阿巴斯和内塔尼亚胡,引起世界媒体巨大关注和猜想。众所周知,中东争端乃世纪难题,寻求突破殊为不易,但中国对其保持马拉松式的劝和努力,体现出真诚的和平愿望,以及大国责任意识。

放在更大的视野看,中东调停是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国尝试作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调停努力的组成部分,是整体外交布局和大国外交破局的创新和拓展。2004年,中国成功搭建有关朝鲜核谈判的“六方机制”,使其成为多边对话平台。2011年,中国非洲事务特使奉命在南北苏丹间协调立场,劝和促谈,发挥中国两头“沾亲带故”的独特优势。2014年11月,阿富汗塔利班代表团访问中国并引起轰动,中国在阿富汗和平进程中的斡旋角色浮出水面。如今,中国、美国、巴基斯坦、阿富汗政府及塔利班的和谈机制已初步形成,并将随着美国角色的日益淡出而增加中国的分量。

调停之路还需多投入、多历练

中国在中东开展调停外交条件得天独厚。其一,政治优势,即中国与中东国家全面保持友好关系,而且“历史清白”,口碑优良,既没有侵略和殖民过任何中东国家,也未曾试图粗暴干涉别国内政。中东各种力量,无论其民族、宗教和传统多么不同,也无论其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差异多大,对中国都无整体性的怨恨情结,这一基础可谓大国行列中独属中国的优质历史资产。其二,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与中东国家经贸和投资关系密切,而且颇具互补性。中国从中东进口大量石油,支撑着产油国的财政命脉,同时,不附加政治条件的投资、项目也源源不断进入中东市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其三,美国正在从中东战略收缩,愿意给其他伙伴适当腾挪角色空间,习惯于大国博弈的中东国家自然欢迎中国发挥积极的、不同于其他强国的作用。其四,中东国家普遍“向东看”“看中国”,对搭乘“中国便车”给予空前期待。

当然,中国作为中东地区的非传统玩家也有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大国、强国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也没有和地区国家签署安全合作条约,这无疑将制约中国调停的力度和效果。此外,中国处理异域纷繁复杂民族关系和文化冲突的经验也相对缺乏,往往缺乏抓手和底层资源。概而言之,中国调停中东事务,还是上道不远的新手,需要继续历练,甚至需要支出更多成本。

不过,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也非绝对因素,卡塔尔、新加坡、挪威等国的外交实践表明,调停也许更需要智慧与勇气。聚焦中东这个博弈场,中国依然大有可为,伊拉克内部宗派之争、也门内战、埃及当局与穆兄会对峙,乃至沙特与伊朗阶段性的对立与冲突,中国都可以择机从中斡旋。而且,依托中国古老智慧,张扬“和为贵”思想,配合以中国发展模式的内在思路和理念,未来一定会在中东乃至世界赢得日益扩大的调停机会和美誉。

(张源荐自2016年1月15-21日《国际先驱导报》)

猜你喜欢

中东国家中东大国
深化传统友谊共谋安全合作创新发展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探究
中东国家政治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我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现状及未来前景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中东三季度硫磺合同继续走低
联防联控严防中东呼吸综合征
山推800万元装载机大单落定中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