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米德尔马契》的伦理关怀

2016-03-11李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外国语系

消费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米德尔多萝西艾略特

李曦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外国语系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米德尔马契》的伦理关怀

李曦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外国语系

从小说《米德尔马契》的文学解读中,以强烈的伦理关怀成为小说的特质,通过对艾略特的伦理观的概括,可以表现在对他人的同情、对个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以及对自我道德的完善。

文学伦理学批评 米德尔马契 伦理关怀 文学解读

在英国小说史上,乔治·艾略特被誉为拥有强烈道德关怀的伟大作家。小说本身作为喻人哲学的最新体现,在艾略特的小说里,其对伦理道德的探究成为小说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米德尔马契》作为“最完美的伦理道德典范”,我们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来观照其伦理语境,并就艾略特的伦理关怀进行探讨。

一、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伦理观察

从英国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维多利亚时期作为工业化时代,对社会理性的崇尚,贬低了道德的价值,也让更多的人面临信仰危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物质繁荣下的“现金联结”,在这种客观历史语境下,对理想、真理、对崇高事物的追寻,却被赤裸裸的贪欲、利己主义所代替。乔治·艾略特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将小说家的社会责任作为其伦理道德思考的主要内容,并从追问伦理道德问题上获得英国小说书上的“伟大传统四大家”之一称号。正如亨利·詹姆斯所言“从艾略特的小说中,我们总能从抽象走向具体,从人物关系与场景构建中来意识到道德的存在”。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聂珍钊提出“特定历史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概念,我们从艾略特的文学作品中来洞悉其伦理观念,并从中来挖掘其深远影响。评论家多从艾略特的“人本宗教”观上来阐释其影响,而对于斯宾诺莎伦理学思想关注不多。事实上,艾略特并非仅限于对斯宾诺莎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更多的是从道德体系建构中来深入剖析与研究。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提出“同情”概念,最初将之定义为“由他人的不幸所引起的痛苦”,推及到“平日并无感情的对象也能够激发我们的同情”;在“情绪的界说”中,又将“同情”引申为“同类中遭受灾难所伴有的痛苦”,由此将同情的施与对象进行扩展到“情感模仿作用”,揭示出“一种爱,可以使人感受到他人的幸福与快乐,也可以感受到他人的不幸与痛苦”。可见,斯宾诺莎的道德观念对艾略特的影响是深刻的,也对其在构思米德尔马契的人物角色上,不免带有斯宾诺莎的伦理观念,同样在艾略特的笔下,其主人公超脱利己主义的牢笼而走向对周边人物的同情,更是其追求“真正的善”人生目标的自我体现。

二、《米德尔马契》主人公的伦理道德观照

从《米德尔马契》小说创作来看,女主人公多萝西娅仿佛是“道德力量的代表”,她以博爱、充满理想的心灵,更是艾略特伦理观的艺术化体现。从故事开头对小狗的同情心,并非仅仅将之作为玩物,在多萝西娅的眼里,动物与人类都是有灵魂的。接着,多萝西娅对生病雇工的真心祈祷,积极建议布鲁克建造新村舍,让更多的佃户能够享受到幸福的生活;在新婚旅行中,多萝西娅似乎变成了“同情的狂热症”,将对世界的关心纳入到艺术创作中,并对改善整个世界作为自我痛心的根源。无论是动物还是民众,在多萝西娅的同情心里都是一样的。当她看到丈夫的冷漠、自私后,她并未感受到希望的破灭,相反,以更加忠诚的坚守来关怀丈夫;当青年医生利德盖特遭受挫折而极度低沉时,她主动写信来鼓励他,尽力去赢得利德盖特的信任,帮助他走出阴霾的灰心,燃气生命的希望。多萝西娅的同情心,正是艾略特“扩大同情心”的伦理思想的践行者。当然,艾略特并非将个人与整个社会相隔绝,而是多次强调社会生活对个人的影响。我们从《米德尔马契》的最后部分,艾略特对多萝西娅的总结是这样的:“这位年轻而正直的精神,即便是在不完美的社会环境下,仍然带着崇高的感情,伟大的信念来成就与人为善的仁慈与胸怀”。

不得不承认,在多萝西娅经受两次婚姻的过程中,来自社会、公众的不解、阻挠,犹如一座大山横亘在她的心上,对多萝西娅的理想与信念带来无情的鞭挞,也让她的内心世界逐渐成熟。她感到世界是广阔的,她作为社会的一成员,不能成为一个旁观者而躲起来,而是要从个人与社会的种种联系中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评判自我抱负与梦想。对伦理道德的追寻成为多萝西娅人物角色的不变理想,也让小说散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狭隘的社会生活并未囚禁多萝西娅的精神渴望,尽管在第一次婚姻里,她是“目光短浅的”,但在后来踏上道德自省的历程中,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启了自我超越的理想,她甚至放弃财产和地位,积极投身各类慈善活动,终其一生的追求自我完善。

三、艾略特与多萝西娅伦理观的契合

从《米德尔马契》小说情节的发展主线来看,多萝西娅与艾略特的伦理道德观并非自相矛盾,而是契合的。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来审视女主人公多萝西娅的内心世界,与艾略特本人在面对婚姻及世俗力量时,并未将自己的成功体验内化到女主人公身上,但这一矛盾关系,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包容性相比,只有挖掘艾略特与多萝西娅背后潜在的伦理意识,才能更真实的解释这一矛盾。艾略特在保守的维多利亚时期,其婚姻选择备受非议。同样,在《米德尔马契》中,女主人公多萝西娅无疑是艾略特的化身,其两次婚姻的经历促成了“坚定而罕见的女子”形象,也让艾略特从文学创作上,将自我的内心世界与体验,倾注于其女主人公的身上,使其拥有道德至善的信念,赋予多萝西娅“永远高踞在她的心灵中”的女神形象。由此来看,对于艾略特为多萝西娅所设定的婚姻选择和角色并不冲突,相反更具一致性。

[1] 刘能文.乔治·艾略特文学作品的道德性探析——对《米德尔马契》的再解读[J]. 作家 2013年08期.

[2] 高李莹.透过《米德尔马契》看19世纪英国的女性伦理观[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8)

猜你喜欢

米德尔多萝西艾略特
英语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犹主义研究
“爱到永远”
———摄影大师艾略特·厄维特拍的一组情侣照片
牛奶咖啡
发现作家多萝西·华兹华斯
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特定意象的含混意义谈艾略特“创作前意识”
一个故事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
奎妮·多萝西·利维斯文学批评国内外研究综述
我是风
慷慨爱心留下的遗产